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之际,自然万物共同绽放生机。

在东营渤海莱州湾的西部浅海区域,一条长达8.48千米的“长龙”横卧海面,连接陆地与深海。这条巨龙的尽头,是一座巍峨的人工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五滩海陆岸采油平台。它如同两个足球场般辽阔,65口油水井犹如坚毅的海上卫士,笔直地伫立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栏远眺,只见波涛翻滚,海鸟成群,碧水与蓝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绿色,始终是胜利油田最为璀璨的色彩。多年来,坐落于黄河三角洲核心地带的胜利油田,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油田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深植入勘探、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开辟出一条既美丽又高效的绿色发展路径。

追绿——矢志不渝,绿意盎然

踏入油田胜大生态林场,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青绿。目光所及,绿意渐浓,生机盎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来自四面八方的石油人,在这片由黄河填海造陆形成的盐碱荒滩上,播撒下绿色的希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袭“石油绿”的华裳。多年来,胜利油田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积极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成功打造出占地2.5万亩的“碳中和林”生态林场,累计种植树木超过160万株,每年为环境贡献出超过1万吨的碳减排量。在2022年4月11日,胜大生态林场的碳中和林更是荣获“中国石化首个碳中和林”的殊荣。

然而,胜利油田的绿色追求并未止步于此。近年来,油田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其发展战略之中,构建了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体系,并制定了《胜利油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致力于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油气开发绿色低碳示范区。自2020年起,胜利油田已连续四年荣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A级绿色企业的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无废油田”的建设道路上,胜利油田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固体废弃物的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管理标准的提升,将绿色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在海上作业中,原油生产产生的采出水被全部回注到地层;生产维修、油水井作业等产生的废液,也均通过专用船舶运送至陆地上的废液处理站进行处置。此外,作业现场的船型铁制围堰确保了井筒产出液不落地,每年减少了近2万吨的危险废物,并节省了超过2000万元的处理费用。

在胜利发电厂,曾经被视为废弃物的粉煤灰,如今却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经过加工处理,这些粉煤灰在建材、化工等领域得到了二次利用,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胜利油田还加大了对绿色清洁原材料的使用和绿色包装的推广,使得每年危险废物包装物的数量减少了12%以上。目前,胜利油田的一般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9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望未来,《胜利油田“无废油田”建设方案》的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到2025年,胜利油田将建立起完善的绿色供应链和固废循环利用体系,“无废油田”的制度、技术、市场和信息化监管体系将基本形成,为绿色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护绿——既要油气增 也要绿色浓

在追求产量增长的同时,胜利油田也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今年一季度的成绩单便是最佳证明——产量攀升,能耗降低,展现了油田在绿色低碳道路上的坚定决心与巨大潜力。

胜利油田深知绿色发展是高效开发的关键。为此,油田积极树立并践行“净零”理念,全力推进勘探开发全过程的能耗降低、损耗减少、物耗控制及排放缩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渤海湾畔,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桩139海油陆采平台,采用微生物、二氧化碳、降黏剂等复合技术,为千米油层赋予了绿色“新生”,如同精心呵护湿地生态般养护地下油藏。这一创新技术将环保理念融入油气勘探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区块日增油近10吨的佳绩,年产量从5.1万吨跃升至5.5万吨,含水率下降了4.1%。截至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已累计增产1.36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胜利油田还积极推进“大地面”改造,完成了11个区域的优化简化专项规划,实现了能耗降低50%、用工优化60%、效益提升70%的显著成效。

2023年10月20日,胜利油田新东营原油库荣获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原油库证书,成为国内首座“碳中和”原油库,其“零异味”“零泄漏”“零固废”“零排放”的绿色智能特质得到了权威认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东营市广利河湿地公园内,12台静音抽油机在宁静中运转,形成了一幅“井在景中,景井相融”的和谐画面。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彭明福介绍道,他们通过“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的方式,确保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噪声不超标,以“零污染”的标准打造绿色油田,坚决守护环保红线。

如今,在这片绿意盎然的“油”画中漫步,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绿色版图在地上不断延伸的同时,地下油藏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延绿——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开拓绿色低碳发展新纪元

5月19日,在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发布及技术交流会上,中国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一张白纸”绘“绿”图,“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不仅打破了源汇壁垒,更在碳捕集、输送、利用、封存等各环节攻克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难题,成为碳减排技术创新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7月11日,一条长达百公里的二氧化碳专属“地铁”正式投运,将齐鲁石化产生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胜利油田的地下油藏。至今,胜利油田已在13个区块成功应用CCUS技术,累计注入并封存二氧化碳超过130万吨。这一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不仅使平均单井产量提升了36.8%,更预计在未来15年内将累增油300万吨,采收率提高11.6%。

面对传统石油工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挑战,胜利油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巩固油气产业,培育新能源产业,壮大绿色产业。依托油气产业,胜利油田积极培育并壮大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产业,同时以这些新兴产业回馈油气主业,不断拓展油田的发展空间。

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胜利油田既坚持传统路径的稳健前行,又勇于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走进胜利油田营二井区,7973块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两座小型风力发电机随风转动,将自然能源转化为清洁电能。据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二采油管理区经理高师华介绍,该井区年发绿电达519万千瓦时,已完全满足井区生产用电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过去“一油独大”的局面,到如今传统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三大产业”齐头并进,胜利油田以油气产业为基础,通过培育新能源产业实现产业链“补链”,壮大绿色产业实现产业链“延链”,成功构建了油气开发与绿色低碳融合创新的产业体系,书写了“端牢能源饭碗”的新篇章。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胜利油田正积极构建清洁智慧用能体系,以油气清洁高效开发为目标,搭建“源网荷储”智慧能源平台,实现多能平衡互济、源荷高效匹配、新能源友好消纳,推动全产业链控能、降本、减碳、增绿和创效。

同时,胜利油田也在积极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陆海风电、余热利用、地热光热等新能源业务。从“我为祖国献石油”到“我为祖国献能源”,胜利油田已累计投产各类新能源项目166个,实现了年代油9260吨、年代气4400万方、地热余热年供热能力255万吉焦、年发用绿电5亿千瓦时、年节标煤15万吨、碳减排70万吨的显著成果。今年一季度,油气生产绿电占比更是突破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从高碳走向低碳,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孙永壮表示,胜利油田将加快构建多元互补、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坚决回答好“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考题,确保能源的饭碗端稳、端好、端牢。

追青逐绿,久久为功。展望未来,胜利油田将形成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融合创新的完整产业体系,在为国家提供传统油气能源的同时,力争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标杆企业。

(通讯员: 巴丽蒙、史忠华、朱克民、周广学、张侃、周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