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成式AI语言模型ChatGPT给创作领域带来了冲击,成为网络热议内容。如今,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诞生,在去年文生图模型Runway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优化视频效果,提高模拟物理世界的精确度,在极短时间里,又给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创作领域带来新的思考与挑战。我们既能看到,AI技术的庞大和通用,在短短几十年里完成快速的更新迭代,从跳棋、象棋、围棋机器等特定领域跳脱出来,走向出乎意料的创作领域,也能看到技术带来革新的同时,人类的技术焦虑也随即而起。放在人类尺度上,这又将是一次新技术诞生与发展下,机遇与挑战、兴奋与忧虑相互交织的社会境遇。

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数字化发展

人工智能与电影的关系,可以追溯至最开始的科幻类型电影。彼时的技术,还是作为科幻元素植入电影内容,服务电影对于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思考。1927年的科幻电影《大都会》,让机器人玛丽亚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角色,并且在当年就留下信息技术发展与道德伦理之间将产生冲突的预言。

在还未到一百年的发展历程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优化并升级着影像的感官体验,拓宽影像内容与议题,甚至现在由内而外地,涉足了电影的制作与创作本身。当2013年的科幻电影《她》,用人机之间的爱情故事,复刻出当代人的孤独以及机器的拟人化发展,且如此清晰勾勒出机器开始突破冰冷的物质属性并逐渐拥有情感思维的社会图景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科学技术已经迈出电影之内,而走向具体的电影数字化创作。《复仇者联盟》《阿凡达》《猩球崛起》等科幻电影的出现,标志着虚拟场景的渲染和交互体验的设计已经被应用于电影数字化制作本身,以及动作捕捉和模式识别等技术,通过一比一复刻模拟真人演员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表演风格,转化成数字模拟,生成匹配的动态造型效果,创造出画内的孪生角色,还能通过技术为角色增添细节。与此同时,虚拟技术的升维,还在于精准模拟物理世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交融,融合成肉眼难分的一体。例如,科幻电影作品《头号玩家》《信条》中边界已然液化的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技术革新所开创的全新观影体验。

在电影作品的背后,则是信息技术与电影数字化发展的亦步亦趋。以Chat GPT、Google Bert为代表的文本生成模型,以Midjourney V5、Stable Diffusion、DALL-E2为代表的图像生成模型,两个相对较为成熟的模型已经被应用于电影行业之中,带动电影创作形式和制作效率的变化。现如今的Runway、Sora以及LTX Studio等视频和音频生成技术,也逐渐克服动态视频的复杂性,以越来越长的视频时长,越来越流畅的视频清晰度与连续性,也将在未来对电影全流程制作引起颠覆式变革。

在不断更迭的深度学习算法中,AIGC技术朝向自动化生产和数字化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和升级。在智能化、全面化、通用化的发展方向下,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着能力水平与能力范围,从人格化的AI主播、AI偶像、虚拟人物,到自动化生产的文学创作、新闻写作与播报、电影制作等等,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在电影数字化创作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就已经不止于动画制作、虚拟角色制作,而是延展到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乃至于宣发等全流程的数字化处理,甚至还包括剧本的创作与创意提升,赋能电影内容本身。

人工智能技术在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带来传统艺术无法实现的新形态,从而丰富人类的创作版图、技术版图与艺术版图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挑战着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会不会被自己创造的技术所取代所统治的焦虑和惊恐也随之而来。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图景

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新可能与冲击力,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矛盾心情的背后,不仅存在着以电影为构成部分的媒介生态的变化,也映射着社会生态的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电视剧等影像内容与创作的交融,预示着艺术层面上艺术作品形式内容的改变,也昭示着社会层面上社会情景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再现”是艺术创作的原本属性,这种属性也书写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审美标准,其中以电影为例的艺术创作,就是从混沌生活中提取出一段合理的因果链条,再在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过程里,探索社会议题,追问终极命题。而AI这一强调内容自动生成技术的产生,实现了电影创作与制作的自动化和高效化,甚至是机械复制式的批量生产,艺术创作的属性开始由“再现”转向“再生产”,成为具备反复生产能力的生产资料。这种本体转向的双刃性,一面是对艺术祛魅,让多元主体都能参与到艺术生产之中,让影像表达个体成为可能;而另一面,算法本身的模仿性与调试性,决定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想象力上限,这会让创作陷入结构化、重复化的困局。

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媒介、影像作品的交互,重新建构着当前的景观社会,也影响和改变着社会之中人类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当前的生活之中,既可能会出现《黑镜》式的社会交往模式,依赖于网络完成社会建构,在评分机制中构建个人形象与社会关系,技术反噬人与社会;也存在着科幻电影《她》里所展现的社会图景,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变成人与机器的互动和交往,甚至以身体不在场的方式完成了情感维度的交往。另外,正如互联网将我们带入读图时代一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会让视频成为个人表达的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生成上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推动着数字电影的发展,同时其通用性,也让人人参与视频制作甚至电影制作成为可能,也许大众电影的定义将被时代进行重新书写。

从强调专业生成内容的PGC,到强调用户生成内容的UGC,再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AIGC,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朝向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不断发展,这既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将以更高级、更智能的性能,完成高度自主且在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的工作上超越人类的系统建设,同时,越来越强调分化、强调个体的产生模式,也佐证着原子化时代的个体叙事。当我们拥抱人工智能,以人类独有的温度、情感、创作力与想象力,踩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爬时,或许也有必要对人工智能技术留有一定程度的存疑,避免跌入恐怖谷陷阱,以及尼尔·波兹曼的预言里。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胡淼,四川传媒学院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剧与网剧方向学生宋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