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课,我们介绍了如何提问,如何质疑权威。第二课,我们讨论如何跳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mindset)是一个即便不学心理学大家也可能知道的词,它表达的是一些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图式,它在我们大脑中是走捷径和省能量的存在。另外更专业的表述会说schema,或者启发式(heuristic)。

比如,当我们说起欧洲,会想到的是英国法国意大利或者德国等比较经常提到的国际,不太会想到马耳他,塞浦路斯或者圣马力诺这种更少被提起的国家。

又比如会觉得学计算机就会修电脑,读心理学应该就会知道别人想什么,或者是处女座的人更有可能非常细心。

那就更加不要提大家会用MBTI类型快速把自己和他人进行归类。

这种思维定势或者固有图式,总是帮我们节约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复杂决策的烦心事,因为它能让我们生活更有确定感。

于是,你会发现决策模式上,还是会比较高效。

但是回到上一课,我们不禁会问:真的只能这样吗,不一定吧?

那么理解了图式之后,我们就说一种问题解决思路,就是打破图式或者思维定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what if。

我把它称为,即积极地建构新的图式。

最近天气炎热,适逢618,当我们想到要去买空调的时候,你是不是就会去买平时看到广告比较多的品牌,换手机的时候会换最新型号。如果用what if思维,我们可能会问:除了这些品牌,我还有什么选择?除了在淘宝京东看促销信息我还能了解什么。

那么当我们开始问的时候,我们就会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让自己可以有更多机会进行科学决策。

比如列出最受欢迎的10个品牌,然后放在excel表上,比对不同的品类的各个指标参数,最后再进行决策。

又比如现在高考亲戚家孩子要选专业,问你哪个好就业,你除了可以上网去看张雪峰或者看各专业最新就业数据,你还可以试试做什么?

那么这个问题的话,我理解绝对不能简单提供一个你觉得你认为的答案,而是有理有据说明选专业自身需要结合自我认知,兴趣以及发展规划等。因为即便现在热门和好就业的专业,过了10年,可能已经变了。但是起码读一个自己觉得有价值或者比较感兴趣的,即便日后工作跟专业无关,也不会感觉讨厌这个专业。

打破思维惯性|定势,凡事多问几个what if是非常难的。因为谁的大脑不想走捷径呢?尤其是,当AI出现后。能帮助我们快速给出答案和解决问题,更加懒得想新方式或者跳脱常规思路。

市面上的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也会试图帮你总结,比如乔布斯奥特曼Elon Musk或者是黄仁勋的成功模式,或者是说通过一个快速测试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质从而更好预测他们的未来,这些都是典型的思维定势。

而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经常尝到what if思维的甜头,比如总是能做出出其不意的创意提案,比如当客户提出想我帮忙统筹执行一个大型活动时,我的whatif思维说:what if 我可以自己什么都不做,就能把这个大型活动办下来?于是我为客户开发了一套大活动执行的工具包,拿到工具包的人就可以快速学习和执行这个活动。我通过培训和标准化流程,就让更多原来没有大活动经验的人,帮助我共同完成了这件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觉得自己是执行者,而且是共同创造者,一起参与策划这个活动。

另一个whatif思维的案例,可以说就是在装修房子,本来家人说希望是找整装公司包出去,但是我对整装公司提出的方案是不太满意的,然后刚好有一位本地的建筑设计师朋友,以及一位邻居是能做全屋家具定制的,我在想,既然现在网路购买材料那么方便,whatif我可以通过网络的案例和参考资料,来完成房子的设计和制作呢,把更多的费用用在购买材料上,另外作为一个项目策划人,是否我也可以把装修房子当成一个项目来策划呢?于是就有了和设计师,装修师傅,家人和整装的邻居一起共同协作设计房子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但是通过完成这个项目。让我一个外地人更深入地认识社区。也对如何自选材料有了更多的认识。最后可能这个费用不能省下来很多,但是却是一件和不同的伙伴,尤其是本地伙伴共创的自己满意的作品。

今日练习:

1尝试在今天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运用what if思维,去思考一个你熟悉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平时回家都是走A这条路,或者午餐点菜都是固定在番茄炒蛋饭或者榨菜肉丝面之间,what if今天试试走B这条路,或者试试吃一种之前没吃过的食物。

2尝试回顾一个你人生中比较重要的决策,如选择专业选择工作择偶或者买房子或者选择居住城市的时候,你是怎么做决策的,是否有用到启发式,比如选择更为流行和常见的选项而不是做详细的数据分析。

那么如果用what if...来想一想,你会考虑怎么重新去思考如何去做决策。

3尝试练习思考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物品有多少种新的功能,比如牙签,杯子,露营帐篷或者是废弃的某件物品。

今天就先到这里,期待你们的练习反馈。

下一期,我们会说一下,如何在日程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操作性定义。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有趣实用的心理学应用方案,摁一下,关注:友心人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去旅游的时候,刚好碰到了草间弥生的特展,网上未来三天预约票都没有了,就不给我们进去,我想要不要还是争取一下,告诉工作人员我们还有几天就回国了,就看不到这个展览了,工作人员额外开了绿灯,让我们进去参观,当时快闭馆了,于是就有了我们包场看了草间弥生的展览的经历。

Photo: Keat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一月初我和家人去了西双版纳,听闻西双版纳也有攀岩的地方,但是除了攀岩鞋安全带,也没有带装备也不太认识人。所以我碰碰运气小红书上搜索了西双版纳攀岩这个关键词,结果发现了有个摄影师朋友他经常去玩,就冒昧联系了他,正好他说第二天要带朋友去,问我要不要一起,交叉比对了一下他的信息还是比较靠谱,所以就跟他一起去玩了,于是认识了新朋友,也成功打卡了西双版纳攀岩,而两天之前我连攀岩的地方在哪里都不知道呢。

Photo:摄影师双贵|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读硕士的时候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个可以免费申请去香港参加一个创新青年会议的机会,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会是干啥的,但是看上去设计好好看,主题也很有趣,是关于如何创造改变的,当时就提出了申请,然后就很顺利拿到了资助去香港学习了三天。万万没想到,这是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决定,因为MaD创不同大会接触到社会创新,从此就开始了在这个领域长达13年的工作,到现在依然跟社创的朋友经常合作和保持联系。最近因为另一个大活动我们很多社创老友记重新见面,都不约而同说起这个大会对我们的影响,我想如果当时按部就班忙着毕业找工作或者申请去国外读书,我就不可能会去申请这个对我的升学和工作没有用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