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绕不开的三座山:档期,阵容,宣发。
不管什么题材,只要是进入市场上映的,盈亏就是终点。
如果以赚钱为线索,当下的档期用「赔本」形容更符合现实;
前有的五一档“大片云集”,后有暑期档的虎视眈眈,当下的票房说服力薄弱不堪。
但又有那么一部电影,它拼了命的想往“六一档”去挤。
或许是因为它叫儿童电影,又或许它无法挤入主流圈;
但它真的很优秀,值得每位“过期儿童”去重新窥探一遍丢失的童年。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冷门档期、名字拗口、题材小众、阵容寒酸、出圈切片太少...似乎早已注定了它的票房惨淡。
在上映的第14天,院线寿命即将结束的当下,我想聊聊它的童趣。
窥探
“朱同”的电影名很长,有种自带种儿童绘本的既视感;
对比原定名《漫漫长日》,多了种“儿童修辞”,提前为观众铺垫了儿童奇幻的预期。
相比稚嫩的外壳,电影的整体框架还是努力照顾大众的。
搞笑、奇幻、现实元素都有安排,可以说它算一部合家欢式电影,它为不同的观众适配了不同的记忆场景。
童年回忆杀、校园治愈、教育反思等频频出现在影评中,也侧面证明其并不是一部单纯“耍乐”的爆米花电影。
“轻喜剧、好故事”其实一直是国内电影在探索的领域,但也是很多导演不愿意碰的领域。
原因主要有两:
一,商业反馈不吃香。
二,节奏控制把握难度大。
这些问题也同样出现在这部电影,它既没有像《宇宙探索编辑部》那样吃了科幻的红利,也出现了新人导演易犯的拖沓、设定刻板的败笔。
《朱同》确实无法“封神”,但它却在利用「复现儿童想象」这个奇幻设定,无限放大它故事的优势。
电影内的朱同用自己的“超能力”与困难斗智斗勇,却又无法制衡现实的困难,也为这份设定多了合理和有趣。
同样的,电影并未秉承近年「有孩子必说教」的内容传统;
反而是通过事件推动,让观众见证朱同是怎么“丢失了钞能力”,从而令观众自己去解读。
即使观影的不是家长,不是老师,甚至不是成年人,你也有个“窥探童年”的理由。
视角
但很明显这部电影的受众不应该是小朋友们。
鲜明的色调、温馨的学生闹剧之外,它埋了个带有黑色幽默、关于“驯服”的现实隐喻。
电影内以同学、课堂、广播操等符号循序渐进的推进股市,完成一个儿童视角的关于“成长”的经历。
而在电影外的很多感悟其实是集中在严肃的成人视角,观众「被」投射一些关于社会学的话题:
什么是童年?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我们要遵守规则...
电影巧妙在一个故事里为两种视角都安排了情绪价值。
然后在你希望得到答案时,他不还跟你谈对错,把空间留给了观众。
用最简单的剧情表达最多的效果,这是一部电影成没成的关键,显然它做到了。
前阵子也有一部高分佳作《年少日记》,同样是聚焦成长的题材,不过表现力更强烈和直白。
导演以更长的时间周期,去“痛苦”的为观众引导一个“深刻”理念。
相较之下《朱同》更像一部温和记录孩子的作品;
特别是记录孩子的阴晴不定,你不会觉得突兀和莫名,因为那就是孩子;
他前一秒会因为请家长烦恼,后一秒又因为广播操而兴奋。
就像导演自己说的:“小学生朱同尽管焦虑,但他面对焦虑没有沉重的余地。”
与之反衬的是戏内戏外的大人们,他们都是有目的的发表情绪,他们的生活总是很复杂且多愁的。
说到底,我喜欢这部电影仅仅是因为它够简单,不需要揣摩和解读,它就足够有消遣意义。
什么重温童年、思索教育都比不上走进影院,当那不到两小时的儿童快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