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由潜水,指的是不携带任何供氧装备,不吸纯氧,只通过屏息闭气往海洋深处潜的运动。它是世界上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潜水方式。就一口气,潜水员们攀绳下潜,在无边无垠的蓝色中探索大海,也在与陆上完全不同的感知空间中突破自我。

NOWNESS #毅力练习 系列原创短片 《虚空之召》,我们跟随中国自由潜水竞标赛女子总冠军李静喆 Vika,一起潜入海洋。在三亚的潜水基地,当快艇驶离岸边,地平线也变得越来越遥远,尽管早已潜过无数次水,但 Vika 的眼神中依然带着对海洋的敬畏,她告诉我们,“是海洋孕育了人类,人类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探索海洋,但永远无法征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 年前,在成为一名自由潜水运动员之前,Vika 是北京一间银行的产品经理。像每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样,下班后,她尝试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解压。在还没有接触自由潜水时,她先学习的是水肺潜水。然而,一次水肺潜水中,穿过礁石围成的狭窄小径的经历,意外触发了她的幽闭恐惧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之间很紧张,心跳很快,呼吸也紧跟着加快。在水下只能通过水肺来呼吸,强大的阻力让人更加难受。” 其实幽闭恐惧症早就潜伏在 Vika 的日常生活中,就算在电梯里她都会呼吸紧张,手心出汗。至于原因,她归结为平时工作心理压力过大,情绪经常处于压抑低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由潜水运动员Vika

“后来有一次坐飞机,我的幽闭恐惧症又突然发作。但是好在我是读心理学的,我知道要如何尽快顺着情绪、控制呼吸让自己平复下来。但也是因为这两次经历,让我开始决定要去学自由潜水。” Vika 想,正因为自由潜水是一项不用呼吸的运动,说不定通过它能一下克服幽闭恐惧症造成的呼吸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始自由潜水后,Vika 的幽闭恐惧症自然而然地消失了。Vika 在天津的海边长大,她最初学习潜水的地方在菲律宾的海域,而现在的她常驻国内,进行自由潜水训练和教学。她自认为是一个比较孤僻的人,她喜欢的运动都是独自完成的,比如跑步、骑行,而自由潜水则是以一种更加极致的方式,使一个人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不再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亚热带的海边,她终于走出了过去那种紧绷的生活状态。

对于 Vika 来说,回到大海,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温暖而包容,海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真正开始下潜的那一刻,就像关闭了与世间连接的一道门,内心是放空的,日常的烦恼和焦虑显得微不足道。” 她始终相信自由潜水的核心是“与自己在一起”,这当然意味着孤独,但用她的话来说,每个人不都是孤独的吗?人生的必修课就是面对孤独,这样才能成为更有力量、更有生命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口气,六分半钟,下深度 77 米,这是 Vika 在泳池训练环境中的最好成绩。每一个自由潜水运动员,都是从泳池训练开始的。在这里,他们需要掌握耳压平衡技术,以防止由水中深度带来的气压变化造成的耳朵和鼻窦损伤,也需要不断练习闭气和低氧能力。

在竞技自由潜水里,潜水员在水下的下潜深度,取决于闭气屏息的技术。通过腹式呼吸放慢呼吸节奏,慢慢加大进入胸腔和腹部的吸气量等方法,基于越来越多的经验,闭气时间也会逐渐加长。 但 Vika 告诉我们,闭气考验的不仅是生理,也挑战着人们的心理。“大多数人认为闭气本身是痛苦的,当呼吸欲望来临的时候,你会觉得无法接受。”

因此,放松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潜水员大多坚持在陆上进行放松和正念练习,它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提高潜水中的专注力。每日清晨,Vika 都会做冥想和拉伸的陆地训练,这帮助她在水下获得身心合一的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泳池始终无法取代大海。未知的深度,变化的环境,即使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潜水运动员都需要对海洋保有敬畏之心。

第一次潜水的时候,Vika 是有些害怕的。当她顺着下潜绳下潜,随着深度增加,光线逐渐变暗,只留一个小小的光点,耳朵里充斥着陆地上鲜少听到的声音,它们可能是船舶引擎和鸣笛的声音,也可能是海豚的叫声,身体被海水包裹着,挤压着,遇到变温层温度变化,寒冷的感觉瞬间袭来……这些因素刺激着人体的感官,思维也渐渐被对未知的恐惧侵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她训练自己只盯着下潜绳,让眼睛处于一种散焦、失焦的状态,不去看海里的东西,把判断权交给身体。随着技术的成熟,她已经不再需要思考动作或加以控制,大脑也进入了放空状态。“不进入真正放松的状态,脑子就会一直胡思乱想,并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时候身体也会更紧张,耗氧量增加,很想浮出水面。” Vika 学会了以轻松的心态与海洋相处,也掌握了自由潜水的诀窍:在水下,越挣扎和抵抗,就会越压抑,越放空,就会越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 Vika 认为自由潜水本质上是孤独的运动,但实际在水下,她既有一起潜水的伙伴,也有竞技上的对手。为了保障安全,自由潜水遵循着“潜伴制度”,每个潜水员至少需要一个潜伴,而 Vika 的潜伴和安全员是她非常信任的男友兼教练 Enzo,下潜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通过手势、动作确认彼此的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突破了自由潜水的安全极限,一味强求下潜深度,那很快会受到大海的“教训”。在一次国家锦标赛中,Vika 曾遭遇严重的“运动控制失灵”(Lose of Motor Control),那次是由于她急切地想去和前面的选手比拼成绩,没有及时出水,氧气量少于大脑正常工作的临界点,丧失了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MC严重时,可能会发展成为 BO 潜水黑视症,“就像手机没电突然关机了,但是关机时间不能过长,立刻回到水面呼吸就好。但如果持续 3 到 5 分钟,大脑就有可能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 因为这次意外, Vika 在往后的潜水中不断告诫着自己,不要忘记自由潜水的初衷是“与自己对话”,放弃胜负心和对成绩、比赛的执念,永远遵从自己的内心。

Vika 也变得更加谨慎,如果感觉无法平静或身体不适时,就马上停下来休息调整,并且只在对于某个深度多次、稳定的尝试后,再开始挑战深层次的海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本核污水事件造成人们对海洋污染的担忧的当下,潜水这一项以最简单的方式探索海洋的运动,显得尤为珍贵。对于人类来说充满危险的海洋环境,却是海洋生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海洋环境,是潜水运动员们长久以来默契遵守的共识。

Vika 记得在夏威夷的一次出海训练中,突然听到伙伴们惊喜的骚动。“我们看到了一大群海豚,大概 200 多只,大家都停下训练去和它们一起玩。很意外,海豚并不理会浮潜的人,它们只会和自由潜水的人彼此亲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海豚们玩耍的经历让 Vika 觉得自由潜水更快乐了,她说,“ 海豚或许不需要天天见到,但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这些精灵是海洋给予我们的礼物。” 如果偶遇其他海洋动物,比如水母,尽管这些小家伙会糊在他们脸上,甚至会蛰他们,但他们只是选择躲开或者回避,即使中止潜水,也不会去伤害它们。

在巴厘岛训练的时候,整片海域漂着的无数塑料袋垃圾令她痛心不已。此后她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并且潜水回来后,如果看到海里都塑料袋,她也会顺手捡回来扔掉。“大海本来就是属于海洋生物的,我们到它们家里做客,却把大海弄成这副样子,非常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采访的最后,Vika 想到女性潜水运动员娜塔莉娅·穆尔查诺娃的一句话,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极限潜水者”曾告诉潜水界的后辈们,“自由潜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痛苦,那一定是你没有做好做对。” Vika 的理念也是这样,自由潜水,是她热爱的事情,所谓毅力,就是为了热爱的东西去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练习,不断地学会遵从内心,保有初衷,就够了。

一身潜水服,一根下潜绳,一个潜伴,和一颗对海洋的敬畏之心,就能支撑她一次次回到大海,再一次次地获得大海的庇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6届NOWNESS天才计划面向全球华人征片中

舞蹈影像创作实验室征集中,NOWNESS将协同支持创作

进入官网https://campaign.nowness.cn/进行线上报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