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双院士?就是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前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据统计,从1955年起至2022年底,两院院士先后产生2000多名,双院士有多少人呢?34人!可见,双院士是院士中的百里挑一,是当仁不让的国之重器。

本文就对这34名双院士作个简介。

1、王大珩(1915年-2011年),原籍江苏苏州,出生于日本。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张维(1913年-2001年),北京人,固体力学家、 结构力学和工程教育专家,在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振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等方面造诣极深。

3、李国豪(1913年-2005年),广东梅县人,著名土木工程家,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他专攻的桥梁工程学科达到中国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等都凝聚着李国豪的智慧。

李国豪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邵象华1913年-2012年),浙江杭州人,钢铁冶金学家、钢铁工程技术专家,中国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设计并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新型平炉,先后开发了超低碳不锈钢、含稀土和铌的钢种及新型合金的生产工艺,创立了从废钢渣和铁水中提取铌的独特工艺。

5、严恺(1912年-2006年),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天津,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6、张光斗(1912年-2013年),江苏常熟人,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设计了密云水库、渔子溪水电站等工程,为黄河和长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葛洲坝、丹江口、三门峡、小浪底、二滩、三峡、龙滩等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被誉为“当代李冰”。

7、候祥麟(1912年-2008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为国家填补了石油石化领域的许多重大科技空白,解决了石油石化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023年,编号为236845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侯祥麟星”。

(以上7人皆是1955年就当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

候祥麟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钱学森(1911年-2009年),祖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于上海,著名航天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职务 ,为实现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勋 。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老1957年补选为学部委员)

9、陆元九(1920年-2023年),安徽滁州人,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中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2021年,中共中央授予他“七一勋章”。

10、吴良镛(1922年-),江苏南京人,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2012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9221号小行星为“吴良镛星”。

11、郑哲敏(1924年-2021年),浙江鄞县人,出生于山东济南。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郑哲敏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严东生(1918年-2016年),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材料科学家,中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高温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特种无机涂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3、闵恩泽(1924年-2016年),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

14、师昌绪(1920年-2014年),河北徐水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研制出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

15、张宗祜(1926年-2014年),河北满城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参加中国西北地区工业建设布局选址的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中国国内一些大江大河水利工程建设选址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在黄土的微结构与其力学性和黄土湿陷性变形、黄土的渗透性规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的认识

张宗祜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潘家铮(1927年-2012年),浙江绍兴人,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科幻小说作家,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设工作,主持了中国几十座大坝的设计与建设,是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的当事人。1997年,他撰写的《偷脑的贼》科幻小说集荣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7、罗沛霖(1913年-2011年),天津人,电子学与信息学家,多次主持制定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指引推动新技术发展的主力,主持建成中国首座大型电子元件工厂,指导过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启动研制工作,对雷达检测理论、计算机运算单元以及电机电器等有创造性发现。

18、吴阶平(1917年-2011年),江苏常州人,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并率先利用回盲肠行膀胱扩大术治疗膀胱挛缩取得成功。

19、朱光亚(1924年-2011年),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以上11人1980年当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

20、常印佛(1931年-2024年),江苏泰兴人,矿床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勘查专家,长期致力于矿产地质勘查的教学和研究等,对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

常印佛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陈俊亮(1933年-),浙江宁波人,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率先从事智能网得研究,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套智能网系统,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并在中国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

22、顾诵芬(1930年-),江苏苏州人,飞机空气动力学家,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主持歼八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任歼八飞机型号总设计师,主持了主动控制验证机的研制。

23、李德仁(1939年-),籍贯江苏镇江,出生于江苏泰县,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

24、刘永坦(1936年-),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江苏南京,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刘永坦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5、路甬祥(1942年-),浙江宁波人,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长期从事于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研究。20世纪80年代提出“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原理,并与机电液一体化插装技术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与工程系统。

26、沈志云(1929年-),湖南长沙人,机车车辆专家,长期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的研究工作。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1989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无轮缘磨损的货车径向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

27、石元春(1931年-),湖北武汉人,土壤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盐渍土发生与改良方面的研究,在地学条件与易溶盐积聚规律、盐渍土改良、古地球化学过程及黄土中古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28、宋健(1931年-),山东荣成人,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先后从事最优控制系统理论、分布参数控制理论、控制理论、人口控制论、“夏商周”断代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人口控制论”这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014年国际永久编号21021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宋健星”。

29、王淀佐(1934年-2023年),辽宁凌海人。著名矿物工程学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长期从事浮选理论和浮选药剂等方面的研究。2010年,为表彰他在国际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奖中国人。

王淀佐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王越(1932年-),江苏丹阳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对抗领域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动了中国相关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提出并建立了中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担任过许多大型火控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主持完成了多个军事电子系统的研制。

31、闵桂荣(1933年-2021年),福建莆田人,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前期主要从事工程热物理研究,特别是航天器热控制研究和发展工作,后期从事人造卫星总体技术的领导工作。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领导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飞行工作。

32、周干峙(1930年-2014年),江苏苏州人,城市规划专家,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参加指导并组织编制了上海、唐山、天津、深圳等城市的总体规划。深入研究了住宅建设、城市交通、旧城改造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了城市规划理论。

33、赵仁恺(1923年-2010年),江苏南京人,核动力工程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推动中国核电发展的先行者。为中国潜艇核动力技术发展,中国核潜艇研制、实现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之一。

赵仁恺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4、王选(1937年-2006年),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以上15人1991年当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