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失业率去年六月最后一次发布,然后暂停,今年初又开始重新公布。

这条新闻各大权威媒体均有报道,下文引自“看看新闻Knews综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2024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记者提问,上次有提到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会发布16-24岁青年就业率,请问这个具体发布时间是什么时候?
刘爱华表示,在1月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对完善分年龄组调查失业率相关情况和数据发布方式进行了通报。目前,我们每个月通过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发布不包含在校学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具体更新时间和其他指标一致,在每个月新闻发布会后三个工作日左右。您如果关注这个数据的话,可以到国家统计局官网的数据发布库中查询相关数据,目前1月份的数据已经如期发布。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人失业率上一次发布是在2023年的6月发布的数字是21.3%,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舆论热度。

然后就宣布这个统计需要优化统计方法,在今年1月再次发布了新的16—24岁人群不含在校生失业率,2023年12月为14.9%。

不过青年失业率我不太看得懂,主要是因为下面几点:

1.为啥统计不包含在校生?

众所周知,应届毕业生也属于在校生,他们是每年的就业重中之重,学校也要统计应届生的就业情况然后上报。所以大学的宣传里面一般都会重点写,比如“应届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之类,以此作为学校的荣誉。

然而统计局却停止统计在校生的就业率了,这不太符合客观情况啊。所以我有点困惑。

我查了下,在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关于完善分年龄组调查失业率有关情况的说明》一文中,解释了不统计在校生的原因:

2023年各月平均,我国16—24岁城镇人口中,在校学生占比6成多,近6200万人;非在校学生占比3成多,约3400万人。从我国国情看,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兼职工作,如果把在校学生包含在分年龄组内,会把在校寻找兼职和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青年混在一起,不能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的就业失业情况。

这段解释,提及了在校寻找兼职的学生,还有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青年,却唯独没有提及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

我们都知道应届生常常在学校统计中“被就业”,这也是很多大学就业率奇高的原因。但是在统计局这儿,又不计入失业率统计范畴了,“任人打扮”的应届生确实尴尬。

另外,记者问的是“青年就业率”,发言人回答的却是三个年龄段的失业率,那“就业率”到底是多少呢?

2.为啥要分年龄段统计?

统计数字分为16-24岁、25—29岁、30—59岁,三个年龄段,这又是为何?

回看新闻,记者问的是16-24岁青年就业率啥时候发布,发言人回答说:“目前,我们每个月通过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发布不包含在校学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

在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关于完善分年龄组调查失业率有关情况的说明》一文中,解释了分年龄段统计的原因:

多数青年24岁时刚毕业不久,尚处于择业期,一些人未就业或就业不稳定,至29岁时绝大多数已度过择业期,就业情况趋向稳定。社会各界非常关心青年刚走出校门时的就业情况,也非常关心他们毕业后一段时间内的就业情况。因此,我局增加测算发布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更完整反映青年从学校毕业到稳定工作过程中的就业失业全貌。

我的理解是:即便24岁之前没就业的,后面几年也就都找到工作了,大家就不用瞎担心了,媒体也不要再炒作失业率问题了。

学习领导讲话,要深刻把握内涵。我想我做到了。

3.啥是“劳动力”?

新闻中总提“劳动力失业率”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非劳动力不统计。那么到底什么是“非劳动力”呢?

国家统计局在2023年1月1日发布的《什么是调查失业率》一文中,解释了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的定义:

16 周岁及以上人口可分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如图 1 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业人口包括以下两类:

(1)在调查参考周内,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 1 小时及以上的人;

(2)因休假、临时停工等原因在职但未上班的人。

失业人口是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

(1)没有工作;

(2)在调查时点前3 个月内找过工作;

(3)如果提供一份合适工作,能在 2 周内开始工作。

非劳动力是除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外的人,指没有工作,且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的这一周内,工作了1小时及以上就算就业人口了。在统计中,这些人都算是已就业。

失业人口,则需要满足引文中的三个条件,才能被统计进去。

我们举个例子:小明目前没有工作,在接受调查前3个月内他也没有找过工作,那么小明将不被算进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小明既不算就业人口也不算失业人口?那他应当属于什么人口?感觉脑细胞在燃烧有没有。

我知道有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半年前或者一年前找过工作但没找到,后来再没找,所以无法满足“3个月内找过工作”的条件,也就不算失业人口。

再延伸一下,就是说那些“躺平”不找工作的青年,或者啃老族,都肯定不算失业人口。

终于顿悟:那他们是不是应当被算进“非劳动力”了?!

进一步推导,对于“非劳动力”,参考统计局定义也可以粗暴的理解为: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既没有工作,也不主动找工作,就算是典型的非劳动力,是不计入失业率统计的。

所以,我们举例中的小明应当是属于“非劳动力”范畴了,不计入失业率统计。

还有相当数量学校毕业生,在家备考研究生、体制内工作,这些人肯定也不算进失业人口。

综上,我终于大致理清楚了!

不过最后我想傻傻问一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因为还在校,所以现在不被计入统计了,但他们还算“劳动力”吗?

我在统计局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就是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才形成劳动力市场供给。”

按理说,在校应届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劳动力市场,应该是符合失业率统计条件的吧?抱歉,脑袋又有点转不过来了。

学习领导讲话,要深刻把握内涵!我还得去继续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