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宗本纪

太宗本纪

赵光义(939—997年),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因避宋太祖的名讳改名赵光义,生于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死后庙号太宗。

太平天子

太平天子

赵光义是宋太祖的弟弟,从小聪颖不凡。960年,太祖在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境内)发动兵变,他积极组织参与,带领将士们一起拥立太祖称帝,后来不断加封至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太祖曾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又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连我也比不上。”976年十月,太祖驾崩,赵光义第二天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志向宏大,采取措施稳固帝位之后,便继承太祖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当时,南方尚有几处割据政权,其中实力最强、面积最大的是吴越国。978年,在太宗的政治压力之下,吴越国王钱俶(chù)入朝觐见,将吴越国十三个州全部献出。占据泉州、漳州的陈洪进也献出土地,宋朝完成了南方的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的北面,还有“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尚存,北汉投靠辽国,屡屡进犯中原。宋太宗按照宋太祖制定的“先南后北”统一战略,于979年率军亲征,攻伐北汉。辽国派军队救援北汉,路上遇到宋军伏击,被迫撤退。宋军经过血战,一举收复北汉,彻底结束了自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太宗决定趁着收复北汉的锐气,御驾亲征辽国,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以及天津、河北、山西的北部地区,既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也是北方骑兵进攻南方的桥头堡,战略价值不可估量。自从后晋皇帝石敬瑭将此地割让给辽国后,宋朝的北部边境赤裸裸地暴露在辽军的铁蹄下。因此,太宗锐意收复,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众臣都表示反对,认为宋军刚刚平定北汉,未及休整,无力再战。而且大军云集,粮草辎重来不及调拨。太宗不听,执意进军。

刚开始,宋军占领了不少城池,辽军且战且走,在幽州城(今北京市)坚守。此前,因为宋军进攻北汉,辽国已经预见到宋朝会趁机进攻燕云十六州,已经调集了二十万军队等待宋军。

宋军久攻幽州城不下,士气低落,辽国援军赶到,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境内)决战,宋军大败,一万多人战死,太宗受伤中箭,惊慌之中乘坐驴车急速南逃。986年春天,太宗再次兵分三路攻打辽国,因为重用没有军事才能的亲信担任禁军将领,北伐再次失败。从此以后,宋朝对辽国从进攻转为防御,再也不敢轻易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宗继承发扬了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成倍扩大进士的录取名额,在全国范围内以文官代替武将管理地方,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官政治,不但成为宋朝后世皇帝沿用的家法,而且成为此后历朝沿用的制度。太宗不仅笼络文人,自身也很喜欢看书。他曾经说:“我天生就喜欢读书,也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只要打开书籍,总会有些好处,看书是绝不会白费力气的啊。”这就是“开卷有益”的出处。太宗这句名言,激励了千百年来的读书人。

宋太宗关心民生疾苦,采取了诸多措施赢得民心。有一年冬天很冷,开封城里滴水成冰,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心想: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把开封府尹召进宫,说:“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坐在家里烤火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去帮助他们。”开封府尹立刻照办,受到救助的人们很感激。于是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宗年老后,北伐时受的箭伤屡屡复发,尽早确定继承人显得刻不容缓。995年,在宰相寇准等人的催促下,太宗终于册立第三子赵恒为太子。太宗和新太子巡街,京城百姓见到太子仪表堂堂,都欢欣鼓舞,认为这是天下平安的象征,大声欢呼:“少年天子!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主!”太宗听到后非常生气,对寇准说:“人心都向着太子,把朕放在什么位子?”寇准下拜说:“这才是社稷的福气,百姓欢呼,说明陛下选对了人!”太宗这才转怒为喜。997年,太宗驾崩于万岁殿。

宋太宗顺应历史潮流,使宋朝的统治进一步稳固,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但他延续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冗官冗兵,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军队战斗力下降,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伏笔。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册《宋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