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既是礼花亦是炮火。
聚光灯和红毯是盛会的标配,也是名利场的隐喻;
它放大了人性对于「赢家」的刻薄,令每位参与者都被推上「审判」的被告席。
最近的王阳,便是“被审”最狠的那位。
事情的起因是白玉兰入围名单的公布;
王阳凭借《追风者》获得提名,而该剧的另一演员王一博却未被提名,这就“风波”的开始。
王一博作为圈内粉丝较多的明星,未被提名引发其粉丝对于奖项和剧组的质疑,随后更是出现对王阳演员的抨击。
白玉兰作为电视剧领域重要奖项,能否提名获奖本质也是对职业能力的认可;
其次内娱老生常谈的“番位”问题也成了此次导火索的关键。
粉丝为偶像抨击主办方、节目组过去也没少发生,大家也算见怪不怪了;
只是这次在维护的过程中,粉丝数量庞大,集火目标广泛,甚至引导政治话题,已然使事情逐渐走向癫狂的感觉。
事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不管王阳还是相关单位也在陆续发声,希望通过「解释」平息「纷争」,可效果依然甚微。
其实,娱乐圈存在多年的按闹分配,从来没有人喊停过。
角力
粉丝因偶像受“不公平待遇”而迁怒举办方的行为并不新鲜,国内外也不在少数。
只是这种行为突然变得便利和有效了。
互联网高效的组织性、负面舆论对涉及单位的影响、事件传播范围更广等等,都在令“按闹分配”得到进化。
尤其在体量较大的当红艺人上,粉丝们的「声浪」更是与利益直接挂钩,息事宁人也成了被声讨方的基本举措。
毕竟正面应对的风险过高,权衡利弊下认怂(冷处理)更符合利益。
粉丝们的小作文、举报攻击、抵制策略对涉事者都是十分头疼的事情。
因为体量优势,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拖得越久损伤越大,常规的公关策略也难以一拳档十脚,遇上了基本都叫脱层皮。
这种风气让「粉丝冲锋」变得逐渐普及,番位宣传和荣誉颁发更是重灾区,往往有几波势力互相争锋。
实话实说,王阳这次是幸运的,因为事件的出圈,有足够多的路人站在他的那边。
大多数情况下,「维护攻势」都是降维打击,非艺人的低关注和身份悬殊,往往更容易成为待宰羔羊。
大号粉丝的火力对于“小艺人”来说,既能形成舆论碾压,也不会波及到社会议题中。
如果幸运的话,自家偶像还能从这场战役中分获一杯利润,而“一战成名”也能让对家心生忌惮。
如此奇招,如果你是头号粉丝你用不用?
养蛊
声讨饭圈文化从上到下的内容数不胜数,为什么人家还越做越强了呢?
因为,这就是故意培养的。
粉丝们的组织力、忠诚度、情绪输出等特点对于获利者来说全是优点。
这是一条到从品牌方、平台方、甚至到看内容的各位都涉及的完整生态链。
这种粉丝文化看似是带利益目的,其实也是市场期盼的产物。
说白点:大众享受粉丝文化所带来的过程和结果。
这就像动物园一样,既起到供养动物,也有约束的动物的嫌疑;
疯狂的粉丝文化,一面是消费端冲动购买的飙升,一面又是价值观的疯狂触底。
长久的寄生状态下,它已经成为这泛娱乐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这时候有人想举刀割离,那阵痛的影响可不是麻醉就能屏蔽的。
饭圈文化的发展,有对其他国家的娱乐产业的模仿,也有自身和市场规律的促成,从发展速度和盈利情况来说它是利大于弊的。
如果真要绝掉这条「依赖路径」,可不仅是造星计划的搁浅,连文娱传播的方式、相关产业上下游都会极大波及的。
粉丝文化的暗面是养蛊,明面里这个“蛊”早已变成“虎”了。
文娱产业因它而高速增长,举刀者买刀的钱也来自这,下手自然不再果断。
大家不是不知道这“器官”在蚕食健康,可如果真要摘除,后果又谁承担呢?
解释
相比于大众期盼的以牙还牙,“当事人们”却在暗示各位“点到为止”。
都是圈内同行,真叫人家撕破脸皮也不太可能;
可这份“哄孩子”的台词,除了为娱乐圈形象工程添砖加瓦外,对“止暴”毫无用处。
想让在情绪头的粉丝鸣金收兵,只有两种方案:要么完成诉求,要么有他们愿意听的人喊“停”。
显然王阳没这能量,但也不仅仅是王一博。
社会面对于网络水军的纵容,观众对娱乐争端的享受,都在让以娱乐圈为起点扩散的网络暴力变得越来越容易。
粉丝引导舆论的以往战绩可都是“效率高、结果好”,他们有自己的逻辑自洽,真讲「大局观」人家也至于全军出击。
如果不是“闹大”变成社会议题,结果会不会又是隐忍和妥协呢?
杀鸡儆猴只是警示,真正想制止行为就是要让“粉丝冲锋变得不起作用”。
喊停的不可能是粉丝自己,因为他们有情绪发泄的理由。
只有让「按闹分配」变得令偶像蒙羞,被伤者能不再顾此失彼、蓄意攻击的人和团队能被惩治,那才叫停下来。
现在一个个“约好般”出面,流程味的不言而喻,也在给自喻声讨维权的群体一种资本胁迫的感觉。
说是救火,也在焦油。
而且大家还忽略一个前提,不是谁都像王阳一样幸运。
王阳近年荧幕作品不少,观众缘也尚可;
而涉事背景的白玉兰、剧方,都是圈中地位不低的存在,也是这种关系交织下,才让事件发展不会一边倒。
那如果下一个是不被熟知的“公司”呢,可能甚至连被大众知道和讨论的机会都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