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拼多多继续大涨,总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从2015年创立至今还不到10年,如果以2020年退休来计算,黄峥仅用了5年就在一个被称为“战斗已经结束”的电商领域横空出世,逼得阿里、京东创始团队重新下场,稳定大局。

黄峥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的留言中,很多人将其归结为低价、消费降级、吸血、割韭菜。

但在我看来,解开黄峥运营和管理拼多多密码,就藏在他心中的偶像——李光耀身上。

2017年,黄峥曾在演讲中直言,想做电商界的“新加坡”。

新加坡非常的小,人口大概600万人。几乎是在一代人的手里面从第三世界国家跃居成为第一世界的国家。在它的周围有小巨头,也有很大的大国。它夹在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间,但是这个老人用他自己的智慧让一帮在中国的广东、海南、福建活不下去、流亡到南洋的人,成就了受全世界尊重的第一世界国家。

这个老人就是李光耀,他是怎么做到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做大做强的呢?

01

柔性独裁打造融合东西方的交易平台

一个好战略无非解决两件事:因地制宜的布局与坚定有效的执行。

一个公司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想当年李光耀接手的时候,新加坡只有716平方公里,相当于65%个香港,4.4%个北京,1.5个朝阳区。弹丸之地还一穷二白,90%的食物靠进口,连喝的淡水也要从隔壁国进口,更别说石油、矿石这类自然资源。

人口不到200万,基本广东、海南、福建活不下去、流亡过去的。人均GDP516美元,属于拖全球人民后腿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唯一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地处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亚洲与大洋洲,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是东方西方两大阵营交汇交易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必争之地。

也就是这仅有的优势,李光耀找到了一个超级聪明的发展方式,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国际贸易、物流和航运中心,吸引全球资本和货物在这里汇集流通。

我这里给大家翻译一下,就是把新加坡变成一个交易平台,制定各种措施,让买家的钱和卖家的货在平台上顺利交易。

是不是有点眼熟?这不就是阿里、京东、拼多多嘛。

事实上,有电商从业者曾做过类比:

电商平台就是政府,政府就是要做资金流物流基础设施,营造相对公平的经商环境,设置职能部门来调配资源,来立法执法。企业的利润要拿出一部分给政府贡献税收(take rate)。政府会面临腐败问题,有能吏和庸官(小二和平台客服),打官司就有人哭有人笑(买家卖家纠纷)。

公平的经商环境、资金物流等基础设施也是新加坡要解决的。

李光耀先将英语确定为国语,并在华人占比7成的新加坡强制推行,

然后他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东西方资本进入平台,将新加坡定位于亚洲的瑞士,尽力保持中立,不偏袒某一方,事实上,李光耀一直努力在东西方之间找到平衡点,将西方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东亚、东南亚华商的商业网络和文化理解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加坡独有的竞争优势。

接着李光耀大力发展金融业,吸引全球金融机构落户新加坡,促进资本的流通,在积累一定财富后,又建立淡马锡公司,积极投资美国、中国等海外市场,实现资产增值,从而为国家储备和未来世代积累财富。

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日益富足相对应的是对民众自由的限制。

提起新加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严刑峻法,第二才是富足生活。

新加坡至今仍保留鞭刑和绞刑,暴力、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都可能被判鞭刑。鞭刑之下还有各种严格的法律规定,在禁烟区吸烟会被罚款,最高可达2000元新币,乱丢垃圾初犯将面临新币1000元罚款,再犯则罚款增加至新币2000元,还可能受到劳改法令的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公职人员有着更严苛的规定,贪污 一块钱也可能判刑五年,且职位越高,处罚越重。

此外,言论在新加坡也是严格控制的。在记者无国界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评估新闻自由度的指数中,新加坡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位于最后的15%。博客作家阿瑞芬•沙曾认为,新加坡有一种恐惧的氛围,异见不被容许

西方媒体曾将李光耀的管理模式称为“柔性独裁主义”,即通过强有力的领导、法律秩序的维持、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社会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国家的快速现代化,同时也维持了政治上的稳定和控制。

新加坡年轻的记者Carlton Tan曾对被自己称为“可爱的专制者”的李光耀表达过复杂的感情:

我们对他又爱又恨,既尊重又鄙视,既珍惜又憎恶。我们对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心存感激,但我们也想知道是否真有必要因此牺牲我们的自由。我们对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心存感激,但我们想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民权社会,我们是否能将其维持下去。

也正是因为李光耀的“柔性独裁”,各个部门才能各司其职,整个新加坡就像企业一样高速的运转。

这也是黄峥的目标,只是他换了个词,叫“本分”。

02

拼多多的“柔性独裁”

拼多多出现之前,“本分”是褒义词。

拼多多出现以后,你怎么也没办法将无休止的拼一刀、仅差0.0001元领券、仅退款、天价跳槽费等操作,与一个褒义词联系在一起。

而在拼多多员工私下交流中,“本分”是动词,

"今天早上你本分了吗"指的是"今天11:00你打卡了吗";

"今天晚上我不本分了"表示"今天晚上我不加班,要早点跑了";

"我以后永远都不本分了"说明"我要离职了"。

“本分”到底是什么?黄峥的说法更贴合字典里“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解释

1、要诚信,并成为值得信任的人。 2、要尽自己的本职,无论别人在做什么。 3、隔绝外力,回归初心,专注于做好自己应当做的。 4、出现问题,首先求责于己。

黄峥的本分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为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依赖谁活着,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做研发就要专注写好代码,做产品专注就要做好产品设计,做运营就要做好商家、用户的运营。但做好本职工作,只是本分的一部分,本分还包括不越界。

不越界意味着做产品不要甩锅给研发,研发不要甩锅运营,运营不要甩锅给市场……

而黄峥自己的本分是做好GR、PR、HR、IR和战投,他的学妹也是坚定追随者阿布的本分是做好B端C端产品、运营、招商、行政,他们制定的相应决策将通过口头传达的方式,自上而下的传递到基层,整个公司的每个人各尽其职,以最快速度落地执行,就像一台由无数螺丝钉组装起来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完成他的本分: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没错,拼多多不需要人,只需要螺丝钉。

有趣的是黄峥曾在早期用电商界的“今日头条”来解释拼多多的推荐模式,而张一鸣不仅将人简化为螺丝钉,困在算法里,他自己还被很多熟识的人称为“机器人”。

把七情六欲的人变成螺丝钉,或许是推荐算法的宿命。

可人毕竟是人,会有胡思乱想,会有喜怒哀乐,会有七情六欲。

在黄峥看来,这是危险的。

黄峥曾在公众号里记录下关于劣币驱逐良币、电影院现象、一粒屎坏了一锅汤的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一个坏现象不是主流没问题,并且它在另一个良性系统里也有,好像两边没有差别一样,这是很危险的想法。要知道坏了一锅汤的一粒屎的大小的临界点往往是很低的,也许是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的区别。百分之一能净化,百分之五就只能全部扔掉了。

要建立一个高速运转的体系,就要用李光耀独裁式的方式来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

有人曾评价拼多多,“这家公司是国内少数将情感维度从经营管理中抽离出来的企业之一”,拼多多与员工之间是“纯粹”的雇佣关系。

上海拼多多总部的大多数人,至今执行着10106(早10晚10做六休一)或11116(早11晚11做六休一)的工作制,一天12个小时“超长待机”。

拼多多还制定了类似“贪污1块钱处罚5年”的严格打卡制度,员工迟到哪怕1分钟都要被扣除3个小时的工资。

与独裁式管理相对的是高薪。

如果私下问拼多多为什么一边抱怨本分,一边坚持本分,九成九的人会回答,给的实在太多了。

拼多多的员工平均月薪超过30K,高出行业均值1.6倍,再加上高额的加班费,按拼多多员工的说法,“即便有意见的全部离职,也很快会有新人抢着入职来填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离开拼多多也不容易,不仅要面对当下中国互联网公司里,最严苛的竞业协议,甚至还要HR陪同入职下家才能获得离职证明。

此外,拼多多没有微信群,内部言论也被限制,曾有因对外爆料被辞退、起诉的案例,这同样与新加坡相似。

为什么黄峥要刻意模仿新加坡?在他看来,拼多多也像新加坡一样,夹在两大阵营之间,身边有巨无霸也有小巨头。

03

新加坡式破局

“一边是腾讯,是社交。一边是阿里,像一个东方一个西方。”黄峥曾这样解读拼多多诞生的环境。

因此,既做过游戏又做过电商的拼多多团队选择

试图在融合东方思想和西方的思想,试图在融合社交的传播和电商的执行,在这两个中间我们试图做一个小小的新加坡。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社交电商模式。

“拼”是拼多多的核心武器,但拼多多的拼不是一种创造GMV增量的工具,而是一种特别的交互方式,“拼”可以

先了解人的需求,再借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人拉来其他人,推荐商品,最后就由机器推荐商品。

从拼多多的发展路径看,借助腾讯的社交,人拉人的拼单确实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有了大量的订单,也吸引来卖家和商户,生产出更低价格的商品,低价商品又吸引来更多人,这些人又进入到拼单、推荐的循环里(详见《》)。

在此过程中,拼多多又与阿里、腾讯、京东保持着微妙的合作关系,借助阿里、腾讯、京东多年经营,建立的完善物流、支付、社交体系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实现了像新加坡一样,“把自己的资产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拿世界各地的资源成就了自己的国民”。

这就是拼多多的新加坡式破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我们看到,短短数年,拼多多既创造了类似新加坡式的增长奇迹,同时也收获了如新加坡般众多的非议。

李光耀曾用“我们来决定什么是对的,别理会民众的看法”来阐述他的态度,这应该也是黄峥的。

关注“ 杨泽l社交式增长 ”,我将一边分析牛人,一边以lululemon、Yeti冷藏箱、德祐湿厕纸、宝宝馋了为案例,分析如何切入细分群体,通过“先入圈再出圈”的方式实现持续增长。

杨泽是谁?

·《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产品冷启动》作者。

·就职过互联网大厂,曾负责脉脉、Totok等多个细分市场产品从0到1增长工作。

·资深品牌架构师。对外经贸大学、阿里巴巴UMIC课堂、36Kr Eclub特邀讲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虎嗅、techweb专栏作者,曾出版《精益营销第一课:产品冷启动》

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