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主席的形象,最为经典的就是天安门城楼上那副画像,几十年来虽然几经改版,但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当然,长沙橘子洲头的那座巨型青年毛泽东雕像也是为人乐道的经典,如今已经是长沙的一个著名打卡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军装形象也是十分经典的,尤其是那张1936年拍摄于保安的毛主席军装照,透出一股十足的英气,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建国以后,毛主席也曾多次着军装出现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六十年代中期,他那绿军装配红领巾的形象曾十分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闪闪红星的故事

关于毛主席的军装故事,最早可以说到1929年。那时,红四军正在福建转战,部队刚刚打下长汀,还缴获了一大批灰布。

借着这个机会,组织上就给全军将士都做了一套新军装,样式和后来差别不大,也是搭配红领章和五角星。这新军装一穿,全军上下的面貌焕然一新,战士们也是个顶个地神气。

罗瑞卿听说了这件事,还专门跑到长汀找毛主席要新军装,贺子珍当时对他说:“只要有你穿得的,我打报告送你两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罗瑞卿的个子大,衣服都得是大号的,所以他的外号叫“罗长子”。于是,罗瑞卿就在衣服堆里找了起来,但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合适的。

说着,罗瑞卿就瞅见了毛主席,他的两眼顿时放光,说着就来扒毛主席的衣服。结果呢,即便是毛主席身上那套,对他而言还是小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建国以后毛主席还拿这件事打趣过他,他在1965年的一次联席会议上笑着对罗瑞卿说:“罗长子的新军装是特制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瑞卿还不服气,他看着毛主席说:“主席你今天要穿新军装,还不是要特制的,怕是特一号都要小呢!”

一席话再次惹得众人大笑,毛主席则坦然地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我胖多了,也老多了,只有这里不服老,不敢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回革命年代,毛主席最经典的军装形象当然是1936年拍摄于保安的那张军装照,那几乎是革命时期毛主席形象的最佳代表。

这张照片并非国内摄影师拍摄,而是由著名记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创作,并被刊登在了《东方杂志》、《生活》等国外极具影响力的刊物上,让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传遍全世界。

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是在1936年,他冲破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进入陕北苏区,在接触到红军战士后,他也取得了人们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斯诺得到了红军部队配发给他的马、步枪、一套崭新的军服以及一顶八角帽。

这相当于是给斯诺颁发了一套通行许可,让他得以开启在陕北苏区的非凡旅程。

之后,斯诺见到了毛主席,他们彻夜长谈,如同多年未曾谋面的故友一般,这让斯诺十分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采访结束后,斯诺还提出为毛主席拍摄一张照片,而且要拍的“神气”、“官方”。

最开始斯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直到有一天他在窑洞门口遇到了穿着灰蓝色军装的毛主席,其神采奕奕的模样让斯诺感到十分兴奋,当即再次提出拍摄一张照片,毛主席也微笑着同意了。

不过,由于毛主席不喜欢戴帽子,头发又留的很长,被西北的大风一吹显得十分凌乱,斯诺就建议毛主席戴上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毛主席不知道把自己的帽子放到哪里去了,想着随便拍一张就可以了,但斯诺坚持要毛主席戴帽子,于是就找周围的人借。

借了一圈才发现,只有斯诺头上的帽子最新、品相也最好,他就把自己的帽子借给了毛主席。

然后,伴随着斯诺的相机发出快门的声响,一张经典的传世照片诞生了,毛主席也随着这张照片被世界所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斯诺的妻子海伦来华,也来到延安采访毛主席,她见面后递给毛主席那张相片,并说:“我早就从这里认识您了,这张照片就是我的介绍信。”

毛主席接过照片一看,不禁也笑着说:“没想到我这个从来不修边幅的人照出的照片会有这么好看,感谢斯诺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那顶八角帽得到了斯诺的珍视,他还特意做了一个盒子来安置它。

直至斯诺去世后,这顶极具历史意义的帽子被送给了邓颖超,如今它就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国际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束之高阁的礼服

在如今的天津博物馆,藏有这样一件特殊的展品——一套土黄色的制服。这件藏品的来历可不一般,实际上它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穿过的衣服。

开国大典开始前,工作人员就想为毛主席做一身体面的新衣服,毕竟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场合,还是要穿的庄重一些,于是就请北京王府井最有名的裁缝师傅为毛主席做了这么一身制服。

衣服是用呢子料做的,样式十分简约但大气,与毛主席高大的身形相得益彰,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十分经典的毛主席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毛主席并没有将这件衣服穿多久,他在1954年就将其送给了自己的卫士长李银桥,而李银桥的身材也瘦削一些,所以事实上这件衣服按照李银桥的身材改造过,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

至于这件衣服为什么出现在天津博物馆,则是因为李银桥在六十年代离开了中南海,到天津的公安局重新参加工作,他也就在1967年将衣服赠送给了天津博物馆,将其作为文物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由于这件衣服毕竟是纺织品,保存的时候对光照和湿度都有很高要求,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被珍存在库房里面,只有特定时间才会拿出来展览。

除了这件制服以外,毛主席在建国初期还有一件特殊的服装,那就是他的“大元帅服”。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国家最早开始筹备军衔评定工作的时候,不光是那些军人,包括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人都是有份的,而毛主席是其中唯一的大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从毛主席的工资等级就能看出,最早给毛主席定的工资等级就是大元帅级,这也是最高等级,数额为四百元出头。只不过,不管是大元帅军衔还是大元帅工资,毛主席都没有接受。

那是1953年的12月,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国家参考苏联和朝鲜制定了我们的军衔制度,分为六等二十一级,到1954年的8月,总后勤部就设计出了大元帅、元帅、将、校、尉、兵六个等级的军服样板,并将其送到中南海勤政殿,接受毛主席等人的审定。

最先映入毛主席眼帘的就是那件大元帅服,这是一件做工十分精美的衣服,由天津女工手工缝制而成,灰蓝色的底色,金色的绶带、流苏、肩章和边饰,十分大气庄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制服上的金色都是用金线缝上去的,其中肩章最为精致,采用的是十分复杂的金绡绣工艺,显得立体感十足。

可就是面对这样一件精致的制服,毛主席在围着它走了几圈后,竟然用右手在上面弹起了烟灰。

这一动作让众人十分惊愕,更让人惊讶地说毛主席接下来说的话,他说:“大元帅?你靠边站吧!”

原来,毛主席根本就不想参加此次评衔,他本人并不贪慕名誉,而大元帅的军衔对他也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乎,大元帅军衔后来就成为一个虚衔,那件制服也被束之高阁,成为一件历史文物,人们也无缘看到毛主席穿上它的那一天。

对此,毛主席解释说这身大元帅军服让他感到不舒服,还会影响自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形象。

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谦虚,最后周总理和邓公他们也都不要军衔了,基本上大部分已经从军队系统转到政府部门的原解放军将领都没有参与评衔。

到1958年,解放军全面完成了军装换新,并在1959年的大阅兵中予以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那次阅兵中还是穿着中山装,而相对于在一众穿着新军装的将帅,其气场丝毫不输,反倒给人一种庄严之感。

最后的军装记忆

在1965年,毛主席回到了革命最初的地方——井冈山。也就是那时,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后,还掀起了一场井冈山热,惹来很多革命老人故地重游,就连从来没来过这里的李立三都来了,并写下了一首《井冈好》。

随着这股热潮的进行,时间来到了1966年,这一年的8月18日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毛主席要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群众,而他一反常态地要求穿着军装登城楼。毛主席已经很久没有穿过军装了,这个时候去哪找一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毛主席身边的卫士张耀祠突然想到了办法,他急切地找到警卫团战士问:“有没有和毛主席个头相仿的?”

最终,好歹是为毛主席找来一件稍微宽大一些的军装,尽管这身衣服不是很合身,但眼下也只能用它来应付了,毛主席就这样穿着一身不得体的绿军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而在当时,毛主席的形象还不止有这身绿军装,他同时还系上了一条红领巾以及一个红臂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时给毛主席拍照的摄影记者吕相友说,他到天安门城楼的时候还不到九点钟,但毛主席已经在那了,正坐在中央大厅的休息室的沙发上抽烟。

吕相友在架好摄影机后就注意到,毛主席今天穿了一身绿军装,只是尺码明显小了,穿在身上紧巴巴的,那顶军帽也显得不是很平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即便如此,吕相友还是很兴奋,因为在他的印象里这还是毛主席在进入北京后第一次穿军装,因此机会十分难得。

当其他领导人赶来时,吕相友也立即注意到,这天身穿绿军装的不止是毛主席,还有已经八十岁高龄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他先是穿着便装到场,但不多时就换成了崭新的绿军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场的还有陈云和刘少奇两位同志,其中陈云因为身体原因穿的是呢子大衣,而刘少奇则依旧穿的是中山装。

领导人相继到场后,庆祝大会也即将开始,毛主席这才掐灭香烟,开始整理自己的着装,而他的女儿李讷这时主动上前为他扣好了风纪扣,并整理了一下帽子。

李讷随后还批评了这些记者,说他们不应该将主席衣帽不整的现象拍下来,吕相友听完也是连连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的活动中,也是吕相友拍下了那张毛主席向群众挥手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制成宣传画在全国发行。

不过,由于最初的照片是黑白的,而我国的印刷技术也很落后,以至于毛主席挥动帽子的动作在画上看去像是一个人伸脚在“踹”毛主席,这让群众很气愤,把吕相友堵在办公室好几天,直到解释清楚后人们才散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相片经过上色处理,也就没有这个误会了,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就连茶杯、书包、笔记本上都印刷了这幅照片上的毛主席形象。

总之,毛主席穿军装的故事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件小事,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领袖不同的一面,也算是一件历史趣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一件衣服所能承载的,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形象,还有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意味,毛主席的故事即是如此。

最开始,人民军队的物质资源是十分匮乏的,一件得体的军装显得十分难得,即便毛主席也得找人借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不管物质上多么贫穷,毛主席在精神上的高度是无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斯诺的那张照片会如此动人的原因,人们看中的正是毛主席身上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再往后,新中国建立了,以毛主席的身份穿一件体面的制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他老人家依旧本着艰苦朴素的精神,不当大元帅,很少做新衣服,其风范让人感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1966年穿军装的故事,所包含的历史意味最为深沉,也只有品味过他老人家的一生,才能得出其中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