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您讨论转发,继续关注每日优质内容~
文|安德烈的笔记
编辑|安德烈的笔记
电视剧类型的划分相较于电影并不成熟,电视剧题材之间的界限常常模棱两可,难以分辨。相同题材内容的元素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电视剧里得到运用,如学术界出现的都市剧、青春剧这些概念在题材上与“青春偶像剧”的元素运用都有重复交叉之处。
大家约定俗成地认为,“都市剧”中的情节展开的背景在城市之中,主要用来表现城市中的人和事物。而“青春剧”中以青年人的生活为主轴线,体现出青年人对待情感、事业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反映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和追求。
青春偶像剧自其出现以来就呈现出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需要对青春偶像剧进行一个明确的概念区分以便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青春偶像剧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最早出现在日本,早期被称为trendydrama,一般翻译成中文为“趋势剧”或“潮流剧”等。
1991年,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是这一重要类型剧的开端。该剧播出后不仅在日本本土受到了热烈追捧,而且在亚洲地区也受到了广泛的传播,1990年代中期《东京爱情故事》被引进国内。
此时以趋势剧为典型的日剧在国内年轻的学生和白领中迅速盛行起来。日本的著名电视剧制作人大多亮,《东京爱情故事》就是出自其手,他认为趋势剧,就是由年轻的工作人员、年轻的编剧以及年轻的演员所拍摄的面向年轻人的电视剧。
90年代,港台电视界结合本土文化,在引进“趋势剧”概念的同时将它改名为“偶像剧”,之后还成功创作了如《流星花园》等一系列成功的“偶像剧”。青春偶像剧应在“青春”和“偶像”两个关键词上进行界定。“青春”即是指青年时期,“国际科教文组织中,青年的范围被界定在14岁到25岁的人群”。
“偶像”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用土、木等制成的神像、佛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像被赋予时代的意义,偶像指在某一领域内获得出类拔萃的成绩而被公众当成榜样、标杆继而获得崇拜的对象。在当下,大众文化传播时代缔造出一批光鲜亮丽的明星,这些“明星”成为大众特别是青春期人群的偶像。
所以,“青春偶像剧”是以青年人群的生活为表现对象,探讨青年人的各种观念,并运用年轻俊美的青年演员以塑造偶像引导青年行为方式,引发青年思考的一种电视剧类型。中国内地在1990年制作过一部以青春校园为题材的作品《十六岁的花季》,该剧在全国一经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剧一改从前类似题材中的固有的成人视角,以学生作为叙事视点,反映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
这部电视剧已经可以算作内地的第一部校园青春剧,但它所呈现出的青春偶像剧的特点还不甚明显。我国内地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是1998年由霍听编剧、张一白导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作品被看作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开山之作。这部剧主要讲述有关青年的爱情和梦想的故事,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
新潮的服饰、俊美的演员、这些青春偶像剧最突出的元素都在剧中得到了体现。自《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取得圆满成功后,我国内地青春偶像剧创作正式跨入一个自我摸索的阶段。
90年代末到2005年前后,国产青春偶像剧大部分都有很重的模仿痕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演也渗透着港台腔,在着装布景等方面盲目的追赶潮流。这一时期,我国的电视剧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台湾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韩国的青春偶像作品《我的名字叫金三顺》、《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等剧在内地引起了疯狂的收视热潮,台韩等地的偶像剧创作此时取得了颇多成果,一度在内地有了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甚至在我国的青少年群体中开始引发偶像剧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
2005年是国产青春偶像剧的一个转折点,中国青春偶像剧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即相对成熟的阶段,创作者开始有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下意识的把偶像剧导入到其中,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和作品,为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1955年赵宝刚出生于首都的一个普通家庭,1980年赵宝刚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培训班,1984年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并在林汝导演拍摄的电视剧《四世同堂》中饰演汉奸祁瑞丰一角。
1989年,他导演的电视剧《渴望》,获得了“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特别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等六个奖项。之后,赵宝刚创作了多部电视剧作品,创作的电视剧类型也比3较多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赵宝刚导演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北京为地域背景的,在他的作品中队北京,北京人进行了大量的描绘。
早在1992年,赵宝刚就执导了电视剧《皇城根儿》,后来又创作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言情剧《过把瘾》,悬疑剧《录像带》等多部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时期都多多少少表现出当时的北京。
2005年以后,国产青春偶像剧迎来了新发展,在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作上出现了本土化的新特点,赵宝刚也开始执导多部青春偶像剧。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偶像剧《奋斗》在上海电视剧频道首播,讲述在六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在北京这座充满压力的大都市打拼的故事,展示他们为事业、为爱情、为生活而奋斗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内容贴近当代中国都市青年的现实生活。
此剧一经开播,便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特别在青年受众中还引发了一系列讨论。2009年,赵宝刚导演了另一部青春偶像作品《我的青春谁做主》,此剧围绕在北京的一个大家庭中三个表姐妹在初入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事业和感情问题,凸显青年人在选择人生道路,生活方式时的独立、自主与个性。
此剧获政府主办的电视剧最高奖项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这两部青春偶像作品完全以北京为地域背景,深入刻画了在大都市北京奋斗的北京青年群体形象,从这些青年群体的视角来展现北京这座都市,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北京文化、北京日常生活方式、北京青年生存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思考。这两部作品在国产青春偶像剧中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具备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它们以北京为特定的地域空间,是国产青春偶像剧本土化转型的产物。
1998年,《将爱情进行到底》作为第一部国产青春偶像剧,它逐渐拉开了国产青春偶像剧发展的序幕。纵观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我们很容易发现,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叙事空间大量的聚集在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特别在2005年国产青春偶像剧向本土化转型以后,出现了大量与《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类似的以北京或上海等大都市为背景的青春偶像作品。
以国产青春偶像剧为原点延伸至其他国家的青春偶像题材影视作品,日本青春偶像剧的经典之作《东京爱情故事》发生在东京,《咖啡王子1号店》、《MyGirl》等韩国青春偶像剧几乎都以首尔为背景,美国近年热播的青春偶像剧《绯闻女孩》也发生在纽约,我们可以发现青春偶像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青春偶像剧均采用都市叙事,在青春偶像作品中随处可见繁华的城市景观,城市文化与现代城市观念。青春偶像作品是以城市为依托的,同时青春偶像作品也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青春偶像剧总是以城市为叙事空间和背景具有一定的原因。
从青春偶像剧的特点来讲,青春偶像剧具有青春、时尚、潮流、现代等特点。青春偶像剧所要面向的就是青年群体,讲述有关青年人的故事,需要从演员的挑选,演员的服装设计包装等多方面都体现时尚、潮流的元素。
而以上所讲的,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美国的纽约,中国的北京都是所在国家最发达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所在国家最尖端的水平,这些城市往往是时尚、潮流、现代元素发源与聚集的地方,所以青春偶像剧取材于这些城市具有必然性。城市除了满足了青春偶像剧的影视生产基础之外,还能提供青春偶像剧的消费能力。
青春偶像剧主要是针对青年群体,大都市的繁华吸引了更多的青年人,很多青年人都选择远离家乡扎根大城市。即便是那些最终没有投身都市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从心底里对都市是非常向往的,所以青春偶像剧取材于都市便于更多的吸引受众的目光,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在现当代文学中,已有“京派”与“海派”之分,中国文学史上“京派”大致形成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并于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指的是当时活跃于北平的一个文人群体。
后来,“京派”一词被引用到影视界,“京派”被大家约定俗成的认为是以北京这座城市为固定的地域空间,以北京为题材拍摄的电视剧。《四世同堂》、《那五》、《编辑部的故事》、《皇城根儿》、《京都纪事》、《都市放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等这些电视剧充满了古都的文化韵味,创作者以最平实的北京平民百姓的生活为表现对象,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这些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一些特定的元素,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京剧等,突出表现这座城市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底蕴,这些“京派”电视剧在国内几度引发收视高潮。一些学者把赵宝刚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也划分到“京派”电视剧之列,但是赵宝刚的青春偶像作品与早期的京派电视剧中所塑造的北京有极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