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我国机场降落,周总理亲自前去接机,在去国宾馆的路上,尼克松看见我国街头张贴着许多标语,就向随车的翻译询问是什么意思。

翻译看见标语上的话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上面写的是打倒美帝主义。翻译只能委婉表达,尼克松心中生气,可是毛主席仅用3个字就解决了这次危机。

那么毛主席究竟说了哪三个字?美国又为什么放下姿态主动前来建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访华前的博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很快意识到这种新思想的重要性,同时坚定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当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路人,自然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和苏联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

相对的,和苏联处于敌对状态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态度自然是非常恶劣,其中尤以美国最甚。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国志愿军打败了美国带领的联合国军,将他们赶回了三八线,这下子双方的矛盾就更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与苏联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苏联总统赫鲁晓夫多次试图干涉我国内政,一度让中苏关系陷入僵局,直到珍宝岛事件出现,中苏之间发生了武装冲突。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输给我国,损失惨重,接着又卷进了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这场战争给美国造成的重大损失是难以想象的,军人伤亡人数高达20余万,战争投入金额更是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国外还要应对战争以及苏联的威胁,陷入困境之中。

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因为和我国同样面临苏联的威胁,所以对双方关系有了“破冰”的想法,我国毛主席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但是两个之前一直敌对的国家要想打破当前局面,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不过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那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乒乓外交”。

1971年3月21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从香港飞往日本,参加第31届国际乒乓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中国选手和美国选手意外产生了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同年4月7日,毛主席亲自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一周后,周总理亲自接见了这支美国乒乓球队,并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古话表示欢迎。

闻弦而知雅意,美国方面立刻接收到中国释放的信号,开始频繁与中国接触。7月初,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周总理进行了6次会谈。

在这几次会谈中,双方对于一些问题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同时也敲定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时间会在1972年5月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走到这一步,中美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在尼克松访华期间,街道上仍然写有打倒美帝主义的标语。

我国为什么没有清理掉这些标语?尼克松看到标语后又是什么反应?

打倒美国的标语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前来中国访问,虽然迎接现场和尼克松想象的热闹不一样,但是周总理的亲自接机已经足够体现我国对这次会面的重视。

可是在前往国宾馆的路上,尼克松注意到街头的标语,他询问随行的翻译墙上的标语是什么意思,翻译看着墙上大号的打倒美国字样,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只能尽量委婉的表达标语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在之前的外交活动中,可从来没受过这种待遇,但是想到双方之前的关系,以及中美合作的未来,他就只当是标语没清理干净。

可是在后面的道路上,类似的标语依然没有减少,尼克松也看出来了,中国压根就没有想过清理这些标语。

此时尼克松已经有点生气了,他决定见到毛主席之后,就要问清楚这些标语存在的原因。

当天下午,正在国宾馆休息的尼克松接到消息,毛主席要立刻见他。虽然有些突然,但是尼克松还是立刻前去赴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毛主席已经78岁了,身体状况已经远远比不上年轻的时候了,就在会见尼克松之前的9天里,他还休克过一次。

但是他思维依然非常清晰,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一针见血,完全不像一个步入暮年的老人。出于对毛主席身体的考虑,这次会面原定的时间是15分钟,但是实际时间远远超过规定,持续了大概1个多小时。

后来尼克松也没忘记标语的事情,他询问毛主席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标语,毛主席听完尼克松略带抱怨的话语,只是淡淡的说了三个字:放空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一出来,尼克松反而更不理解了,还是一旁的周总理进行了解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喊口号,就像美国常说要消灭共产主义,但是喊了这么多年,也没有真的消灭,到了现在就更不会真打了。

这种只动嘴皮子的话,可不就是放空炮。

听完周总理的解释,尼克松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这场标语风波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幽默中轻松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双方互赠礼物后,毛主席还额外为尼克松写下三幅条幅,分别是“走马观花”、“老头坐凳”和“嫦娥奔月”。

人们对于这12个字背后隐藏的含义做出过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是一直没有具体的答案,只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同年2月28日,尼克松的访华历程即将结束,双方签署的《上海公报》也在这一天发表,这意味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今后的中美建交奠定了良好基础。

尼克松本人对于促进中美建交非常积极,可惜他的总统之路走的并不顺畅,在他之后的总统对于中美关系的推进开始转向消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动发出的邀请

1972年11月,尼克松以绝对的优势获得总统连任的机会,本以为在他当政期间,中美之间可以更进一步,没想到水门事件的出现让尼克松被迫辞任,离开美国政坛。

而接任尼克松的福特总统对于中美关系抱有消极态度,转而对苏联频频示好。这个危险的信号让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回到加利福尼亚的前总统尼克松接到了周总理的电报,希望他能再次访华。

周总理的盛情邀请让尼克松心中泛起涟漪,他对于再次访华充满期望。而随着福特总统与苏联交往越来越深,我国对尼克松的邀请也越加频繁,希望能通过尼克松传递一些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福特总统对于尼克松访华非常警惕,以至于尼克松迟迟无法动身,只能先让自己的女儿前去。

不过这也算是一个好兆头,证明了尼克松对于中美之间的关系依旧抱有热情。1976年2月21日,我国再次邀请尼克松进行访华,这一次他终于得以成行。

可是这一年同样是多事之年,新一轮的总统竞选开始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尼克松的访华让福特政府坐立难安,最终决定对外宣称尼克松访华是以平民身份,不带有政治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都是平民了,那自然不会有专机接送的福利,最终我国决定派出专机,亲自迎接尼克松。相比上一次的总统身份,这一次的平民人设让尼克松不免有点紧张,但是我国依然将他安排在国宾馆,所有礼节与他上一次来没有差别。

不同的是,当时周总理已经过世,接待他的是代总理华国锋,而毛主席的身体相比上一次见面情况更糟糕了,但他依然坚持和尼克松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会谈。

尼克松后来回忆起这次会面,仍然对毛主席敬佩不已。因为当时毛主席已经属于高龄老人,但是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密切关注,这些表现都让尼克松钦佩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9日,尼克松从我国离开,结束了自己的访华行程,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次与毛主席的见面会是最后一次。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抢救无效去世了。

2个月后,美国新一轮的总统竞选如期举行,自认为占尽上风的褔特总统竞选失败,民主党候选人卡特成功上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卡特总统再次对中美关系进行审视,最终觉得中美建立合作关系是有利无害的,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毛主席与尼克松的两次会面总算迎来了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