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中国近代曾经与列强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为了能将侵略权益从列强手中夺回来,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但是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政府却曾经宣布无条件放弃沙俄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并且归还中国领土。

但是为何最终承诺并没有履行呢?当初苏俄政府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危机四伏

没有哪一个列强会轻易放弃已经到嘴的肥肉,这一点哪怕是苏俄也不例外。

当初苏俄宣布放弃侵华权益,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苏俄政府相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同性质,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苏俄当时的情况堪忧。

十月革命是通过武装暴动夺取的政权,新生的布尔什维克党相对于在俄国根深蒂固的旧沙俄贵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而言,实力非常弱小。

这些旧势力对于苏俄政府相当敌视,还会不断给苏俄政府泼脏水,煽动底层百姓来反对苏俄政府。

那段时间,苏俄国内经常发生各种叛乱,甚至一度被占领克里姆林宫

再加上曾经的同盟孟什维克等党派也在想办法争夺革命胜利果实,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环境非常糟糕,国外环境对于苏俄来说更加不友好。

帝国主义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苏维埃政权有着天然的敌视,苏俄政府在革命胜利之后曾经颁布和平法令,但是被协约国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反对。

帝国主义列强悍然插手苏俄的国内政治,美国甚至公开援助苏俄国内的叛乱分子,让苏俄国内的反动势力更加猖獗。

当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忙着世界大战的时候,苏俄还能稍微喘一口气,可战争刚刚一结束,美国和协约国就开始干涉苏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8月,协约国直接派军队登陆苏俄领土,9月更是组建了14国进攻,1920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武装干涉。

三次武装干涉最终都以苏俄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也让本就虚弱的苏俄政府更加萧条。

见直接的武力进攻没有效果,协约国便开始采用经济手段,对苏俄实施经济封锁,试图将苏俄孤立在世界之外。

1918年,列强让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断绝了与苏维埃的贸易关系,美国直接声明不承认苏俄政府,不允许与苏俄合作。

那段时间的苏俄内外交困,1919年的工业产值只有1913年的四分之一,农业产值也缩水了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21年,工业产值依旧在下降,棉织品的产量只有1913年的5%。

人祸不断的情况下,苏俄又遇上了天灾,根据官方的统计,1921年至少有五百万人因为饥饿死亡。

列宁说,“苏维埃被敌人包围了”,“沿着下坡路向崩溃的深渊划去”。

这个时候,苏俄政府非常担心中国会落井下石。

中苏之间有着非常长的国境线,中国本身国土面积也很辽阔,这就意味着,中国是可以作为列强进攻苏俄的大本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中国是协约国成员,与苏俄本身就是敌对的。

当时的中国实力很弱,国家基本都控制在协约国列强手中,如果列强想将中国作为进攻苏俄的基地,国内政府未必会反对。

其次,中国与俄国之间本就有血海深仇。

从十七世纪开始,沙俄对中国进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侵略殖民,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

这种行为曾经被马克思严厉批评,称沙俄就是强盗;

俄国外交大臣说,“对华战争是历史上少有的够本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俄掠夺中国财富,在中国以铁路为基础进行扩张,并且借机在中国驻扎军队。

他们还强租中国土地,在中国扶持分裂势力,策动边疆独立,并且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控制中国财政,击垮中国民族工业。

为了不让中国成为进攻苏俄的前沿,苏俄显然就得跟中国搞好关系,改变中国对苏俄的印象。

唯一的办法,就是告诉中国人,苏俄政府与沙俄政府是不一样的。

不想替沙俄还债,就不能继承沙俄的遗产,苏俄放弃在华特权,是势在必行的事儿。

但是这种基于现实被迫进行的承诺,很容易随着事态发展发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加拉罕宣言

为了改变中国人对俄国的恶劣印象,苏俄开始对中国频频释放善意,总共发出三次对华宣言,也就是加拉罕宣言

1919年7月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

宣言中,苏俄政府重申了他们的和平方针,声明民族之间应当和平相处,不论国家大小都应当独立自主。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苏俄决定放弃在华特权,希望与中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这个宣言意味着苏俄政府与旧沙俄划清了界限,承诺无条件放弃沙俄的在华侵略权益。

但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通讯并不发达,也可能是北洋政府的有意无视,国内并没有接收到这一份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的时候,苏俄又发布了第二次宣言,更具体地阐释了苏俄的主张。

第二次宣言在国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北洋政府这一次因为国内的巨大舆论压力,只能派遣一个代表团去莫斯科与苏俄进行相关谈判。

这个代表团其实等级并不高,而且并没有得到谈判权权,可见北洋政府对与苏俄建立良好关系是不看好的。

不过苏俄对这个代表团的态度很是郑重,双方经过谈判之后,确认了八项原则,苏俄放弃在华特权,换得中国政府不支持反苏俄势力的承诺。

但是这个代表团根本无权做最终决定,北洋政府又犹犹豫豫,所以内容一直没能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处送上门,北洋政府为啥要拒绝呢?

一是北洋政府本身也是一个封建买办政权,对十月革命非常警惕,对苏俄政府本身就是仇视态度。

其次,北洋政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美等协约国列强的掣肘,根本就没有独立自主。

另外,北洋政府对苏俄的行为非常怀疑,认为苏俄此番做法是想利用中国对付白俄在远东的势力,没安好心。

最后一点,苏俄在第二次宣言中收回了放弃外蒙驻军的承诺,这让北洋政府非常不满。

所以与苏俄之间的约定也就一拖再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到北洋政府的态度之后,苏俄也没有一直与其谈判,而是找到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孙中山,希望能与孙中山合作。

这一转变让北洋政府看到了危机,因此开始寻求与苏俄谈判。

这次谈判旷日持久,双方首先在程序上就卡住了。

苏俄希望中国能先承认双方关系,然后再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但是北洋政府要求先解决问题,再说建交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判刚开始就陷入了僵局,之后北洋政府又频频受到列强操纵,谈判的进程很不顺利。

后来,苏俄逐渐走出了困局,已经不再迫切的需要中国支持,北洋政府失去了收回权益的最佳时机。

在抗战乃至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国共两党都在极力争取苏联支持,苏联从被动站到了主动地位,就更不可能归还中国领土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是收回了一些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回收

中东铁路问题是双方谈判的核心问题,在第一次宣言中,苏俄表示愿意将中东铁路无条件归还给中国。

之后苏俄形势好转,在中东铁路问题上也就不愿意无条件归还了,1923年加拉罕否认了这一条款,声称苏联从来没有说归还铁路是无偿的。

加拉罕表示,第一、二次宣言的时候,中国政府不肯就相关问题与自己谈判,甚至连回复都没有,我们只能重新制定新的计划。

这是一个借口,但是不得不说,借口是北洋政府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判之中又因为蒙古问题导致双方反复拉锯,导致旷日持久,这段时间里,北洋政府依旧被控制在列强手中,而苏联却稳定了下来。

所以,苏联在蒙古问题上非常强硬,虽说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但是却不提及沙俄与蒙古签订的合约,等同于中国默认外蒙古独立。

对于外蒙古撤军,条约规定,只要中国同意撤军条件,苏俄立刻撤军。

言下之意就是,苏俄的撤军是有条件的,而他们提出的条件中国政府又难以接受,因此苏俄就有了借口长期在蒙古驻扎。

这一点中方不能接受,于是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后来与南方政府联系并合作,北洋政府的态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苏联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根本不愿意无条件将铁路归还。

苏联决定保留中东铁路所有权,他们认为,中东铁路属于商业性质的企业,所有权理应属于苏联。

不过中东铁路位于中国境内,主权属于中国,苏联愿意放弃侵略特权。

中国想要赎回路权,不可能是无偿的,中国可以出资购买,铁路经营按照谈判好的方法进行共同管理。

北洋政府只能出资换回部分权益,但是俄国掌握着铁路的实权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个双方谈判的内容就是关于庚子赔款,这个苏联确实放弃了。

庚子赔款就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强迫中国对列强进行的战争赔款,在苏俄的对华宣言中,就放弃了对俄国部分的赔偿。

不过关于庚子赔款俄国部分的退回问题,双方也是交涉了很久。

原本北洋政府是将庚子赔款交付旧俄国领事,但是苏俄成立之后为了获取中国支持,曾经致函北京,表示苏俄愿意放弃庚子赔款,换取中国的和平对待。

于是1918年5月起,北洋政府就停止向俄国交付赔款了。

但是这引起了旧俄贵族的不满,没过几个月,又因为协约国的强加干涉,庚款又恢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北洋政府被卷入了对俄的战争中,让中苏关系几乎断绝。

只是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最终失败告终,中俄之间在庚子赔款问题上重新开始交涉。

1923年9月,加拉罕作为苏联代表出使北京,北京国立八校的代表表示,学校经费不足,所以希望苏联放弃赔款,将这笔钱用作教育事业。

加拉罕同意了,但是北洋政府又不乐意。

他们觉得,这笔钱苏联既然放弃了,那就应当由北洋政府支配,是不是用在教育上,不应当由苏联说了算。

不过加拉罕坚持,最终双方形成了协定,决定将庚子赔款专门投入教育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俄国庚子赔款委员会成立,负责庚子赔款俄国部分的支配,从1924年到1926年,拨款给平津各大高校以作教育经费。

不过,后来中苏断交,庚子赔款委员会直接解散,这笔钱就落到了国民党政府手中。

国民党每个月拨35万作为教育费用,其余的收归进行统一收支,苏联对此不加干涉。

所以,名义上用作教育经费的庚子赔款,真正落实到教育行业的其实没有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总结

综上,苏联口口声声说是出于“帮助全世界实现解放”、“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思想,放弃对华特权。

但是实际上,通过苏联前前后后的态度变化也能看出来,做出放弃特权的决定,实际上是出于苏联本身的利益。

在国家危难需要盟友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用这些特权换盟友。

曾经的声明要放弃特权,结果真正放弃的基本只有不伤筋动骨的庚子赔款,放弃了领事裁判权,至于涉及长远利益的中东铁路和领土,根本就没有归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李嘉谷.北洋政府与苏联关于退回俄国庚款的交涉.近代史研究,1991(5):160-168.

骆晓会.论1924年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3):55-59.

李伟迪.析苏俄建国初期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怀化学院学报,1990(3):70-76.

上海党建文化研究中心:史解 | 苏俄曾三次允诺归还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