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日益临近。今年的主题是“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自2011年非遗法颁布以来,特别是2021年10月印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提出“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各地高校非遗教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图片展示、现场展演、观摩传承基地、专家授课、非遗技能大赛、非遗研学、非遗社团……可谓形式多样、琳琅满目。

各地高校“非遗”活动形式多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地高校“非遗”活动形式多样

然而文化部在《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中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缺口大,一些老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非遗文化传承,面临年轻人不能干、不愿干的尴尬局面。加之目前非遗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对非遗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老师教不好、学生学不会,各地高校非遗教育在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之下,似乎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局。

那么,面对困难重重的非遗教育,高校应如何破局呢?

指尖方寸传承千年技艺

苏州城市学院—缂丝织造艺术

苏州缂丝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缂丝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有别于其它手工艺,只能依靠纯手工生产,因此工艺繁复、耗时费工,被认为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技艺。

苏州城市学院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数值模拟等信息化技术,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将线下织造技术搬到线上,开发非遗缂丝艺术虚拟仿真课程。

非遗缂丝虚拟仿真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缂丝虚拟仿真实验

学生只需根据电脑屏幕上的按键指引,就能一步步完成缂丝创作元素提取、画稿设计、工艺分析,不出校门就能沉浸式学习缂丝织造工艺,还可以按照自己设置的参数定制“专属”织造机,有效解决了缂丝技艺学习繁琐枯燥、耗时长、操作不可逆,以及因缂丝机器稀缺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

苏州城市学院非遗缂丝艺术虚拟仿真课程,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熟悉缂丝工艺和具备创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该项目作为非遗传承新范式向全球推介。

数字建模锻丹青

东南大学—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

芜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锤为笔、以铁为墨,锻铁为画、气韵天成,是我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并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学校搭建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设《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创新性地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和“虚拟仿真”三者相融合。

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复原富春山居图受时空限制,铁画制作周期长、安全性差、组织难,东南大学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现实中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制作工艺的设备工具和材料进行数字建模,将抽象、复杂的铁画工艺制作过程进行量化、简化。

学生通过学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只需要简单的电脑操作,就能完成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小船的样例制作、富春山居复原图铁画虚拟制作这一整套学习流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铁画制作工艺的宏观认知和实际操作。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许多非遗项目就是以技艺的形式存在的,离开了掌握项目技艺的人,一切的非遗保护都失去了长远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少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依托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数字非遗元宇宙展厅等,赋能刺绣、紫砂陶制作、铁画、版画等多种传统手工艺的非遗传承课程,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实操能力,为非遗传承提供新途径,推动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非遗传承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高校非遗虚拟仿真实训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非遗虚拟仿真实训室

南京恒点是一家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服务商,公司持续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解决方案。以上就是恒点整理分享的关于虚拟仿真应用于非遗传承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或需求方面,欢迎随时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