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

手记

六一前夕,我到江南区延安镇一所小学讲防止校园欺凌的课。原本以为这就是一堂普通的普法课,没啥特别之处,但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有一些意外,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听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所以,我原定的普法课时长也是45分钟。不料,当天下雨,校方跟我说,学校原定在户外开展的其他活动取消了,法治课时间可以增加到一个半小时。我想着,大老远的来一趟也不容易,如果孩子们愿意听,我就多讲点呗。

考虑到孩子们的情况,我把课分为两节,每节4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第一节课,我还是常规地给孩子讲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危害等等。因为有图片、有视频、有故事、有互动,孩子们整体都保持比较高的注意力。第一节课后,我刚准备走下讲台去休息,有两个小同学就跑到我前面,有点胆怯地问我:“老师,可以问你个问题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以,我过来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啊。于是两个孩子把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校园欺凌情况跟我述说了一遍。我问她们,那个欺凌者在课堂上吗?她们说,在的。我转念一想:刚才我对她们说,我不是来讲课的,而是来解决问题的,可不能让她们失望了。于是,我对她们说,等会上课我帮你们解决问题好不好?她们眉眼一开,笑着说“好”。旁边好几个同学听到了,纷纷凑过来,一个个唧唧喳喳地跟我说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本来课间休息的时间变成了孩子们的故事会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节课,我讲到了校园欺凌对加害人的危害。每次讲到这里,无论听众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会觉得很意外。因为大部分人觉得校园欺凌对受害人伤害是最大的,对加害人而言应该没啥伤害。殊不知,如果加害人在有实施校园欺凌的苗头时就被制止了,加害人就有可能避免走上更严重的歧途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如果校园欺凌被及时制止,就有可能阻断加害人反社会人格的形成,避免以后成为社会排斥的对象。我用一个案件跟孩子们解释,一个孩子是如何因为校园欺凌从一个只是爱捉弄人的调皮孩子变成一个多次抢劫入狱的失足少年。所以,制止校园欺凌的逻辑就变成了——不仅帮助被欺凌的同学,也要帮助欺凌他人的同学。

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突然念头一起,结合课间孩子们的故事,萌生了现场解决问题的想法。我鼓励孩子们站起来,跟大家讲述自己身边的校园欺凌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加害人和受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我开心的是,孩子们很勇敢。被欺凌的孩子直接站起来述说了被欺凌的过程。我则鼓励他们,面对欺凌时不要害怕,有警察、法官、法律当他们的靠山。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个胖胖的小同学居然勇敢地站起来承认了自己是加害者。刚站起来的时候,他低着头,不敢说,不知道羞愧还是害怕。当我让同学们鼓掌,用掌声鼓励这个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是个勇敢的男子汉时,这个小同学眼里的泪水快溢了出来,虽然用辞不多,但是还是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最后,我问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什么感觉?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他如释重负地说:“变好了!”

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开诚布公地对发生在身边的四起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了讨论,亲历事件的同学们也当面达成了和解。至此,曾经在这些孩子身上发生过的校园欺凌事件,无论是对于加害人,还是受害人,或者旁观者来说,到这节法治课结束为止都成为了过去式。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现场的示范,孩子们以后面对校园欺凌,会有更多的人以帮助同学的心态,勇敢地站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昌祥

江南区法院家事和少年审判庭副庭长

法官心语

我常常想,如果校园欺凌没有被干预,加害者很有可能会变本加厉,更坚定自己加害人的角色;被害人可能会承受继续被欺凌的现实和威胁,也可能形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旁观者则可能会习得丛林法则般弱肉强食式的问题处理方式,亦或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因此我认为,唯有和解,各方对已发生的欺凌事件面对面进行交流,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对各方都会构成伤害,最终达成和解,才能从根本上终止校园欺凌的继续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江南区法院探索在辖区学校内悬挂“预防校园欺凌法官信箱”,信箱有专人负责每周收集来信,让学生有更多的申诉和求救途径,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撰稿:费昌祥 黄昕如

编辑:黄爱纯

校对:叶婧涵

审核: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