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2024年6月2日,一群户外爱好者在浙江台州市黄岩区石人峡涉水过溪时,两人不幸被激流冲走。经多方全力搜救,于6月4日10时许被搜救人员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根据网上流传的视频,两名被激流冲走的遇难者的渡河方式存在一些不当和失误之处,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正值夏季,全国多数地方都迎来雨季,户外运动中,涉水概率及风险显著提升。我们权且做一些事后分析,用以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地户外运动中,因为渡河导致的山难事故时有发生。以往很多起因渡河导致的山难是因为没有使用绳索,本次当事人虽然使用了绳索,但方法上存在一定不足。

首先是渡河的地点选择值得商榷。渡河的地点,应该选择河流相对平缓,下游附近没有激流之处。即便有人落水,也有施救空间,将落水者救上岸。视频中的情况恰恰相反,上游河水较为平缓,下游则是连续的激流,施救空间极为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CCTV报道截图

其次是两岸绳索的相对位置与河岸呈直角,两个人落入水中后,在激流的冲刷下,很快形成“死亡V字”,在没有牵引绳的情况下,除非解脱与绳索的连接,几乎不可能脱困。而在视频这种情形下,就算能解脱绳索脱困,也必定被冲入下游的激流之中,同样凶多吉少。(注:“死亡V字”是指,当渡河绳索和水流方向垂直时,水的冲击力会让人向下、向河中央移动,被冲到水流最强的位置,冲击力完全施加在落水人员的身体上,很难在湍急的水流中将落水者拉起。)

我在2023年7月带队博格达后山搜救姜野的过程中,曾先后6次渡河,虽然河水汹涌,但每次都能全员安全抵达对岸。当时每次过河遇到的情况不同,我们分别采取了不同方式,其中第三次过河时部分队员借助了独木桥,最后两次过河则是在绳索的保护下借助水中的石头作跳板。

我们的经验是,涉水过河时保护员一定要位于偏向上游的位置施力,让绳索和河岸之间呈现小于90°的夹角。第一个过河的先锋队员是最危险的,如果先锋队员过河时落水,后方的保护员要顺水势适当操纵绳索,让落水人员就近爬上岸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7月姜野救援中救援队员先锋过河。图源/獬豸

注意,落水后正确的绳索操纵方式不是使劲拉绳索,而是在拉住绳索的情况下适当放松绳索,让落水人员借助水势到达下游方向的岸边。使劲拉绳索的结果,就是会让落水人员淹入水中。当然,这需要前面提到的前提,即下游的河水应该较为开阔、相对平缓,至少不能是更为凶险的激流,才可能有一定的操纵空间。最后一名队员过河,方法和先锋队员过河相似。

相比较而言,中间过河队员的风险本来是相对较小的,但本次台州事件中恰恰是中间过河的人出事了。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先锋队员已经成功抵达对岸,并且至少有3名队员到达对岸。这时先过河的队员应该将绳索绑定在较高位置,或者用自身做锚点,时刻紧盯过河队员状况,两岸人员拉紧绳索,再让其他队员过河。

遗憾的是,所有可能会犯的错,随后几乎同时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过河的队员A坐在梯子上在漫不经心地抽烟,没有应有的紧张状态,A在女队员落水后也没有表现出应急姿态,没有展开有效救援,继续不紧不慢地抽烟,还曾拉了一下绳索又松开,导致进一步构成死亡V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CCTV报道截图

从视频中不好判断谁是领队,没见有人发挥领队的有效作用,整个过程没有紧急的召唤,更谈不上有效的指挥。后来了解到,领队是陪伴过河的红衣男子。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整个过程中无人指挥,因为领队正处于自顾不暇的紧急关头。在关键的时刻,领队不应该是具体的操作者,应该是指挥者和调度者,方能发挥团队的最佳作用。

已过河的队员也没有做好救助准备,只是在迟缓的观望。在绳索已经和固定物绑定的状态下,不应该贸然去拉绳索,一拉一松反而容易出现问题。

已过河的队员可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果断跳入水中形成人链,手拉手先将红衣男士稳住。对岸靠近红衣男士一侧的水流除了湿脚,并不会对施救者形成致命威胁,遗憾的是却迟迟无人赶过来拉一把,甚至有一位队友一直站在高处观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CCTV报道截图

根据视频显示,从女队员落水,到两名落水者被冲入激流形成死亡V字,有大约半分钟的时间,错失这段时间后一旦形成死亡V字,落水者得救机会将变得十分渺茫。

陪同女队员过河的红衣男士,也没有预见可能的风险,背向女队员在前面走,没有起到有效的陪护作用,不如让女队员一个人过河。陪同人员正确的做法应该总是面向被陪护的队员,或者走在前面侧身或倒退着走,或者走在被陪护队员身后,时刻能够观察被陪护队员的一举一动,以便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尚未过河的队员至少有3人,但他们并没有把绳索固定在大树、岩石等牢固的物体上,而是用手拉着绳索,可也没有拉紧。

实际上,即便没有合适的固定点,用人力拉紧绳索并非难以做到。在我们的过河案例中,率先过河的先锋队员选择稳固的地面坐下,一个人双手紧握绳索缠绕腰间,即可拉紧两岸绳索,避免形成死亡V字。没有经过训练的队员,只要稍加组织,两三个人一起用力,一般情况下不至于形成死亡V字。

可视频中的情况是,对岸有人一拉一松,另一边的绳索又没有拉紧,多重因素的叠加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当然,对于一般的户外爱好者,我们不应过于苛责,换做是一般人,在当时紧急情况下,多数不会做出我们现在旁观者的判断和分析。

但如果当时的领队能够引导大家保持应急状态,密切关注正在过河的队员,普通人也是有可能发挥急智做一些有效救助的。更不要说领队可以和大家先商量一个临时方案,先做最坏的打算,做好有人落水的应急准备,每个人各分配一些任务,一旦出现状况及时响应,在30秒的时间内,足够采取应急措施。

一种可能的方案是,让先过河的几个人在河边等候,甚至可以站在水浅的地方,随时准备接应过河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我们抛开过河地点的选择不说,也暂且不论绳索与河岸的夹角,并抛开队员的应急响应能力不论,在视频同样情形中,有两种技术措施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一是先锋过河后,在两岸间相对高处固定并收紧绳索(或多人一起用力拉紧绳索),即便有人在水中失足,通过与绳索的连接,人体不会一下子全部落入水中,对于只有几米宽的河道,绳索稍微拉紧一些,就不会形成死亡V字,同时也可以让失足落水人员借助绳索重新站立起来。拉紧的绳索也是很好的借力工具,而松弛的绳索非但不能借力,反而会带来误操作,让风险加剧。

二是设置一条牵引绳,牵引绳的一端连在渡河人员身上,另一端由河岸上的人掌握,如果有人落水,拖拉牵引绳把人拉到河岸,这是出现死亡V字后最有效的救援措施

但在实际中,设置牵引绳需要多带一条绳索,或需要足够长的绳索,在徒步过程中,常常由于负重的限制,很难满足。

在2023年的博格达姜野救援行动中,我们4人小队每人带了一条120cm扁带、一把丝扣锁,共用一条30米的8mm辅绳。这样的装备配置,是我们综合判断后采取的最佳组合。携带更多的装备,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根据视频显示,这次事件中落水者的装备,应该与我们携带的装备相似,但似乎使用的是一条弹性较大的扁带,这将很难收紧绳索,更容易形成死亡V字。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使用没有多少弹性的静力绳或辅绳,千万不要使用弹性较大的动力绳或扁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7月姜野救援中救援队员先锋过河。图源/獬豸

徒步穿越中常常面对的是山区河流。山区河流的特点,河床顺陡峭山势而至水流湍急,常常水中乱石密布,水深可能没多少,一旦落水,没有游泳的空间,很难有机会站起来,很容易被水带着冲撞到石头上。新疆等地山区高海拔区域的河流,来源是冰川融水,水温低,更增加了可能失温的风险。除非万不得已,涉水过河的风险很大,即便绳索的使用完全符合以上讨论中的要求,在激流中也难保万无一失。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一种方法可以安全地渡过凶险的激流。那就是架设溜索。

溜索,又叫横渡系统。是利用绳索架设在两岸之间的绳索通道。溜索的优点是可以安全通过十分险峻的河流、峡谷。缺点也很多,对装备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架设系统较为耗时,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高,还涉及如何选择评估安全便于操作的锚点(保护点)、对地形的要求等一系列前置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救援队溜索(横渡系统)训练。图源/獬豸

根据我们在救援队的训练经验,架设溜索过程中如何将绳索送往对岸并在对岸固定好绳索,时间上比较难以控制,受到种种环境因素制约。如果解决了对岸绳索的固定,对于比较熟练的操作员,架设一条有两条导轨绳和两条牵引绳的溜索系统耗时在10分钟以内。根据最近我们面向青少年的溜索体验活动,在溜索系统架设完成后,安全运送一名队员的时间,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消耗的时间主要是队员上下溜索系统的时间,而通过跨度几十米的溜索系统的时间以秒记,可以很快完成。

对于人员较多的团队,在有一名熟练的操作员的情况下,可以多人分担背负适当的装备,采用溜索过河不失为一种安全通过激流险滩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从技术上、装备上而言,并不适合现今一般户外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户外事故都是一个悲剧,却也是一次难得的让很多人关注并从中获得知识的机会。这次的事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事故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各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适用场合。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合适的情景选用合适的方案。下面我就部分观点做一些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河的绳索上应该打上蝴蝶结,以便于抓握防滑。

獬豸视点:如果是攀爬有一定角度的陡坡,打绳结防滑的方法没错,但不适用于过河。过河过程中,绳结会导致过河人员身上的主锁会难以沿绳索运动,既影响过河速度,还会形成阻碍作用。过河和爬山不同,爬山慢点没问题,过河则应尽快脱离水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水者不应与绳索进行死连接。

獬豸视点:在下游平缓开阔的河流中,一旦出现死亡V字,迅速解开连接,是有较大可能获救的。但在类似视频这种激流中,下游是更为凶险的激流,解开连接的做法不可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渡河的绳索两端必须固定。

獬豸视点:很多情况下,两端绳索固定是有效的。但应该注意,不仅仅是固定,还应该适当收紧绳索,并离开水面一定高度。如果两岸队员训练有素,采用绳圈法,不用固定两端绳索,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岸间搭建的绳索一定要与河岸呈45°夹角。

獬豸视点:两岸间绳索应该向对岸下游方向倾斜一定角度,但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角度。最佳夹角并非越小越好,而应与河水流速、过河人员的拉力等相关。根据力学原理,与绳索连接的过河人员在水平方向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流的冲击力、过河人员拉拽绳索的力量、绳索连接点的摩擦力。最佳的角度应该是这三个力的平衡状态,最好是在过河人员不拉拽绳索时,仍能维持沿着绳索匀速向对岸运动。实际当中,很难计算得出一个最佳角度,可以让有经验的人先过河,凭经验确定一个大致最优的角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渡河时应穿戴安全带。

獬豸视点:穿戴安全带固然会增加渡河人员的安全性,但对于户外徒步活动参加人员而言,很不现实。可以使用120cm扁带环或150cm扁带环制作成简易胸式安全带,其可靠性很高,承重可达20KN以上。简易胸式安全带的制作方式很重要,应该将扁带环一端套在一只臂膀上下,绕过后背,另一端两股并在一起,从另一只胳膊腋下穿出,扁带两端打一个固定的绳结,再扣上主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易胸式安全带绳结打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河时,应该提前把包卸下来用牵引绳带过去,以减少阻力和风险。

獬豸视点:河水较大时,尤其是背负重装情况下,人包分离过河,可以增强机动性和安全性。在河水不大,包也不大的情况下,人包分离的意义不大,会显著增加过河时间。实际当中应综合权衡,可考虑让体弱者人包分离。背包过河也有一定好处,可以增强人体对河底的压力,从而增强鞋底对河床的摩擦力,我和我们的队员在过河时多数情况下是背包过河。如果背包过河,要将背包带全部解开并放松,以便万一落水时,抛弃背包,解脱背包的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死亡V字在渡河过程中很常见。

獬豸视点:死亡V字的出现,有一定条件,在徒步穿越活动中渡河,只要注意两点,并不容易出现死亡V字,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户外运动人群中以往很少有人说起死亡V字的缘故。历年来户外渡河死亡事故不少,但由于死亡V字导致的山难事故较为罕见。

户外活动中需要渡过的河流,一般宽度不会太大,大多不会超过20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拉紧绳索,即便绳索与河岸接近垂直,也不会轻易出现死亡V字。如果河流宽度较大,宽度在几十米以上,甚至上百米宽度的河流,即便拉紧绳索也容易出现死亡V字。

所以户外活动中渡河,拉紧绳索、渡河起点偏向上游使绳索与河岸呈一定夹角,是两个应该注意的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风险认知不够、预判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组织方缺乏风险预案,没有有效的应急措施。

獬豸视点:十分赞同这个观点。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普通的徒步队伍一定要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不能要求他们每一步都必须是正确的,但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在最初的半分多钟时间里,整个队伍没有人做出有效的正确应对,反而是看到了许多麻木、迟钝、冷漠,错失了良机,这才是最令人心疼之处。等到两名落水者没入水中,形成死亡V字,才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试图奋力救援,但为时已晚,最终绳索断裂,导致不可挽回的结局。

在户外活动中,过河一直存在较大的风险。面对挡住我们去路的河水,可能的选项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渡河。

放弃渡河、原路返回、绕道而行,或等待时机,选择黎明时分过河、雨停之后等待若干时间,待河水变小再渡河。千万不要贸然行事,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冒险过河。

类似悲剧已经很多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探险精神不断在更多人中传扬普及的同时,让我们的户外探险活动变得越来越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有过危险的过河经历吗?

户外过河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

作者/獬豸

编辑/徐丹

设计/Mann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