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人的恶语,别放在心上;自己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高考,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是家长和考生最盼望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自己的梦想成真了,那我一定会尽情地分享自己的喜悦,让身边的人都知道。

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里,总会看见有人发圈,庆祝自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高中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考到理想的大学,是件值得荣耀的事情。

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比孩子还要开心,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发朋友圈庆祝一下,无非是想分享自己的喜悦,也想让其他朋友和亲人都知道这个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考上上海交大,妈妈发朋友圈

底下亲朋好友的评论酸了

小高的目标是上海交大,在成绩发布以后,他赶紧填写了志愿。

当录取通知书拿回来的那天,他才相信原来一切都是真的,他真的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了,小高的母亲听完这个消息后,情不自禁地发了朋友圈庆祝。

寒窗苦读数十载,她陪着孩子一起,熬过无数黑夜,终于走到了今天。

虽然平常她不怎么发朋友圈,但现在孩子考上理想大学,这件让全家人都高兴的喜事,怎么说也得发圈庆祝一下。

然而,等发出去之后,亲戚朋友的回复,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小高母亲的头上。

本以为亲戚朋友会恭喜小高考上大学,没想到恭喜没等来,却等到了让自己心寒的话语。

有人不以为然:

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考上交大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孩子还没上学,有人就操心孩子毕业:

985大学里也不都是优等的学生,里面天才一大堆,能不能顺利毕业还是个未知。

有的朋友替孩子工作操心:

考上大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要看毕业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不然这书就白读了。

庆祝没等来,等到了一众酸味的评论。

小高妈妈瞬间心情跌到了谷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有人愿意说酸话?

考上大学难道不该在朋友圈庆祝吗?

小高的舅舅,在这条朋友圈下方评论说:

孩子就是考上了一个好大学,还值得你发个朋友圈,你生怕别人家孩子不知道,自家孩子没你家孩子那么出息!

看完这条评论,小高的母亲心里更难过了:只是发个朋友圈,怎么就得罪了这么多人?难道自己的朋友圈发错了?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而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小高的母亲只是高兴发个朋友圈,不为别的,就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孩子终于梦想成真了。

但看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也为人父母,但自己的孩子高考成绩并不理想。

所以看到身边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心中就充满了嫉妒。

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射效应”:

指人常常出现一种错觉,习惯以自己内心的所想、所见为标准,以此来分析和判断他人,并以为对方也是这样。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

而那些以嫉妒之心评论小高母亲的人,自己本身就是爱慕虚荣,喜欢炫耀的人。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难以搬动。

在朋友圈发自拍一定就是自恋吗?晒自己出去游玩的照片一定就是装吗?

有时你想发朋友圈发泄一下心中的苦闷,却被人说是“太矫情了”,“谁生活容易啊”。

最难过的,是没人愿意真正了解你经历了什么。

我们的喜悦和悲伤都需要一个出口,发朋友圈的初衷本就是记录生活和分享心情。

那张闪闪发光的录取通知书,是小高寒窗苦读十二年的结果;

那些漂亮好看的的出游照,是自己辛苦加班熬过无数个通宵的奖励。

这些结果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对自己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用理会他人

真实做自己就好

我平时也爱发朋友圈,小到今天天气如何,大到孩子上学很辛苦,但无论发什么内容,朋友们都愿意给予理解,偶尔开个玩笑也无伤大雅,这些善意和包容我很感恩,也常常点赞他们的动态。

而对于恶意攻击我的人,刚开始我还跟他争辩,结果输了心情浪费了时间,后来我选择不理,不让自己的生活被他人打扰,懂我的人自然懂我,不懂我的人何须费那些口舌之争。

听过一个很精妙的比喻:

“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最好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个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我们要明白,他人的恶语,别放在心上;自己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不随意评价他人,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愿你我都能互相尊重,不戴有色眼镜看人。

也愿你我敢于撕下别人轻易贴上的标签,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