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两个标准

嗨,我是杨戏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里有人聊道德经,我也聊了下,顺便写个感想:

道德经有很多种解读,其实怎么理解都行,只要对自己有益就可以,但有些人觉得它很玄,有点神话了。

《道德经》一点也不玄,也不复杂,相反,它其实很简单,就是一门管理学,它提供了一种怎么去管理人,管理物,管理事儿的视角。当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哲学,道理,文化,思想,智慧。但不管叫什么,有一点是不用质疑的,道德经是一本很牛的书,一本永不过时的书,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尽管它只有短短5000言,但里面能吸取的东西可多了,我分享两句,《道德经》最后那两句,我认为这两句非常实用,也最能代表道德经核心思想: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讲的是自然法则,宇宙,天体运行和地球生态环境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但它对人类是有利而无害的,因为如果地球生态环境的存在是对人不利的,就不会孕育出人类了。

圣人之道,讲的是优秀人的规则,或者说人想变优秀的规律,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只管生产和创造,而不是去争去抢去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但行其事,莫问前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如果自己该做的都没做好,就专门去争名夺利,大概率争不到,争到了也是所谓的,德不配位,最终也不会有好的或者满意的结果,因为违背了规律。

《道德经》里面,也提到过人之道,但最后说的却是:圣人之道,这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圣人之道和人之道有巨大差别。

“圣人”和“人”用今天的话说,可以理解为优秀的人和普通人,这和孔子《论语》里说的“君子”和“小人”意思一样,君子指的是优秀的人,小人指的是普通人,并非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正人君子和卑鄙小人的意思。“圣人”也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圣人。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管是《道德经》还是《论语》还是世界上任何一本有智慧的书籍,都是写给优秀的人或者想要变优秀的人看的,从来就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因为普通人是不看的,看了也看不懂的,即使看了懂了也是做不到的,别人给他说他也接受不了。

所以我们讲的文化啊思想啊智慧啊这些东西,只有优秀的人才有,普通人是不可能有的。

那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一个领导者,必然也只有优秀的人才可能当得好,普通人是不配的,也当不好,就好像幸福,普通人不可能拥有幸福,因为普通人达不到那个高度。

所以,你看那些不受市场约束的组织里的管理者,只要是靠权力,资源,或手段,而不是靠真本事上去的人,因为他们自身不具备与位置相匹配的能力和智慧,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把事情搞砸,时间问题,有些组织是可以依靠垄断,权术那一套东西在一定时间段内活得好,只是短时间内问题不会显现出来而已。

要是用他们那套逻辑和方式,放到市场上去公平竞争,机会渺茫。

在公平的市场上,想成为领导者,面临的是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在业务上,除了要极其优秀和聪明,勤奋外,还有人面对别人的捣乱和阻扰,非常的残酷和困难,要是自身没有真正的智慧和过人的本事和能力,绝对不可能,这是规律。

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人?其实也并非一定说要取得多大成就和造就多大财富。

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性也是不可控制的,加上权利和垄断等等社会运行规则,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结果,如果单看结果,对优秀的定义就会是偏颇的,表面的,也是很机械的。

而且人和人区别很大,爱好理想追求都不一样,社会上也是百业百态,我们能控制和左右的只有自己,于是,核心的是看自己有没有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

所以,优秀主要是看两个标准:

第一,对内,能管理好自己的人,就是能自洽的人,不内耗自己,整个人的常有状态是圆满自足的人。通俗一点,就是那些越活越幸福,越活越满意的人。

第二,对外,不消耗他人,不损害他人,自己的存在对他人或者社会是有利的,有用的,有贡献的,而不是需要去汲取别人才能生活得好的人。

用一句歌词表达那就是: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就是那些因为自身太丰富了,拥有的太多了,所以非常乐意分享一些给他人和社会的人。

只要做到这两点的人,就是优秀的人,但两者缺一不可。

因为,有些人即使挣到很多钱,但他挣来的都是别人输的,是零和游戏,不是互利交换,很难长久,那就不算是优秀的人,只能算是善于专营的人,或者只是靠资源和权力去掠夺别人,以损害他人而肥了自己的人。

有些人即使对社会和他人都做出了贡献,但代价却是牺牲自己,或者委屈自己求全他人,这种以消耗或损害的自己的方式,成全别人的人,也不是优秀的人。

因为这样会导致人的心理难平衡,极其容易内耗,这是违背人性的,人只要经常违背内心,就会产生心理扭曲,只是那种隐藏的不平衡,暂时被某种外界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绑架掩盖了,看不出来而已,这种人,虽然按照现在语境下符合我们对圣人的理解(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但这和老子讲的圣人是两回事,我们古代的智者全都不提倡这种行为。

所以,古代讲的圣人和君子,放在现在都是被曲解或误解过的,我们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看,不然就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那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