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图:思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图:思晨

2023-2024年被视为AI显性化发展的元年。除了大模型时代下,生成式AI的加速商业化,另一股AI新浪潮——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也开始悄然崛起。

目前,国内外人形机器人赛道发展情况如何?在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面前,大模型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具身智能市场发展有何影响?

在下文中,司普科技作为大模型服务赛道的一员,将为大家带来几点思考和发现。

人形机器人赛道发展概况

人形机器人赛道发展概况

如果说过去两年,生成式AI带给了人们思维和认知上的极大震撼,让人们感叹于AI智脑的强大。

眼下,人们正尝试让AI摆脱硅基世界的局限,更好地服务于物理世界的人类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具身智能成了新的市场风口。

作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体化形态,具身智能也被称为“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

因为开发具身智能的目标之一,就是用来代替人们做一些危险或无聊的工作,模仿人类的造型并训练从事人类生产和生活相关的任务活动,让人形机器人成了具身智能的焦点。

从发展速度来看,虽然国外人形机器人项目起步较早,但近两年,依托“世界工厂”的产业优势,国内有追平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有反超之势(如成本控制、生产周期)。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激增的同时,以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为核心的梯队分层也趋于明显。

注:不完全国内外人形机器人项目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不完全国内外人形机器人项目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从商业化布局看,从之前的机器狗到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机器人赛道正打破以往的局限,逐步向工业制造、医疗、教育、服务、智慧家庭等领域延伸。

比如眼下很多人形机器人开始在汽车、机械、制药等行业的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巡检配送等环节进行小规模试用。

在公开展览中,各类人形机器人已经被用于零售、脱口秀表演、下棋、作画、观赏、游戏等多种应用场景。

而在家用领域,人形机器人在陪伴、家务、看护、康复、清洁等方面表现出的“才能”,更是让不少人大呼“养老有望”。

品类和能力的拓展,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具身智能的潜力。但目前有些人形机器人项目仍处于商业化探索阶段,缺乏可落地的商用场景,加上制作成本高,规模化生产难,前期普遍承压。

据媒体报道,人形机器人Atlas的定制成本高达200万美元,特拉斯Optimus售价约达10万美元,能炒菜、做家务的通用机器人Mobile ALOHA 采购成本约为2万美元。国内方面,人形机器人零售价较之国外有优势,公开价也在近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

不过业内人士预测:国内具身智能赛道迭代发展快,供应链完善(人形机器人从芯片到零部件,国产化率据称已超过90%),未来3-5年使用成本和制作周期有望大幅降低。

而眼下,市场和资本的双重热度,正推动本土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崛起。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相互作用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相互作用

在与具身智能赛道从业者的交流中,我们得知:高级的人形机器人除了要做到仿人形,一般还要具备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多方面的能力。

目前国内在上游零部件生产和下游应用场景开发上问题不大,但中游软硬件的开发生产尤其是机器人本体和系统、AI算法的集成适配仍存在不少难点,毕竟硅基大脑才是实体化AI的内核。

这促使很多人形机器人生产商倾注大量心力在算法研发和“机器调教”上。

据了解,现阶段很多人形机器人已经在环境感知、运动控制、障碍物避让、任务完成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应用时仍需要人为操控。

而要想机器人实现自主学习、理解和执行任务,接入AI大模型,使其拥有通用常识和思维链能力,正成为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和商用落地的关键。

在现有面市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中,Figure公司推出的Figure 01算是少数不多可与人类交互并完成相应任务的人形机器人。而它特有的视觉推理和语言理解能力,便来自OpenAI大模型的接入。

在AI决策大脑的驱动下,Figure 01无需远程操控,就能主动学习和理解任务指令,并通过运动控制,精准执行任务目标。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具身智能,让人们感到惊奇,也加速着人形机器人与AI大模型的融合。目前,国内外一些人形机器人厂商与大模型服务商正就这块进行积极探索。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从“内容智能”到“行动智能”,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分别代表了AI的两大技术浪潮和商业化方向,共同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眼下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还只能做到约80分的哈佛毕业生的水准,发展中的人形机器人可能还只有小学生水平,但这种局限性在业内很多人看来只是暂时的。

因为高速进化中的AI,仍在缔造着未来谁也无法低估的变化。而对于具身智能赛道来说,与AI大模型的结合,将是其智能觉醒的关键一步。

备注:本文原创,首发司普科技,有参考光明网、混沌学园等,仅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