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延迟退休的基调已经确定,但是具体实施方案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法定年龄,具体原则就是小步快走,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

可以肯定的是,延迟退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木已成舟,即便目前依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是没用。

这是由我国目前养老基金面临的严峻局面所决定的,如果不对社保政策进行调整,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就没有养老金可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专业报告,养老基金或将在2035年消耗殆尽。

没有了养老基金,退休人员养老金也就没有资金可使用了,大量靠养老金维持生活的人员该怎么办?

完全靠国家拨款去发养老金不现实,因为每年发放的养老金是一个天文数字,国家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承担,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养老金是靠国家拨款发放的。

唯一长久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养老金收支平衡情况,适时调整一些政策,其中调整社保政策就是一个通常做法。

调整方法通常包括延迟退休年龄和提高缴费年限,未来我国延迟退休方案,大概率是二者的结合体,不仅要延迟退休年龄,也要提高缴费年限。

对于有稳定工作的在职人员来说,提高缴费年限对退休没有太大的实际影响,因为这些人从工作到退休,工龄都在30年左右,即使以后缴费年限适当提高了,也不可能对他们的实际退休问题产生不利影响。

可对于灵活就业参保人员,也就是个体参保者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的延迟退休,对他们来说,都将是一场严峻考验,个体参保者或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参保到底有没有必要。

那么,一旦延迟退休到65岁,并且提高了缴费年限,灵活就业者会大量弃保吗?

个人认为,如果真的是这种延迟退休方案,会大概率出现个体参保者大量弃保的局面,刚参保的人员会中断参保,还没有参保的人员不再考虑参保,出现这种情况后,灵活就业人员可能会转而求其次,参加城乡居民保险,职工社保参加人数会下降,城居保人数会上升。

之所以有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体参保者参加职工社保,缴费金额大,回本周期长。

个体参保者缴费比例20%,且所交费用只有40%进入个人养老金账户,这是目前灵活就业参保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缴费高,计入个人账户比例低,令不少灵活就业者徘徊在职工社保大门外,是走进去还是果断离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虑,结果就是一小部分灵活就业者选择了职工社保这条路。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两亿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保的人员大概有三分之一。

虽然参保后退休养老金核算与在职人员退休一样,但是由于个体参保者缴费年限低,并且很多人选择低缴费档次,很多灵活就业者退休时的养老金只有千元左右,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交钱多,待遇低,导致回本周期时间比较长,打击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积极性。

一般来说,选择最低缴费档次,需要八年时间回本。

假设60岁退休,能活到70岁以上,才能真正从参保中获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养老可选替代方案多样。

不参加职工社保,对于个体参保者来说,确实面临养老风险问题。

不过,对于养老,除了职工社保外,还有其他多个养老途径可供选择。

城乡居民保险就是非常好的替代方案。目前,各省市城居保可供选择的缴费档次众多,如果选择每年缴费5000元的档次,缴费15年,那么在当地城居保基础养老金200元的情况下,每个月也有800元左右的养老金收入。

当然靠800元养老金是很难维持生活的,此时可以考虑参加个人养老金,每年适度交一些钱,现阶段每年最高缴费1.2万元。

有人也许会说,为啥不把钱存银行养老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个人养老金的最大好处就是强制储蓄,甭管个人养老金投资能挣多少钱,一旦参加,能够保证退休时领到一笔钱,而把钱存银行,不确定性太大,拿同样多的钱去存款,退休时银行账户大概率没钱。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买房买车,孩子知道老人有存款,找老人要钱的时候能不给吗?如果不给,或将带来严重的家庭矛盾。

所以参加个人养老金,不仅退休时可以领钱,对家庭关系也极为有利。

除了个人养老金,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给以后养老更加充足的保障。

综上所述,一旦延迟退休到65岁,并且提高缴费年限,那么灵活就业参保人员大概率将会出现大量弃保现象,这对职工社保养老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与延迟退休想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