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在中国的微信软件上,很多人会在资料里说自己的所在地是冰岛。”钢琴家维京格尔·奥拉夫松的开场白幽默轻松。从冰岛走出来的他是当今乐坛的大忙人,眼下,奥拉夫松的中国巡演正在进行中。日前,他做客北京施坦威之家,分享了专辑《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录制故事以及巡演途中的所见所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10月,奥拉夫松的专辑《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由环球音乐旗下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公司(DG)发行,迅速摘得ICMA国际古典音乐奖“巴洛克器乐”提名、Presto2023年度唱片等多个奖项。2023/24乐季,奥拉夫松带着《哥德堡变奏曲》开启世界巡演,在上海的音乐会开票后仅7分钟就全部售罄。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向来被演奏家们视为极致的挑战。“《哥德堡变奏曲》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难演奏的作品之一,钢琴家就像在奥运体操比赛中一样,根本无处藏身。”奥拉夫松说。70多分钟的时长、30个变奏足以把演奏者的技巧、理念悉数展现,无所遁形,“如果第一个变奏以这样的速度演奏,下一个变奏又该如何呈现?整部作品如何确保整体性?这是一个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拉夫松很庆幸,自己在40岁时才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中国有句话叫“四十不惑”,奥拉夫松也有同感,“到了这个年纪,我觉得自己不再有很多困惑,对作品的体悟也更加深刻。”现在,他可以把巴赫作品弹出更丰富的况味,比如“埃德温·费舍尔的诗意、古尔德的现代、佩拉西亚的高贵、索科洛夫的风度、里帕蒂的天使般的温柔”,他的琴音中,包容各种可能性的答案很多很多。

“对我来说,弹巴赫作品,就像呼吸和写日记,也像对镜自照,可以从中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听过一位演奏家诠释的巴赫音乐,你就能理解他本人。”奥拉夫松说。但他对巴赫绝非一见钟情,像许多小琴童一样,孩提时代,奥拉夫松只能从巴赫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教学意义”,“像是技巧和规则,告诉我什么时候应该去踩踏板、怎样控制音乐的流动”。十几岁时,埃德温·费舍尔的演绎第一次打开了他的视野,如同醍醐灌顶,他恍然发现,“巴赫的音乐像诗歌一样,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从那之后,巴赫就成为了我最喜爱的作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奥拉夫松发行了专辑《巴赫》,这场专辑反响良好,“冰岛古尔德”的赞誉随之而来。“古尔德可以说是20世纪最好的音乐家之一,我非常喜欢他,喜欢他的理念、演奏以及他在音乐之路上的不断探索。”奥拉夫松感谢大家的认可,也理解“冰岛古尔德”这种噱头背后的用意。奥拉夫松明白,在当下的时代,这样的宣传技巧的确可以引发许多讨论。他不介意被比较,“对新一辈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首先要有自己的听众。”

奥拉夫松的中国巡演还在继续,接下来,他还将到访广州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等多个地标性演出场所。奥拉夫松第一次到中国演出是在2008年,十几年过去,这一次故地重游,他惊觉“中国竟然有这么庞大的听众群体,大家对音乐的热情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两国文化交往的见证者,未来,奥拉夫松也考虑演绎一些冰岛、中国的民间音乐,而至于呈现的具体方式,是值得他和当代作曲家一同思考的重要命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