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二手房的朋友,应该对贝壳网非常的熟悉,他们是中国最大的二手房买卖平台。
最近他们的一项操作,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贝壳找房,悄悄取消了二手房成交价的查询功能。
一时间,不安情绪弥漫开来,没有了成交价格的参考,还怎么判断房屋的真实价值?会不会稀里糊涂地“上当受骗”?房地产市场是否将重回“价格滑轮”的老路?
“关闭成交价”的背后,还有官方“禁止经纪人发布低价成交截图、唱衰楼市”的指向。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2021年初多地出台的“认房又认贷”政策,当时正值楼市过热、急需降温之时。
时至今日,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频现“以价换量”的窘境,二手房价跌量增几成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方刻意隐瞒成交实情,究竟意欲何为?
一、杭州、武汉打响“隐藏价”第一枪,多城跟进,背后有玄机
贝壳网取消查看二手房成交价,最早出现在杭州、武汉等城市。据悉,从3月中下旬开始,杭州、武汉等地的购房者就发现,贝壳网上原本公开透明的小区成交记录都悄悄隐藏了起来,页面上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符号。
这次大规模“关闭成交价”的原因,贝壳网官方并未给出正式回应,但有传言称这是内部的一项“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分公司,严禁经纪人将低价成交的截图,发布到网上或者朋友圈,严禁“公开唱衰”当地楼市。很明显,这是自上而下的一次“维稳行动”。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这场“隐秘成交价”的自救运动中时,各方的反应却出现了明显分化。作为购房者,他们显然是这场博弈中,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
没有了实际成交价格作参考,他们在买房过程中将完全丧失“议价能力”,很难判断房屋的真实价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日益高涨的观望情绪也使得市场“雪上加霜”。
对于急于抛售的业主来说,隐藏低价成交能暂时托住市场信心,避免恐慌性抛盘,但从长远看,真的就是“杯水车薪”。
当市场行情本就供大于求、价跌量增之时,刻意“隐瞒真相”,只会加剧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让业主的“议价筹码”进一步缩水,最终,不得不大幅让利来换取成交。
中介机构是直接受益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他们往往通过发布“低价成交信息”,来打破业主的心理防线,迫使业主接受降价。当市场缺乏统一标尺、价格混乱失序时,行业的公信力也将受到动摇。
当二手房缺乏明确的价格指引时,刚需购房者很可能转投一手市场。但从长期来看,一、二手房价格的剪刀差过大,反而会损害市场的流动性和健康度。
贝壳网在多地陆续关闭成交价,反应出当下楼市“惜售心理”与“观望情绪”交织的复杂局面。但无论出发点是维稳还是自保,虚假繁荣都不可能持久。
只有用市场化手段,充分满足多元购房需求,完善房地产税费制度,才能找到化解当前困局的“答案”。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积极发挥监管职能,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购房一族来说,没有了实际成交价格的参考,等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他们往往通过查询周边小区的真实成交数据,来评估心中房屋的合理价位。
但如今,贝壳将这一数据隐藏,等于剥夺了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基本权利。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下,购房者将难以判断房屋的内在价值,即便是所谓的“白菜价”恐怕也难辨真伪。
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不少原本心存购房意向的买家可能选择继续观望,这会抑制本就不旺的市场需求。
对于急于变现的卖房者来说,掩盖低价成交的做法,只会进一步削弱他们本就“岌岌可危”的话语权。在买方市场中,业主虽心存惜售情结,但也不得不屈从于残酷的供需规律。
中介机构常常会通过曝光极端的低价成交案例,来打破业主的心理防线。但在成交价隐形的情况下,业主将更加被动,议价能力下降,甚至不得不接受非理性的砍价,折价出售。
但从长远来看,一、二手房价格严重倒挂,背离市场规律,反而会抑制新房销售。同时,房企过度依赖”高周转”获利的模式恐怕也难以为继。
二、购房者、业主、中介、房企,各怀心事
有钱没房的捡漏,有房缺钱的甩卖。这句话道出了二手房“以价换量”的两大根源。
当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买方话语权明显提升。多位房产经纪人向笔者透露,由于前期需求集中释放,加之经济下行、就业不稳等因素影响,目前购房需求趋于疲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持房源的业主数量却在不断攀升。一位宁波的卖房者小赵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他原本在老家开的民宿生意惨淡,急需变现手中的一套三居室来周转资金。
无奈挂牌一个多月,“砍价”的电话不断,想要原价成交却无人问津。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卖方的让步空间不断加大。
市场分化严重,“断供””换房”等特殊房源频现,加剧了价格松动。一位南京的置业顾问小王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去年11月,城东某小区业主小张因资金周转不灵,将名下一套145平米的房子匆忙抵押给银行,填补公司资金窟窿。
如今公司仍难见起色,为了避免房贷断供,影响个人信用,小张不得不忍痛将房子委托中介以630万元的”白菜价”抛售,较周边房源价格低了近20%。
类似的“急售房”案例并非个例,其在市场上代表着极端的议价空间,直接冲击了小区乃至片区的价格稳定性。
南京的卖房者小孙就遭遇了这样的“套路”:一位自称有客户资源的中介员工,以“把价格定低点,我帮你跑业绩”的承诺打动了她。在对方的反复游说下,小孙最终将报价定在了每平米1.6万,较小区参考价足足低了两千。
然而半个月过去了,中介不仅没带来几个像样的客户,反而拿着她的房子到处“打价格战”,致使小区多个在售房源纷纷跟进降价。“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自己的无知间接拉低了整个小区的房价”。
出于种种原因,当前二手房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特征,买卖双方的价格认知出现偏差,个别中介机构的不当做法更是火上浇油。这种失衡的供需关系,正是当前多地“量增价跌”乱象的症结所在。
三、杭州、苏州量增价跌,调控效果适得其反?
在楼市大环境趋冷的当下,杭州、苏州等热点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却上演了一幕悖论大戏:“量”与“价”竟然背道而驰。这种看起来违背市场规律的异象,正是当前房地产行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以杭州为例,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市二手房共成交9000多套,环比上涨超过60%。
如此可观的成交量,好像预示着春江水暖、楼市回暖。当将目光投向价格走势时,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数据显示,上述期间杭州市场二手房成交均价为22744元/平方米,环比下降7.4%。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下行趋势呈现出全市性特征,覆盖了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滨江、萧山、余杭等十大行政区,没有一个例外。
在一片下跌的“红海”中,临安区是跌得最惨的“第一名”。数据显示,该区3月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从14897元/平跌至11741元/平,跌幅高达21.19%。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临安区作为杭州主城区的“远郊”,区位、配套等硬件相对欠缺,在整体行情滑坡的大背景下,“带头大哥”的角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长三角另一端的苏州,二手房市场,也正上演着类似的“量价齐跌”困局。数据显示,今年3月,苏州二手住宅共成交4933套,环比大增109.2%,但成交均价却较上月下跌6.8%。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目前苏州二手房议价空间已从年初的6%扩大至9%左右。现在卖房子,基本得“肉扣”。800万的房子最后710万成交,已经是常态了。
在二手房价格体系面临“失真”风险的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将矛头对准了贝壳等头部平台。在他们看来,单方面关闭对外的成交价数据,无异于一种“鸵鸟政策”,企图通过刻意的信息不对称来“掩饰”,其实不过是“慢性死亡”。
在他看来,成交价“失声”虽然治标不治本,但至少在短期内可以缓释市场情绪,拉平价格预期。
特别是,在过热的投机浪潮得到遏制后,行业回归理性的大趋势已无可逆转。届即便真实数据重现于世,也不会对价格体系造成实质性冲击。
房价就像小孩的体温,涨得太快不行,跌得太猛更不行,还是要让它慢慢地、健康地“退烧”。
在他看来,二手房价格回归理性固然是大势所趋,但任何一城一地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对楼市而言,稳字当头、因城施策,才是调控的重中之重。
结语
透过贝壳“关闭成交价”一事,再次见证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在需求回落、价格松动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杭州、苏州这样的一线热点城市,还是合肥这样的“新一线”,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当市场出清、泡沫挤压成为“必然趋势”时,任何一味强求的做法都只会适得其反,加剧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对广大购房者而言,与其迷信价格的涨跌,不如回归居住属性,立足自身需求,理性消费。
对行业从业者而言,与其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不如以更高的专业度和责任感去匹配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转发、点赞支持我们哦!
举报/反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