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恐友好、#i人友好、#女性友好、#轻社交......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Home Bar、Home Bistro,其tag常见的便是以上几个。都市里的年轻人把出租房变成客厅,在家里组局,开酒吧、做餐食、玩游戏、办沙龙——家庭式小酒馆,成为了一种看起来很新的玩法

实际上,在成都,在家里搞耍事的人很多,家庭式小酒馆,谈不上新鲜。比如,我们曾写过一篇,让家承担影厅、展览空间、书店、演出现场、酒吧等功能,吸引同频的人聚在一起,已是寻常。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又纷纷做起了家庭式小酒馆/小饭桌,我还是有点好奇,便和一位正在做Home Bistro的朋友聊了聊天。

●● ●

01/

始于一场未完成快闪

5月中旬,朋友@李日远发了条动态,附上菜单、酒单,说着要做Home Bistro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其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她告知我,其实是因为一场没有完成的快闪。

前年,她在德阳以调酒师的身份策划了一个酒单,但一直没有落地。今年年初,出于自身感知——对于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而言,过年回家已经是走亲戚、见朋友的固定流程,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在她看来也成了很应付的事,便想着以不一样的方式,做一场“家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她还为这场快闪还做了视觉。游,意为Eat With YOU。

这场未完成的快闪,取名为“来的都是客”。当时,李日远在德阳看到一个好场地:一个杂草丛生的天井。“我预设了10个小时的歌单,准备找DJ朋友从下午打到晚上12点,提供酒、茶饮、餐。”但因为一个人要在很短时间做完这些事情并不现实,搁置之后,她一直觉得有点遗憾。

下班回家做菜,对李日远而言是很治愈的事情。并且,她喜欢以做酒的思维去做创新、做融合菜。“做酒和做菜对我来讲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在本职工作外,这是我的另一种创作。怎么去融合风味、不让材料冲突,这个过程会让我很有成就感,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做了一道很伟大的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油封鸭腿;下/奶油芹菜土豆脆哨意面

一个人在家,菜常会做多,第二天带便当去公司去给同事吃,大家都觉得好吃,频繁喊她去开店;经常做了菜发朋友圈,有人问“怎么不带定位?在哪家店吃的?”,她都会不好意思地回答:“自己做的”;买了好看的餐具,也会忍不住要做一道配得上这个餐具的菜品......各种原因叠加,她的Home Bistro便“营业”了。

02/

用味道记录一个瞬间

用做酒的思路去厨房里玩创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李日远分享了制作一款名为“烟熏教父”的过程:做鸡尾酒有一个工艺叫“油洗”,肉煎出来的油凝固后与酒混合,冻在冰箱里,油会自动浮起凝固在上层,下面的酒体也会有煎的肉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油洗波本原料示意;下/烟熏教父

她用本身就带甜味的波本威士忌,搭配烟熏培根、糖醋排骨等,创意与味道巧妙融合。

而确定一道菜的口味,往往也会经历多次试验。比如这道糖醋排骨,她改了3版,最后把醋的量减下来,用红酒增加果酸感,配上少量的小米椒和话梅,据说已经成为朋友们心里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梅糖醋排骨

用红糖和威士忌做融合加在冰粉里,也算是创意甜品。而除了想象力,李日远做的每一道菜、每一款酒,几乎也都有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红咖喱牛肉-西冷-香料烤鸡;下/地球最后的夜晚

做菜、做咖啡、做酒、写诗,都是她留住一个瞬间的方式。比如酒单上的“北京一夜”,主要材料写着“IPA、苏打水、柠檬”。这是她记录一个夜晚喝了7杯IPA,在北京深夜游荡,去了一条名为百花深处的胡同的游荡经历。

有人会用一首歌、一部电影打开一段记忆,而李日远选择用一种味道。她说自己没学过做菜,但做得不错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情感。因为一个瞬间,或对一道菜寄托的情感——单纯想做得好吃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是日剧《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里一样,想做饭的人和想吃饭的人,都出于本能的喜欢,在相处过程里,选择以食物为载体,展开了更多可能。

03/

也不是靠一顿饭来增进感情

半个月过去,李日远的Home Bistro营业了3次。

朋友可以自己买菜来,或提前商量吃什么,到家之后,其他人帮忙打下手,她负责制作。吃完饭后,再一起喝喝酒、聊聊天、看会儿电影或是听听黑胶,都很随意。这个状态在她看来和在外面吃饭没有太多不同——只是多了一个准备、制作的过程而已。不过,在餐厅吃饭人均几百,但在家,她可以用很平价的食材做出同样的效果,人均四五十,很是划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的不同,则在于放松

Home Bar、Home Bistro,在她看来始终是Home在前。她很看重“家”的概念。“因为我是很喜欢在家里呆的人,所以对居住要求高,家里面各个角落都得是我满意的。”所以就算是出租房,她也会尽可能地将其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咖啡、黑胶、投影等,都是必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一个舒适、私密的环境里,所有人都不用担心吃撑了或喝醉了,没有任何压力或顾虑。一切都是自然而言的,这是她喜欢的状态。

而面对其他主打“社恐友好、i人友好”等的Home Bar、Home Bistro,她觉得有点“浮夸”。门票制、MBTI筛选等,真的就能让一群看起来同频的陌生人感到轻松、进行社交吗?对此我也怀疑。

餐饮社交——不是李日远的目的,目前,她对接待陌生人这件事也感到有些不自然。播客节目《随机波动》有一期与导演大鹏聊电影《吉祥如意》,标题名是“不是一起过个年就成为一家人”,朋友也一样,在李日远看来——不是靠一顿饭来增进感情

做菜这个行为很自然,其他人真的能如在家里一样觉得轻松,便够了。

●● ●

目前有很想做的事情吗?

当然也想开餐馆。

准备在月底研发云南菌子新菜品的李日远,预想是等过几年30岁了,一切都更稳定,再落地一家小小的餐厅,像紫竹西街的野梨树书店那般大小最好。

到时候,依托单纯好吃的食物与融合的喜好或想法,就是理想中的小店模样了。

·注:暂没有接待/经营想法。李日远的同事每天都问她什么时候开店,等她同事在店里吃上的那天,就是大家都能吃上的那天。

●● ●

编辑丨李可以

图源丨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