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龙船

▲赛龙舟 图源:视觉中国

造龙船,秭归叫打龙船。打,就是造的意思。旧时,打造龙船无图纸、没标准,随心所欲,尺寸都装在心里,龙头的样子也是水木匠心中的想像,并没有标准的样子。现在才有了一定的规格尺寸。

端午节来临,要突击打龙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造龙船 摄影:郑家裕

打龙船的木匠叫水木匠。水木匠选个黄道吉日,设一个祭台,焚香化纸,拜鲁班,然后割破公鸡的脖子,用鸡血祭第一块船板。再将手中的公鸡奋力向空中抛去,看它能飞多高飞多远。飞得高远,说明这只龙船有好运,在比赛中将要出头,会赢,是个好兆头。接着,拜四海龙王,祈祷龙船平安。

打龙船,木料多用杉木因为杉木木软质轻,下水载人多,划起来轻松,木材也好买。柏木就不行,划起来笨重。也有用柚木打的,但柚木少,也不如杉木就料。

民间还有偷木料打龙船的习俗。偷木料时,主人来撵,偷的人跑得要快,撵的人也要跑得快,这样打的龙船就会划得快,比赛就会赢。主人一听说木料偷去是打龙船的,也就罢了,不会再撵了。也有人主动把木料拿出来打龙船的。

民间认为打龙船是很隆重的事情,只要打龙船用得上,需求上对路子,都会有一些热情群众来帮衬。有卖粮食的商户捐米、面的,办小卖铺的捐烟酒的,开旅店饭馆的提供免费食宿的,也有生意人捐钱凑份子的。

掌脉师砍第一斧头,打龙船正式开始,然后铺定型底板,安装船内的楮墙板,安亮子板、龙骨筋、坐板、站板。一只龙船由十一块板子构成,底板三块,龙船两边亮子板各三块,两边站板也各一块。这是做龙身的结构,是主体。做楮墙板也很关键,楮墙板就像人的肋骨,是骨架。楮墙板高矮长宽不一,并不规整,这全靠水木匠们的悟性和智慧,楮板墙做得如何,决定了船的形态和美感。龙头龙尾,是要精雕细刻的,是出彩的部分,一条龙船好不好看,龙头最重要。龙头、龙尾多用整木雕成,有的也用木板嵌合而成。把料下好后,掌脉师藏在屋里做,神秘兮兮的,做好了才肯搬出来,或许是怕人偷艺。打龙船需要的辅助材料有石灰、桐油、麻瓤、钉锔、铁环等。龙船的骨架打好后,要翻过来做一些打打磨磨的细活,但不能说“翻”,水上最忌讳“翻”字,只说“车身”。车身后,用麻瓤练缝,涂桐油石灰,干后再刷桐油,桐油要多刷几遍,至少要三遍。最后画龙的鳞片。黄龙就画黄色,红龙则画红色,青龙则画青蓝色,白龙是孝龙,则刷白色。划船时,划手们都要配穿相同颜色的背心服装,或身着一色的坎肩,包一样的头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造龙船 摄影:郑家裕

龙船都要做成细长的黄瓜底,划起来轻便,水的阻力小。龙船头不阻水,后不拖水,前进的速度就快。秭归龙船扁长、轻巧、两头翘。龙头、龙尾与船身分别打造,到下水划龙船前再组装到一起。

秭归打造过一条“巨龙”,长62米,数字是屈原的年岁,加上龙头龙尾3米,共65米,宽2.8米,重15吨,需125人划桨,居亚洲第二,只要划动了,运行起来很稳健,惯性大,力量也强,是一条祭祀船,只用于端午节划龙船表演,如参加比赛,这个庞然大物,哪条龙船也比不赢。通常屈原形象的扮演者立于这条船上,高冠博带,长袍袅袅,吟诵诗篇。秭归还有一条画舫龙船,形如亭榭,上下两层,雕龙画凤,表演时上立“女嬃”,站立船头,呼喊:“我哥回!”十几个裙裾飘飘的女子,一齐向江中抛撒粽子。

秭归划龙船,小的龙船需22个划手,大的约42个甚至60多个,最大的龙船甚至有100多个划手。站在最前头的叫“站头”,就是指挥。“站头”手持招桡,大约1.5米长,系招魂幡,招魂幡上写有:楚三闾大夫屈原魂兮归来。有时也系一条红布花。站头身子骨要硬朗,要能站稳,站稳才是站头的本事。一般的情形要站成“勒马像”,躬腰前倾,合着节奏,挥舞招桡。“站头”要能当机立断,还能表演“宋玉招魂”、“女媭哭灵”等动作,高超的还能表演“三角倒立”、“金鸡独立”等类似武术的动作。站头的人,都是在江上长年摸爬滚打之人,熟识水性,泡漩来了,要将招桡指向那里,让拖艄公搬艄,及时避开。

站头后面是分水,左右各一人,横向划,破泡漩,比一般划手要更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划龙船 图源:视觉中国

龙船中间有一个擂鼓的人,叫鼓手,也叫“锤皮”。一个鼓,一面锣,鼓手既要打鼓,又要打锣,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擂鼓时,锤子擦在锣面上,鼓锣齐鸣,鼓舞划手们的士气,多大的鼓声就会划多大的力气,鼓声就是战斗力,它激发划手们的斗志。划手们手持桨片划动,节奏和力量全听鼓声。特别要听清鼓声的起音和落音,鼓点一响,桡片下划,鼓点落音,起桨。鼓声也有回音,就是那么一瞬间。不同的鼓,回音不一。牛皮鼓,回音小,频率快,一分钟可敲45至47下;羊皮鼓,回音大,频率慢,一分钟可敲40至42下。节奏快,人累。鼓手也不能擂得太快,划手们抽桨来不及,划下去也无力,还会引起划桨混乱。每个划手动作必须要一致,力都爆发在同一瞬间,龙船划得才快。游江、招魂时鼓点击得缓慢,划慢船,比赛时鼓点急促,划快船。急如雨点时,就是抢渡的高潮。但是要让几十个划手都起落在“鼓点”上,要经过长时间磨合,训练,要有共同的默契和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秭归龙舟比赛 摄影:肖佳法

龙船上还有一个耍旗的,叫“耍腰旗”。他们手持两面三角旗,上面写有“忠”、“得胜”字样,“忠”是对屈原的忠诚,“得胜”是对比赛的鼓劲。“耍腰旗”协助指挥,协调动作,只在游江、招魂、拜码头时耍,正式比赛时,把旗收拢,将桨抽出来划,这时就是划手。

龙船最后有一位“拖艄”,是掌舵的,虽在龙船末尾,他必须与站头协调一致,稳住船,随时调整方向,艄一直埋在水里,不能亮艄,一亮艄,船便不稳,左右乱晃。拖艄公也要会识水,要能躲过泡漩,随波逐流,还要会借水顺水,减少水的阻力,降低风险。旧时,龙船有多长,艄就有多长,这样的艄叫“棒棒艄”,作用是平衡和调整方向,“拖艄”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龙船上还有挑桡,位居拖艄前面,左右各一人,配合拖艄,哪边需要添力,或者稍事变向,拖艄就碰一下哪边的挑桡,加力或转向。两名挑桡也是划手。

端午节来了,划龙船也将比赛,集中训练时都住旅馆,一起食宿,不得回家,为保证旺盛的精力,也不喝酒,待正式比赛时,可偷偷地抿几口,趁酒劲爆发出力量。为了获胜,划手们琢磨着每个细节,比如将龙船抬下水时,途中歇息不能置放到地面上,要放到轮胎上,以免龙船粘上沙土,沙土粘在船底上会增加阻力。又比如在山上挖些老鸹子蒜,捣成泥浆,抹到龙船底板下,让龙船更滑溜,跑得更快。龙船的胜利,既要奋力划桨,也要使些巧劲儿,用些招数。

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长江两岸汇集,争相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好热闹的划龙船比赛!祭祀。游江。招魂。竞渡。夺标。回船。

祭祀屈原,是比赛前的重要仪式。魏晋以来,便有官办民随的公祭活动。现在虽然民间也有祭祀,但多为官方公祭。祭祀地点,不在屈原祠,便在长江滨。

搭建祭坛,供奉猪头、羊头、酒馔、粽子、果蔬和花卉,高挂巨幅招魂幡:三闾大夫魂兮归来!主祭和礼生衣着素装,神情肃穆。祭祀结束,划手们将龙头抬至江边,嵌合于龙船龙身。号子响起,龙船离岸游江。白龙在先,划手们缓缓划动,白龙是孝龙,是招魂船,龙头、龙身、龙尾、龙鳞皆白,桨也是白桨,划手们着白衣,戴白帕。紧跟其后的是黄龙、红龙、乌龙、青龙、蓝龙、紫龙。

幺也哟——

幺也哟—

也幺伙呀啊——

也伙哦—

我哥呀回哟哦——

我哥的回呀啊——

也伙哦—

这是比赛前的起桨号子。传闻当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秭归时,屈原的妹妹屈幺姑,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一边划,一边呼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艄公和桡手们,都要在鼓声中高喊号子:“我哥——回哟!我哥——回哟!”这时长江两岸,人海如潮,也应和着号子,深深呼唤“我哥——回哟!”满江激情,婉转凄切。过往的船只或停泊抛锚,或鸣笛长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秭归端午龙船祭拜 摄影:魏启扬

年年(啊)有个(呀)也伙哦

五(啊)月(的)五(啊)也伙哦

划龙船来(哟)也伙哦

敲(啊)锣(的)鼓(啊)也伙哦

人人(哪)都过(哟)也伙哦

端(哪)午(的)节(呀)也伙哦

纪念(啰)屈原(啰)也伙哦

楚(啊)大(的)夫(啊)也伙哦

屈原(哪)本是(啰)也伙哦

楚(啊)大(的)夫(哟)也伙哦

忠心(哪)报国(哟)也伙哦

世(啊)间(的)无(啊)也伙哦

当门扬眉呀也伙哦

三(哪)炮(的)响(啊)也伙哦

承念(哦)五月(呀)也伙哦

五(啊)日(的)午(啊)也伙哦

龙船徐徐划动,江水荡漾。领头的高亢激昂,引领着号子声,划破长江的上空,划手们也亮开了浑厚之音,振荡山谷。

游江之后是招魂,这是屈原故里竞渡时最为壮观的时刻。招魂的序歌为:

大夫壮志与天齐,人民万代怀念你。

你受奸贼多少冤?你受怀王多少曲,

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

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闾。

然后是划手们在江心领唱和合唱:

大夫大夫哟,听我说哟,

嘿伙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哟,下有九关八级。

东不可往哟,东有漩流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这就是屈原故里的《招魂曲》。《招魂曲》如泣如诉,揪人心魄。故里的人民唱着歌,喊着调,只愿亲人回故里。一人扮演“屈大夫”,头戴切云高冠,腰佩陆离长剑,身着芙蓉丽裳,屹立船头,仰头问天,高声朗诵诗篇。龙船缓缓移动,其他各色龙船也在江中漫游。划手们身穿披肩和彩衣,头系彩帕,情绪激昂,纷纷向水中投粽,此谓之“祭江”,让蛟龙鱼虫抢食,勿伤屈原,这也是秭归人划龙船时特有的仪式,情意绵长,扣人心弦。

一声信号枪响,龙舟比赛正式开始。此时,锣鼓齐鸣,千桨翻飞,龙船如剑。站头的,瞪眼挥水,哨声嘹亮;拖艄的,巧识水性,沉稳扳艄;擂鼓的,节奏急骤,万马奔腾;划桨的,奋力向前,挥汗如雨。号子也喊得震天地泣鬼神:

嘿左、嘿左、嘿左、屈大夫哟!

嘿左、嘿左、嘿左、我哥回哟!

龙船在江面快速划动,这是划手与划手的拼搏,是龙船与龙船的较量。两岸吆喝加油、欢腾一片,热闹达到高潮。

龙船最后冲刺,是为夺取红标。红标多用红布,即彩头。龙船即将靠近江边时,一刹那,擂鼓的更是把鼓击成雨点,然后提锣紧筛(急打),站头的借了龙船的惯性,奋力一跃,跳上沙滩,飞奔而去,夺取红标。谁取得红标,便是第一,便是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船游江 摄影:魏启扬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芳丽

美编:骆晓玫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