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仪式,宣布一颗小行星的命名。

时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亲自宣读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一份决议,将一颗编号为4879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这颗小行星是我国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在1997年10月发现的。

彭桓武院士是“两弹一星”元勋,也是中国当代物理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曾在欧洲留学多年,还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后来却义无反顾回到贫穷的祖国,后来有人问起他当年的选择时,彭桓武却表示:“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致力于物理学的彭桓武

1915年10月,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他从小就聪颖过人,不到5岁就上了小学,10岁时小学毕业,在学习上十分有天赋。1931年,一位同学想去清华大学看望老乡,还邀请彭桓武同行,那时候的彭桓武已经就读高三,对大学充满好奇心,随之一同前往清华园。

一进清华校园,彭桓武就被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一片青绿色草坪所吸引,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彭桓武从心底升起了一股愿望,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在距离考试只剩4个多月的时间里,彭桓武更加用心的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发榜那天,彭桓武早早就买了一份登榜的报纸,但他从下往上看,却在密密麻麻地录取名单中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虽然有许多遗憾和失落,但彭桓武还是给自己打气,下定决心好好努力,下次再考清华。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同学们却突然对他道贺,还纷纷让他请客下馆子,彭桓武这才听明白原来同学们都说自己考上了清华大学。难以置信的彭桓武连忙回到宿舍,翻出了那张已经皱巴巴的报纸,又仔细地看了看,才从竖版排面上的两行上的一首一尾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竟然还排名第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清华大学后,彭桓武读的是物理系,他在物理、数学和化学等理科学科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还与杨振宁等四人一起被称为“清华四杰”。

在大学期间,彭桓武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立志要在物理领域取得成就,为此他更加勤奋好学,不断钻研。1938年,在恩师周培源的鼓励下,彭桓武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理论物理的名额,成为了量子力学理论奠基人、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玻恩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回国不需要理由

在英国留学期间,彭桓武表现得十分优秀。导师玻恩还曾向爱因斯坦这样夸赞过他:“中国人彭桓武特别聪明、能干。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能够得到导师这样的夸赞,可见彭恒武的聪明能干。

1940年,彭桓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3年,彭桓武还与汉密尔顿、海特勒一起发表了《宇

宙线介子理论》一文,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这使得年仅二十八岁的彭桓武名扬国际物理学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骄傲和钦佩的是,虽然是三人共同发表的论文,但汉密尔顿只是挂名,海特勒也只是出了个主意,此人数学不好,具体工作都是彭桓武做的。1947年,在欧洲物理界已经小有名气的彭桓武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他决定回到祖国去贡献毕生所学。

当时,他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以及云南大学的聘书,但是彭桓武却选择了条件最为艰苦的西部边疆。回国前,彭桓武还在巴黎与钱三强见过一面,二人约定要回到祖国后大干一场,而彭桓武也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教授职位后回国的理论物理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以后,有人对彭桓武当年的选择十分好奇,问他为什么主动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已经取得的学术地位,回到还在苦难中挣扎的祖国呢。对此,彭桓武回答说:“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都应该做的,学成之后不回国才应该问为什么!”

彭桓武的一番义正言辞令人钦佩,正是有了无数像彭桓武这样一心报国的学子,才使得祖国在短期内研制出“两弹一星”,实现军事飞跃和国家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两弹元勋

新中国成立前夕,彭桓武回到了母校清华大学,开启新的科研和育人生涯。1950年,彭桓武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这就是后来中国著名的原子能研究所。1953年,彭桓武成为该所副所长。

彭桓武用自己毕生所学,助力祖国实现快速进步,他不仅领导和参加了原子核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建设工作,还组建并培养了第一批核反应堆理论研究队伍,这一批人中有许多后来都在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苏交恶后,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助核工业的233名专家,还带走了所有重要图纸资料,中国也从此走上了完全依靠自己的核武发展之路。1961年,中央决定从中国科学院抽调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三位专家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以顶替苏联专家的工作,这三个人也被称为九院的“三根台柱子”。

后来,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亲切接见了三位中国顶尖核物理科学家,他语重心长地对彭桓武说:“这一次调你去研制原子弹,可是一项政治任务啊”。周总理的话被彭桓武一直铭记在心,他也没有辜负国家和总理对他的重托,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突破及武器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八十一岁的彭桓武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成就奖”,并获得了一百万港币的奖金,随即他将所有奖金全部捐出,帮助在核武器研究过程中遭受辐射的战友对抗疾病。另外他本人在领奖时,彭桓武还谦逊地说道:“我非常感激能够得到这个奖,但是回想起来,我自己觉得不够艰苦,没有周培源先生勤能补拙的精神”。

可以说彭桓武,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而正是有诸多如彭桓武这样的国之栋梁,新中国才能快速成长,取得如今核大国和世界大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