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

近日,武大选调生离职嘉峪关一事持续引发热议。在大城市生活、求学,毕业后选择去了「小地方」开启另一种人生——这样的故事,我们写过很多个,却依然是少数派的选择。

「去大城市,还是回家乡?」这道题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困扰。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肖丹娇,在毕业之际也面临同样的选择。

2014年,陕西汉中,小县城留坝诞生了一支深山里的女足队。这支装备落后的足球队,陕西省冠亚军拿到手软;山里娃有的踢球进了国家队,还有的靠足球特长考上了211和985。

从「草根」球队到秦岭的「金字招牌」,留坝女足用了十年之久,这也是留坝女足第一届球员肖丹娇从小地方踢进大城市的十年。

今年六月份,肖丹娇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作为家里「走得最远的」那个人,她背负着亲人师长「展翅高飞」的期许。

她试着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辩解:「我回来了,就会有人走得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肖丹娇加入留坝县中学女足队,成为第一届球员。

2024年,肖丹娇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回到留坝县中学成为女足教练中的一员。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中市到留坝县,需要一个半小时,中途还要穿过长达十几公里的连城山隧道。

通过最后一道连接外界与秦岭的隧道,仿佛世界真的在这里关上了大门。

直到路过贴满荣誉照片的校门,我才发觉自己错了,大山后面还有一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足的球迷或许都记得过邹梦瑶、师晓敏这两个名字,但也仅限于名字,对更多的细节则无从了解。

背后的故事如同这个培养出多位国字号球员的汉中县城留坝一样,隐藏在秦岭南麓的深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几年前留坝县中学第一批踢球的孩子

十年前,秦岭深处的留坝面目模糊,年轻人在外面谋生,老人和孩子每天重复慢节奏的的生活。

当时的留坝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底子薄,师资力量弱,成绩好的学生向北可以去宝鸡求学,那里有几所陕西省重点中学,向南可以去汉中市区,县里留下来的留守儿童很多。

成绩好的学生基本走了,那么,剩下学生该怎么办?或许,只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早早离家外出务工,或是困守在重山环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任留坝县中学校长的陈军,将足球这个颇具平民色彩的运动请进留坝。

和其他运动项目不同,足球对场地、设备几乎没有太大要求,很多农村的小孩也都是从踢「野球」开始的。

没有足球就把报纸攒一攒,拿胶布一缠就开踢;没有正规的足球场,就在两三米宽的巷子里,用两块砖头垒个球门,再拿个板子把巷口挡住,不让球跑出去。

在大家都认为足球只能在正规球场,规整的草皮上进行时,留坝的孩子们奔跑在坑坑洼洼的乡间泥地上,他们是中国足球野蛮生长的枝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营盘足球基地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这个仅有35000人小城留坝,在群山之间腾挪出6块训练球场和1块标准球场,是西北地区目前唯一拥有4个连片标准足球场的县级基地。

留坝中学足球队为各级专业队伍输送队员近20人,其中师晓敏、邹梦瑶入选U19女足国家集训队,廖阳入选U18男足国家集训队,唐钒等3名队员入选中学生国家集训队。

近300名学生获得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近百名学生通过足球被浙大、北师大、北体、同济大学等高校录取。

2022年,留坝女足在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U15组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冠军,也成为唯一一支闯进全国总决赛的县级中学球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坝女足队参加女子U15组全国总决赛

没有足球,留坝中学——这所位于深山里的普通中学可能不会受到关注,同时,关注也意味着质疑的出现。

从2014年留坝发展足球开始,质疑声从未间断。总有许多条件夹杂在足球与留坝之间。

有明星球员出现时,留坝女足被捧上天,当热度过去,「留坝女足不行」的声音便出现了。这十年,留坝女足就在质疑和爆火间来回摇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足球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独木桥」:极有天分的孩子被职业俱乐部的球探或教练选中,进入俱乐部梯队或者足球学校,成为职业球员。

留坝中学女足主教练李旦说过「冒尖的孩子是极少数,你还要看到这些底层的孩子。」

这些底层的孩子大多想通过踢球获取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至于踢进国家队这件事,她们没考虑过,现实也没给她们这个选择。

对李教练而言,当然希望队里能诞生「天才」,但他更关注普通孩子。肖丹娇就是这些普通孩子中普通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旦教练带女足队员观看比赛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留坝县中学到肖丹娇家里,要驱车走过蜿蜒狭窄的山路,花上大约四十分钟的时间才能到达。这已经是经过修缮,铺好路面之后才有的条件。在肖丹娇上学时「路还要难走很多。」

父母外出打工,肖丹娇从小便和爷爷一起生活。她家庭条件并不算好。但现在,肖丹娇已经成了家里面「走得最远的」那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时的肖丹娇(左一)

肖丹娇四年级便开始踢球玩了,刚迷恋上足球的那段时间,几乎是球不离脚。

上初中后,经过一些爆发力、速度、反应力的简单测试,肖丹娇就这样成为了留坝中学女足「试训」的一员。半个月的试训后,她正式进了队,就此开始了在县城学校读书、踢球的日子。

一晃,这样的生活已经过了快十年。如今再回想起当初和足球的接触,肖丹娇也说有些突然:「之前也不知道足球是什么样,后来接触了才知道,一开始就是感觉挺好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体育学院女足队(肖丹娇右三)

凭借足球技能的加持,原本与大学无缘的肖丹娇如愿考上了大学,学的还是足球。就像一条运气很好的鱼,通过自己的努力,游出了留坝。

在大城学习、生活的日子里,这种逃离的幸运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她有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爷爷一辈子也不可能离开留坝的,我想离他近一点。」血肉相连的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长长的影子,她不可能视而不见。

很多同龄人都在试图博一个机会,去更大的世界闯荡。也有人逆行折返,选择回到起点。

今年六月份,肖丹娇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回到留坝县中学成为女足教练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丹娇带着女足队训练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操场上满是女足队员奔跑的身影。

日日如一日,没有假期,没有意外。每天都是传球、颠球、起高球、跑圈、蛙跳、跨步……体能、基本功、技巧的练习一个不落。

似乎每多练一分钟,便能为改变命运多攒下一个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我们这里的教育水平跟发达地区有差距,想考上大学还是有一些难度,通过足球特招上学就成了我们的希望。」

对于在这里踢球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成为职业球员甚至当上国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目标,但至少通过足球,她们进入了更好的学校,大部分人成为大学生,就此走出大山,拥有了有选择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休息间隙,我和女足队员们聊起了梦想。

一开始,她们羞于回答,低头沉默许久。后来她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踢进省队」

「我想像王霜一样」

「我想考上重庆师范」

「我想······」

梦想五花八门,但最多的还是「希望以后能上大学走出大山。」

在接触足球之前,留坝孩子的眼里多是门前绵延的大山。但大山在变,她们也在变。

现在,脚上的足球成为她们面对未来能做出第二种选择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留坝,踢足球更像一种工具,让这些没有太多选择机会的乡村孩子通过足球见识更多的人和事,体会不同的环境,认识新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找到「走出去」的路径。

但踢球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也是一条无法预测未来的道路。

这群女孩或许能走出大山,或许走不出,或许出去了又回来,在父辈的梯田上,继续种下土豆和玉米。

到了那时,她们还会记得,在那个凉爽的夏日里,在青联赛的赛场上,自己踢进的那个制胜之球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留坝发布、汉中体育局、王宁、大米、肖丹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