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耀,电影美术指导。

目前参与过的代表性作品,有在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上,拿下费穆荣誉大奖《汉南夏日》(该片还在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儿童单元,斩获最佳影片);在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少年单元,收获水晶熊最佳長片特别表扬奖《开始的枪》,以及在今年的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被注目未来单元授予最受注目艺术贡献奖《家庭简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耀老师

我们采访了徐耀老师,请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以及从业以来对电影美术的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采访内容的部分整理。

美术:把剧本“翻译”成现实

您是如何入行的,从事美术工作基于什么样契机?

徐耀: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是迷影人群中的一员,可以说是一个很多年的老影迷了。后来大概在2016年的时候,机缘巧合,认识了中国香港著名的艺术指导朴若木先生(《胭脂扣》《阮玲玉》《色,戒》)。当时他是在给电影《英格力士》做筹备工作,他是这部片的监制和艺术指导。认识他之后,我就给他做了一年的助理,因此进入到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朴若木《英格力士》美术组(左起):美术指导张逢意、艺术指导/监制朴若木先生、维吾尔族美术顾问依明老师、美术指导杨凯强、艺术指导助理徐耀、美术指导沈东辉

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油画。在美院的系统里,油画本身就是要做画面上的控制,这就需要大量的审美训练,这就让我对画面的理解更熟练一些。所以朴若木老师说画面、构图的问题时,我就能很快地理解,他提出那些点的诉求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耀老师的油画作品《窃听风暴》

从小喜欢电影,本专业学的是油画,后来又跟朴若木先生学习了一年时间——这些经历,对我的电影观,或者说是对电影美术的想法,影响很大。

能介绍一下美术指导的工作构成有哪些吗?

徐耀对一部电影来说,美术指导或者说美术部门,其实是剧本当中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世界的内容和时空,把它给具象化。就是翻译,把剧本上文字构成的世界,将它可视化——如果剧本的内容有某种叙述风格的话,那我们最好能在视觉上也让它风格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耀老师(左)

通常来说,美术是个大的部门,包含服化道和造型。但有时候造型也会被单分出去,如果单分出去,那我们的工作也是会有一些交互和沟通的。除此之外,置景、道具和陈设,一定是美术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如果再往前捯,美术也是要参与解构剧本的,跟制片去讨论预算、跟导演讨论影片在视觉上的调性,之后就是勘景,这时候美术部门就要跟其他部门产生交互了。等到开镜拍摄的时候,部门里还会有现场美术。因为电影拍摄现场很容易会有一些临时的调整,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是说拍一阵就停在那不动了,美术部门也会跟着这个变化而变化,但基础的影片调性,是早早就定下来的。

您在工作时,通常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和流程?

徐耀:在一部电影里,美术部门需要很早进入制作环节。最早就是设计方案,需要跟导演、摄影等主创去接触、交流,经过多番讨论后,会最终确定设计风格和调性,之后美术部门就要把这些东西,从图上给落实到实际层面——图上的东西再好看,如果没办法把它“翻译”成现实的东西,那它其实也是没什么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耀老师(右)在工作现场

接下来就是制作环节。我是一个不太能在办公室坐得住的人,所以几乎在每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当中,我都会花大量时间去制作现场,跟我的执行部门去讨论设计和制作的细节。在这个动态的观察中,有一些问题我能非常及时地发现,比如说材质的问题、色彩的问题等等。如果说很长时间不去现场,突然去了之后就会发现,好多东西就会跟一开始的设定有所偏离,这对我来说是危险的。所以我会把某些风险,始终控制在一个可消化的过程当中。那等快要交景、我觉得可以给导演、制片或摄影等其他主创可以看的时候,需要调整的问题已经不会特别多了,因为很多内容在早期我们就已经给消化掉了。

美术部门,负责造梦

您是如何从美术一步步做到美术指导的?

徐耀:我是从比较低成本的项目开始的。如果想在低成本的创作里,实现比较好的设计效果,那就需要花大量时间投入到整个制作过程里去。这就让我对整个流程的把控,有了一个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个东西非常重要,因为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你人手的配置和预算,还有时间的可能性。如果没有预算的优势,那你能做的无非就是花大量的时间,跟工作伙伴去建立某种信任,然后大家一起投入到创作和生产当中去。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耀老师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像《封神第一部》那样,有那么充足的预算和时间。

徐耀:对,它是工作人员全天候地去建构一个世界的电影,也是任何一个从业者都想在职业生涯里参与一次的电影。当然,能不能参与其中,可能需要某种天时地利的机缘。我觉得《封神》难的点在于,没有关于那个时空的参考,它需要主创去搜寻、梳理,然后试图去构建一个那样的世界。但它们建构的这个世界,是不是观众对于商代的某种想象?可能未必。但是如果不这样去梳理不这样去做,那这个项目怎么能推进下去呢?所以《封神》最难的点,是在起点的位置。

《九龙城寨之围城》那个项目也是,非常非常的棒。但它跟《封神》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七八十年代,有大量的摄影师留下关于九龙城寨的影像记录,也就是有真实的东西可以参考。电影只需要做出冰山一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时空联想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神第一部》龙德殿内景

不得不说,麦国强老师做得非常厉害。他的美术部分,是完全参与叙事的,而且它从视觉层面,在电影叙事上站的非常靠前。对很多电影来说,美术部门通常是要往后退的,需要更低调一点。但《九龙城寨》不是,如果它的美术部门低调和内敛的话,那电影那种极其强烈的风格,就没办法体现出来。

未来想参与什么方向的影视创作?

徐耀:可能所有美术都感兴趣的,或者说渴望制作的,都是那种美术参与度比较高的项目。但对我来说,可能还有一点就是,这个文本本身和我的关系,或者说我对它的理解,在审美趋向上是不是接近或者说一致。但因为美术是一个比较扎实的部门,你不能只偏向某一个层面。比如说,你如果只吃一种东西,那你肯定会营养不良。所以对我来说就是,这个我感兴趣,而且也很好玩,或者像《九龙城寨之围城》那样可以往前再走一步,那肯定会很过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城寨之围城》内景一隅

我对九十年代,也就是2000年左右的这个时代,特别感兴趣。在时空上,它对我们来说,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如果真的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时空距离的话,美术这种视觉上的东西反而好做。但2000年左右不一样,大家都是从那个时空过来的,它对大家都有影响,大家对它也都有记忆。这就很考验美术,能在多大程度上呈现这种记忆和影响?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肯定会非常愿意去尝试做这个时代的美术。做年代戏,需要你有大量的时间去做参考和整理,就像王家卫《繁花》里做的那样,他对办公室的设计,参考的都是当年上海的图景。就是他的参考非常翔实,所以他最终的呈现也非常扎实,只有有了这么扎实的基础,他才能去做风格化的处理。如果资料的选择和积累都不够的话,那这个风格本身也是会出问题的,毕竟大家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花》剧照

其他比如说古装,就像刚才说的《封神》,它的体量是非常浩瀚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都非常宏大。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我肯定是希望自己能稳扎稳打地做事情,而不是“三级跳”。所以对我来说,未来想要参与的项目,还是会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审美趣味上的,还有一个是制作层面上的。

对您来说,做美术指导最大的满足感是什么?

徐耀最大的满足感,就是能“无中生有”。美术部门,就是一个造梦的,或者说是一个创造世界的部门,它能把文字的东西给可视化,就是造出一个属于电影的时空。这个还挺爽的,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工作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排版丨Amethyst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近 期 好 课

好课 | 美术拉片课

好课 | 影视AI全流程创作课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