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接到一个咨询,说是孩子原本很乖,很上进,怎么突然就摆烂和躺平了,白天上课睡不醒,晚上还睡,每天都觉得没精神。

我的直觉是孩子一定是情绪内耗了,或者心里有什么委屈没有释放出来,或者是因为压力之下把内耗转化为了向内的自我攻击了。

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内耗?

本着“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的根源,我询问了孩子父母平时跟孩子的关系怎么样?孩子的性格怎样?孩子有没有要好的朋友?平时爱不爱说话?

这一问不打紧,让我更加笃定,孩子出现的所有厌学、躺平和对抗以及黑白颠倒,都是问题积聚太久的集中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背后的根源,则是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和严厉管控,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电子产品,都处于360度无死角的监控之中。

父母这么尽心尽力地盯孩子,并没有什么坑孩子的心,只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孩子更高效的学习,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起点,让孩子未来的生活更加有秩序和具有掌控性。

可是,父母却忘记了另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孩子在父母的高压和严控之下,之前没有反抗,并不代表着孩子心里是接受的,只是迫于无奈或者习惯性被父母管理,所以会很乖。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随着年龄和知识量的增多,孩子的反叛意识会越来越强烈,父母要是还用一贯的说教,高压政策以及无死角监控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击。

不过,通常孩子的反击手段只有学习和自己。乖孩子没有对抗父母的能力,他们不吵、不闹,但也不吭气,无论父母说什么他们都不争辩。

但却把所有的负情绪都留给了自己,都憋在了心里。

孩子也试图用言语反抗,可是当他们尝试几次反抗无效时,就索性什么也不说了,只是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不愿意跟父母多说,也不愿意让父母管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反抗不了,也索性不学习了,故意拿伤害自己,来跟父母对抗。

在成人的世界里看到的一件芝麻大小事,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比如不被管,不像贼一样被盯着,不被父母当作是一个“机器人”,更不愿意走父母设定好的“程序”。

孩子的世界,最想要的就是自由、独立和自主。

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缺接受新的信息,他们缺的是想要主宰自己人生的权利。

好多父母会拿着“为孩子”好,给孩子施压,而且会把一件小事上纲上线,会经常说“我早就知道,他只要一玩就会一整天停不下来,结果作业一个字也没写,可想而知考试就会一塌糊涂”。

也会经常说:“我早就说过,要是你足够努力和自律,要是你足够认真和高效,要不是你这么拖延,我才不愿意管你。”

看起来,是父母很负责,是为了孩子好,将自己的所有时间、精力、心血全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是那些过度的爱,也会让孩子觉得沉重和窒息。

让原本就压力的自己,更加不堪重负。当孩子接不住这些爱时,父母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孩子理解,明明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委屈,悲伤和无奈。觉得自己真的好难啊,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满意?

我很理解父母的艰难,新时代的父母不仅仅是“我为你好”,更多是考虑孩子想要的好是什么?就好像父母给孩子一篮子苹果,还不停地对孩子说:吃苹果好,对身体好,让脑子更聪明。

可是在孩子不想吃,或者厌恶吃苹果时,还觉得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苦心,觉得自己真的好难啊?自己的苦心怎么就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呢?父母却忽略了孩子只是想吃一个香蕉。

这多像父母与孩子的供需关系,父母总是拿“我以为”对孩子好,而从来不问孩子想要什么,需求点是什么。

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只有排名,只有前途,只有为了孩子争取更好的人生与更安稳的生活?以至于,让孩子反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学习机器,只是父母爱自己的筹码。

自然,亲子关系也就疏远了,当孩子不愿意开口时,就变相成了摆烂、厌学、抗拒父母、黑白颠倒的生活作息。

父母感慨:我做错了什么,孩子才会这样?我怎么这么失败,把孩子教成了这样?我要是不严厉一点,孩子不知道变成什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内心:要是父母能懂我该有多好?要是父母眼里不是只有成绩和学习,该有多好?哼,父母管我越严,我越是不学要跟他们对抗。

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忤逆和躺平,一提学习就没个好态度,这不是孩子想要摆烂,只是孩子抗议父母的一种方式,只是提醒父母:你爱我和为我好的方式,真的太难受和窒息了。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以及察觉孩子内心的伤痛以及无处告白的情绪时,或许无解的问题,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口。

因为,万物皆有罅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是伤重新愈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