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首两千年的童谣,从古传唱至今。又到一年端阳节,在童谣诗词中,我们似乎闻到千百年前的粽味飘香。

战国时代楚国汨罗江畔那副如烟的画卷中,一位衣袂飘冉的中年男子悲怆吟唱:"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随后怀沙自沉,一群鱼儿游过来托举着它,江里的渔舟如箭一般穿梭而来,人民用菰叶将黍米包裹成角状,投入水中,阻止鱼儿蚕食他的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在唐代,人们以赛龙舟的方式来欢度端午节。

仲夏时节,岸芷汀兰,芳香馥郁。远在南方的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可谓古风盎然,颇有情趣。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没有佳节少不了爱生活的苏轼,他说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菖蒲竹叶,彩线云鬟,一串角黍,一岁端阳。“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这首《夔州竹枝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推杯换盏、酩酊方休的画面。

而端午节,几人欢喜几人愁。"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这首《端午即事》是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他费劲周折逃脱后,却被谣言所诬陷,为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此诗。"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志,和屈原一样名垂千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这一天,人们无论举办任何活动,目的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宋祁的《屈原祠》:“楚江南望见脩门,灵鼓声沈蕙捲樽。五日长蛟虚望祭,九关彫虎枉招魂。兰苕猎翠凄寒露,枫叶摇丹啸暝猿。贾谊扬生成感后,沈沙投阁两衔冤。”人们纷纷来到江边默默哀悼,凭吊楚国忠臣屈原。屈原的离开,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损失。

岁又端阳,粽享芬芳。人们以诗情传昭忠骨,纪念屈原坎坷的一生。他让一种文人风骨和爱国情怀凝聚为一种博大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折射出熠熠生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