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石家庄市433.7万亩小麦将迎来大面积开镰。金色的丰收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作,更凝聚着农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近几年,我市小麦育种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育成9个小麦品种,集成研发6项技术成果,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接连打破河北省小麦单产记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种业是关键。
6月7日,记者走进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百余块立在田地中的小麦品种科研实验标记牌格外醒目。微风吹拂,金黄色的麦穗翻起细浪,麦粒大而饱满,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这不是普通麦田,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我们共同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试验田,目的是‘看禾选种’,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负责人李辉利俯下身子,搓开一把麦粒,对记者说:“小麦要高产,种子的力量是关键。”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石家庄工作站正式揭牌。该工作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在我省设立的唯一一家工作站。
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近年来,我市围绕如何推动小麦种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积极与北京、天津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打造北方地区小麦种源科技创新基地、新质生产力实践地、京津冀种业合作高地。
种业创新,要“大浪淘沙”,更要久久为功
清晨,伴随着太阳升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团队的科研人员来到试验田,细细观察每个小麦株系、品系、品种的特性表现,生怕落下任何一个细节。
“小麦育种需‘十年磨剑,久久为功’。一个新品种从育种到生产开始应用往往要经历十几年的‘大浪淘沙’。”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团队负责人何明琦擦了把滑落到脸颊的汗水,向记者解释道,“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各级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往往从上百万个单株、数千个品系中才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根据小麦生产需求确定育种目标,选育优质的新品种,是守护小麦种业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近两年,我市优质小麦科研育种发展迅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育成了轮选061、轮选45、轮选49等9个小麦品种,集成研发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6项技术成果,其中“小麦匀播节水减氮高产高效技术”入选2022-2024年度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成果丰硕。
同时,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团队将提高产量放在首位,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努力下,冀麦38、石麦18、石麦25接连打破河北省小麦单产记录。
“我们还兼顾市场和老百姓的味蕾需求,培育出满足老百姓生活需要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何明琦说,10年前,他们培育出了麦香浓郁的中强筋小麦品种石优17,并在这之后相继育成了中强筋小麦品种石优20、石4366……
种业创新发展是稳粮增产最核心的驱动力和保障。随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石家庄工作站的揭牌,这里将承担小麦重大项目攻关、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产业发展预测与政策研究、田间课堂培训、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更多任务,为全国小麦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石家庄力量”。
育出“金种子”,要千锤百炼,更要永不满足
午后,在赵县宝丰源家庭农场,望着即将成熟的麦田,农场负责人李素敏的眼神中充满希望。
“看,这边是轮选103,那边是轮选145,长势都不错。”和记者一起站在地头,李素敏说:“我们县大部分种植的都是轮选系列优质麦,作为原种田,每斤比普通小麦贵2角左右。”
目前,轮选103在河北的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品种带动辐射正在不断释放。作为品种的培育基地,今年轮选系列在石家庄赵县推广面积已经占到了该县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作为小麦原种,它们将被播种到全国更多的良田,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
良种推广应用是当前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石”,是完善种子良繁体系,延长、发挥良种作用的保障。
2023年9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联合选育的小麦品种轮选145,由河南、山东和北京三家公司以1270万元的价格获得品种转让权,这个价格也是目前为止国内最高的小麦品种使用权转让价。
“麦种好,收益就有保障。”李素敏说,“这几个品种抗寒性和抗倒伏性都不错,而且产量稳定,我们老百姓种着放心。”
要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尝到好品种增产又增收的“甜头儿”,就需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针对小麦品种多、种植户选择难、新品种推广慢等问题,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团队先后在赵县东阳台、藁城区刘海庄村、栾城区南高村等多地建立了稳定的示范基地,打造了石麦系列新品种等“十、百、千亩”示范网点40个,累计建设高产示范田10万亩。集成推广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小麦高质量播种等新配套技术。
李素敏告诉记者,自己的农场作为小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田,这两年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周阳、常旭虹、赵广才,市农科院的何明琦等小麦专家都成了好朋友。
“这些国内知名的小麦专家平时就和我们农民一样,麦田里一晒就是一天。小麦的每个生长关键期,他们都会在现场观察小麦长势,取样观察研究,随时为我们提供管理建议。”李素敏指着远处麦田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周阳说。
种业振兴,不负这一方沃土,尽显家国情怀
6月6日,在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微风吹过,麦穗摇曳,麦香四溢。“70亩的试验田里,小麦新品系就有2200多个。”所长杨海川正带着科研团队的年轻人为选种作准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外强筋麦品种垄断着我国优质强筋麦市场。”杨海川说,为改变这一状况,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培育中国自己的强筋小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出的藁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亿多亩,覆盖冀、鲁、豫三省。其中藁8901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替代进口、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筋小麦品种。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被誉为“优质强筋麦的摇篮”。
“石家庄市位于黄淮海麦区地带,具有农作物制种、技术推广等多重自然优势,尤其是石家庄东南片区的赵县、藁城、高邑等地,具有明显的地理条件优势,对发展现代种业,实现育种、繁种、推广等一体化有天然的帮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说。
土质肥沃的平原,赐予了石家庄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但由于地下水超采,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为减少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极度紧张的矛盾,我市小麦育种团队在节水优质育种技术方面潜心研究,创新形成了“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节水高产育种方法。在优质品种选育中总结形成了“各世代全程近红外品质性状追踪,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子检测、分子标记选择”的小麦优质高产育种技术,破解了节水高产与优质抗逆协同提高的技术难题,构建了节水优质育种的技术平台,实现了节水高产优质性状协调提高的育种目标,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推进种业振兴,还要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育种创新,加快种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2023年,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一年来,市院合作的模式,打破了原有以课题组为单元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了适应当地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评价平台,促进了优异品种和优秀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如今,我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433.7万亩小麦丰收在望。一粒粒凝聚育种人心血的良种,成为广大农民喜迎丰收的底气。
(记者 张明星 岳金宏 刘立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