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1904年3月7日-1942年6月4日),德国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兼警察上将,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地位仅次于希姆莱,而且希特勒有意培养海德里希为自己的接班人;由于行事极其残酷,而有着“金发的野兽”“铁石心肠的人”“纳粹的斩首官”“死亡的追随者”“纳粹魔王”“第三帝国的黑王子”等许多恐怖称号。

1931年6月加入纳粹党与党卫军,1932年7月接掌党卫军安全部门,成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得力助手。

1936年起领导“安全警察”,1939年安全部门、安全警察与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组织整并成为新设立的国家安全总局,由海德里希出任局长。

海德里希虽然工作态度积极,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其他纳粹高官般的权力欲,在执行迫害犹太人方面尤其积极。1941年便成为党卫队的全国总指挥。

1941年7月受赫尔曼·戈林委托,执行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

1942年5月27日晚间的猿人作战中,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遭遇两名英国派遣的捷克伞兵持手榴弹与连发手枪攻击而身负重伤,延至6月4日不治身亡。希特勒亲自主持海德里希的丧礼,称呼他为“拥有钢铁之心的男人”,并追授“德意志勋章”,其遗体归葬于柏林后,希特勒为了替其报仇,下令屠杀捷克利迪策村340名包括婴儿在内的所有人,国际儿童节也由此而来。

人物生平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生于1904年3月7日的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哈雷,十五岁即加入准军事组织接受训练。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崩溃,海德里希也因为经济因素而中断学业,并且进入德国海军;海德里希在军中迅速窜升。

1926年担任少尉,1928年便升至中尉;1931年6月加入纳粹党与党卫军,1932年7月接掌党卫军安全部门,成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得力助手。

1936年起领导“安全警察”,1939年安全部门、安全警察与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组织整并成为新设立的国家安全总局,由海德里希出任局长。海德里希工作态度积极,尤其是在迫害犹太人这一方面。1941年便成为党卫队的全国总指挥。

1941年7月更是受赫尔曼·戈林委托,执行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

1941年9月起担任捷克斯洛伐克德军占领区摩拉维亚与波希米亚的副行政首长。海德里希巧妙地运用“糖果与鞭子”的方式而将捷克地区逐渐德意志化,他在任其间杀人无数,被人们称作“布拉格屠夫”。1942年1月20日海德里希负责召开万湖会议,拟定犹太人大屠杀的详细执行计划。

德国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布拉格期间,海德里希为了避免身为副行政首长的亲民形象受到伤害,出访巡视时一律不携带随身侍卫。

1942年5月27日晚间,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遭遇两名英国派遣的捷克地下组织特工持手榴弹与连发手枪攻击而身负重伤,延至6月4日不治。希特勒亲自主持海德里希的丧礼,称呼他为“拥有钢铁之心的男人”,并追授“德意志勋章”,归葬于柏林。

为了报复海德里希的遇刺,希特勒对捷克的其他地区展开毁灭性的破坏与杀戮,利迪策村就是最有名的案例,党卫军第七武装山地师“欧根亲王”师借口利迪策村包庇刺客,将利迪策村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成年男性全部枪决、172名妇女与无以数计的儿童则被送进集中营作为惩罚,总计整个报复行动造成两千至五千人死亡,企图把利迪策村从地图上抹去。战后,捷克政府在利迪策村修建了墓碑以纪念那些无辜的死难者。利迪策惨案也成为后来国际儿童节的渊源,因为惨案中有88名儿童被杀,而刚出生的婴儿就被强行送到德国家庭收养。

年幼时的海德里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战结束以后的两、三年里,德国政局动荡,德国共产党和无政府主义者在各地组织暴动,魏玛共和国政府摇摇欲坠。

1919年德共在萨克森州领导了“斯巴达克斯军团”起义,企图建立苏维埃政权,随后同前来镇压的自由军团发生血腥内战。进入青春期的海德里希正值思想观念形成阶段,目睹左翼激进分子造成的社会动荡,加入了一系列民族主义青年组织。他在15岁的时候参加了梅克尔将军的自由团,在1918年和1919年这两年中,参加了哈雷市的德国国家青年团。但他认为这个组织太温和,所以在1920年又加入了德国人民攻守同盟。他一向渴望参加他周围发生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因而很快就成为哈雷自由团的卢齐师的志愿联络人。

1921年,他与同伴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同盟——德国人民青年队。这时候,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极端主义的理论。这些理论受到了所谓的“爱国人士”,特别是具有军团主义思想的人的热烈颂扬。终于,他被自由团的军官们的思想感染了。

海德里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里希被编入海军第22大队第2中队,在这里和普通海员一起训练。最初几个月对海德里希来说简直度日如年,依靠意志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训练。

1923年7月,海德里希登上”柏林号“驱逐舰实习,将在这里完成他的士官课程。柏林舰的大副威廉·弗兰茨·卡纳里斯很快注意到这个气宇轩昂的年轻士官,卡纳里斯后来晋升海军上将。

1936年出任国防军情报局总长。此时主持盖世太保的海德里希如日中天,卡纳里斯凭借和海德里希这段早年的渊源,成功地维持了军事情报局的独立地位,使军情局成为德国地下抵抗运动的枢纽。

青年海德里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10月1日,海德里希结束了四年半的士官课程,获得海军少尉军衔,开始接受无线电专业培训。海德里希转正以后手头有了很多闲暇时间,他全部投入竞技体育,表现出一种惊人的进取精神和完美主义倾向,不能接受自己体能、力量和运动协调能力各方面的一丁点缺陷。海德里希的击剑教官做过这样的评价:“他做任何事情都投入骇人的精力,完全不顾自己的体质和实际能力。

海德里希在其它方面也力求完美,自学英语、法语和俄语,并在海军的语言考试中成绩优异,无线电专业课也同样出色。培训完毕以后,海德里希很快被分到波罗的海舰队,并在1928年晋升中尉。这个时期海德里希得到上级相当高的评价,后来成为海军中将的克莱坎普曾评价道:“他的天赋、学识和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我相信后面的主管军官也会这样认为。” 大概没有人会怀疑海德里希今后的事业将会一帆风顺。

1931年6月初,海德里希加入冲锋队的申请书和易伯施坦因的推荐信一起出现在罗姆的办公桌上。罗姆不知怎么安排这个被开除的海军军官,于是把海德里希的申请转给了希姆莱。

1931年夏天的党卫队已经成为德国右翼激进青年趋之若鹜的组织。

自从1929年1月希姆莱出任党卫队总指挥以后,两年多的时间党卫队从280人发展到1万多人,而且吸收了大批社会精英。

此时的党卫队10%的头目具有贵族血统,而希姆莱的参谋长是荷兰女王和威廉二世的侄子,原诸侯国太子约西亚斯亲王。

希姆莱竭力将党卫队打造成一支血统纯正、纪律严明的精英队伍,海德里希典型的北欧人长相先就让希姆莱心生好感。希姆莱对海德里希履历上的无线电官员一项颇感兴趣,因为他刚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准备筹建党卫队情报机构。显然希姆莱并不知道无线电官员和情报官员根本就是两码子事。"

1931年6月17日,希姆莱在自己的家中面试海德里希,开门见山地说明他打算招募一个情报官员,让海德里希在20分钟内写下开展党卫队情报工作的想法,海德里希这才恍然明白希姆莱是张冠李戴了。海德里希面对机遇没有退缩,绞尽脑汁地回想在海军修过的情报课程,以及闲暇时看过的关于英国军情机构的书籍。他写的答复准确使用了相关的军事术语,还附有一张机构设置图。虽然海德里希对情报工作没有半点经验,但小学校长出身的希姆莱对情报一无所知,因此后者很快作出录用的决定。

1931年8月10日,海德里希开始在慕尼黑党卫队总部办公。

1936年6月17日,希特勒签署“帝国元首关于任命德国警察总监的命令”,於是希姆莱正式接管帝国警察系统。

希姆莱将警察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普通警察和安全警察。党卫队上将达鲁格出任普通警察总监,而海德里希成为安全警察总监,主持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刑事警察,掌握最令人生畏的国家机器,此时他年仅32岁。

海德里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里希的安全警察在德国布下天罗地网,让敌对势力无藏身之地,纷纷转移到国外,而党卫队保安处紧跟不放,逐渐将触角从德国国内伸向海外,因而频频踏足国防军情报局的传统地盘。

从魏玛时代以来国防军情报局一直是德国唯一的海外谍报机构。

1934年军情局总长是海军出身的帕齐格,此人是典型的职业军人,性格保守正统,对党卫队保安处搞的那一套缺乏好感。这年秋天,帕齐格和海德里希的冲突愈演愈烈。军情局定期派遣间谍飞机到波兰侦察飞行,结果波兰政府根据1934年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提出抗议。本来这是一件普通的外交事件,但海德里希抓住机会向国防部长布隆堡发难,说军情局这样做是给德国抹黑。布隆堡为了息事宁人,只好走马换将了。

布隆堡最后选中的人是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主要因为卡纳里斯曾经是海德里希的上级,两人在柏林舰上共事过两年,而且私交很好。

1935年1月,卡纳里斯走马上任,向国防军高层表示将促进军情局和党卫队保安处之间的友谊与合作。1月底,卡纳里斯邀请海德里希到柏林有名的“霍歇”餐厅赴宴,两人把臂言欢,共叙旧情。凑巧的是,两人到柏林安家时居然无意中住到一条街上了。

1936年底卡纳里斯和海德里希相继在柏林奥古斯塔大街买了房子,两家成为一篱之隔的邻居。丽娜后来回忆道:“从前的美好时光又重现了,我们两家天天见面,来往密切,经常组织音乐晚会,艾丽卡和海德里希一起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往往是最后的压轴节目。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卡纳里斯和海德里希的这层关系,军情局和党卫队保安处的关系日渐融洽。

不久,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划分彼此的责任范围,这些协议被戏称为“十诫”。根据协议,军情局负责国外谍报,而党卫队保安处负责调查国内政治案件,和任何涉及叛国的行为。由于军情局没有自己的行动机构,海德里希许诺必要时盖世太保将提供警力协助。然而这种和谐关系是注定不能长久的,因为军情局和党卫队保安处在政治信仰、操作方法、和用人原则等等方面都南辕北辙。野心勃勃的海德里希根本不受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哪里有德国的敌人,他的情报网就会扩展到哪里。

从1937年开始,“十诫”被不断修改,每一次改动都使党卫队保安处获得更多的权力。

1936年中,希姆莱与海德里希趁当时苏联国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肃反扩大化愈演愈烈、政府和军队正在清洗所谓的斯大林反对派之机,利用斯大林生性刚烈、多疑的性格和对旧军官出身的图哈切夫斯基历来抱有成见的毛病,策划了对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谋杀。这对苏联高层的中坚力量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是著名的“R”档案。5名元帅中有3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85名方面军中有57名,195名师长中有110名,406名旅长中有22名,以及所有的军区司令,都在这场阴谋中丧生。

相传带有四分之一犹太人血统的海德里希,为了保住自己在纳粹党内的地位,并谋求更高的权位与更大的发展,便只能以一个不遗余力的极端反犹主义者的面孔出现在上司、同僚和部下眼前,显得比任何人都更加不能容忍卑劣到极点的犹太人。

在1941年5 月召开的普雷希会议上,海德里希组建了四支专事屠杀苏联犹太人的特别行动队。

从1941年6 月开始,这四支队伍,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杀害了近百万名苏联犹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犹太人大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海德里希出任波西米亚总督,同年被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兼警察上将。

1941年9月,海德里希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代理保护长官”,海德里希抵达布拉格当晚,就宣布在捷克主要城市实行戒严,开始着手打击捷克地下抵抗运动。戒严持续了三个月,期间一共有404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包括前捷克军队的6名将军和10名上校,另外有5千多人被送进集中营。被枪决的404人里面,169人属于经济罪犯,主要是那些投机倒把份子的。在他任职期间,对当地的犹太人和抵抗组织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数百万人因此丧命。

1942年1月20日,海德里希与希姆莱在万塞高级官员会议上,提出了罪恶昭著的“最后解决方案”,该计划以处置患病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工作的犹太人为名,实际上突出了屠杀欧洲1100万名犹太人的疯狂计划。海德里希是这一计划的始作俑者,并在会议期间与希姆莱商定了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很快该解决方案得到希特勒的首肯并付诸实施。

1941年2月开始,海德里希开始执行“最后解决”。他下令逮捕几百万犹太人做劳工,让他们在劳动中累死,少数活下来的干脆枪毙。这年夏天,为了加快这个“最后解决”,他指示特别行动队,一下子枪杀75万波兰和苏联的犹太人。

海德里希遇刺时所乘坐的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里希为保证纳粹对捷克的统治对地下抵抗组织采取了强硬措施,地下组织由此遭到了严重破坏。

此外,1942年,海德里希破获了好几起英国间谍案,使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间谍网元气大伤。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人在震惊之余十分愤怒。于是,英国联合捷克斯洛伐克在伦敦的流亡政府制定了刺杀海德里希的“类人猿”行动计划。

英国人组织起一支捷克斯洛伐克伞兵敢死队。在进行了短暂的秘密训练后,从1941年底开始,这些伞兵陆续被空投到捷克斯洛伐克,去执行刺杀海德里希的任务。由于海德里希的行动异常诡秘,他的住所更是戒备森严,外人难以接近,因此一连几个月,刺杀小组都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海德里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5月27日大约上午10点30分, 詹·库毕斯中士和约瑟夫·加比奇克中士在海德里希途经之地实施刺杀计划。他们向海德里希的坐车投掷了手榴弹,剧烈的爆炸将敞篷汽车的车体炸穿了一个洞,海德里希的身体有多处被炸弹的碎片击中。

行刺成功的伞兵们成功撤退,海德里希则被被迅速送至医院,终因伤口感染于1942年6月4日死于勃罗夫卡医院。

希特勒对海德里希的死大感震惊,为海德里希举行了盛大的国葬仪式,并亲自主持。在葬礼上希特勒情绪激动,只说了寥寥几句话,便黯然离去。他评价海德里希 “拥有钢铁般意志的男人”。希姆莱对海德里希的才干和权力忌惮已久,海德里希的死着实让他如释重负。耽搁了半年以后,希姆莱才提名卡尔滕布鲁纳继任海德里希。卡尔滕布鲁纳毫无主见,因此希姆莱实质上攫取了海德里希生前包揽的权力。

二战中德国纳粹派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遭抵抗组织暗杀后,法西斯对捷克人民进行了野蛮报复。

1942年6月10日,纳粹军队以有村民掩护刺客为借口包围利迪策村,枪杀村中所有173名15岁以上的男子,并将妇女和儿童押送集中营。全村104名儿童大多数在波兰切姆诺毒气室被害,战后生还者仅有17人。纳粹还放火烧毁房屋,将村庄夷为平地。

战后,当地政府在利迪策村修建了墓碑以纪念那些无辜的死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