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多位同仁有参加浙东运河申遗工作亲历。回忆过往,展望未来,本公众号编辑部特组织推出一批纪念文章,以期共同努力,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经世致用 续写时代新篇章

——绍兴运河园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邱志荣

2024年6月8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02年绍兴运河园开始建设距今已有20余年。运河园建设是成功的,不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赞誉,还显示了文化的持续力,成为浙东运河文化园的主体部分。2023年9月20日下午,金风送爽,水天一色,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这对我们多年来参加运河园建设的全体同仁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纪念日,对绍兴运河园建设略作回顾,以期交流互鉴,再下功夫,再创佳绩。

一、绍兴运河园建设的提出

浙东古运河历史悠久,通江达海,好运天下。这样一条著名运河,时至20世纪末已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航运功能已逐渐下降,航道变窄,部分地段已不能过往较大吨位船只;沿河石墈多有倒塌,部分已遭损坏;河道淤泥深厚,一些地段超过40厘米;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沿河有些著名胜迹或拆除,或部件遭损;两岸建筑零乱,多小型企业厂房仓库;绿化偏少,树种单一,绍兴传统树种更少;等等。

2002年10月,绍兴市委、市府在绍兴环城河整治成功后,又决定对千古名河浙东运河进行全面水环境整治。其中一期工程建成东起绍兴西郭立交桥,西至越城区、柯桥区交界段的“运河园”,长4.5公里,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余万元。浙东古运河的整治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秋色

二、绍兴运河园建设的定位与理念

浙东古运河是近三千年来越族人民改造自然的产物,是越文化的精华所在之处,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古运河一期工程的整治好坏对之后运河全线整治至关重要。因之,对此工程整治要有正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理念。

(一)工程定位

1.主题

“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

2.定位

高品位设计、高质量施工、高要求布展,做成精品工程。显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展示正本清源、回归原真的特色。

(二)基本理念

1.天人和谐

“水德含和,变通在我。”浙东运河是越人把荒服沼泽之地改造成鱼米之乡的成功实践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要牢固树立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科学、合理地保护自然的思想,做到人、地、水的协调。

2.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除具备一般水文化的共性之外,又具有人工运河形成的水文化个性,具体表现为历史悠久、遗存丰富、通江达海,商旅性强,风情特色鲜明,艺术精品集中,文化品位高。实施这条古运河的整治,如果不挖掘历史文化内容进行因地制宜的展陈,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如果不准确地反映历史本来面貌,随意布展,就会割断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如果不树立精品意识,则会降低绍兴历史文化品位。在整个工程的规划与设计阶段,文化布置就应尽早注重精心谋划,形成方案,把文化当作核心之魂和内容统驭全局,与工程建设统一融合设计。

一是原真性。注重文化的源头探求和发展,不张冠李戴,不附庸风雅;要汲取文化真谛,布置经典之作。

二是整体性。古运河文化布展力求较全面生动地反映运河文化,集中展示浙东运河的古今演变、地域特色、历史地位、文化艺术等内容。

三是创造性。在综合诸多要素,全面了解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以使绍兴先进运河文化更具特色和魅力,使运河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绍兴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内容,同外交往的特色展品,给游人一种强烈的文化震憾力。

3.开敞自然

凡景点设置布展,均开敞设置在古运河沿岸的自然环境中,尽量减少建筑物,多体现生态效果,以古朴、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的风格,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超时空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园区域位置

三、绍兴运河园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运河河道整治保护

1.碧水长河

治理古运河,水清是基本要求。如果水质污浊不堪,何言沿河风光?实现水清的治理措施:一是对古运河进行全线疏浚,河底高程(黄海)到1.0米,水深2.8米以上。二是恢复畅通的河道,整条古运河设计一般河宽尽可能恢复到原老河道标准,对一些被建筑侵占的河段,进行一次全面清障,对部分铁路、公路的阻水桥梁,协商有关部门进行拓宽。三是水面保洁,在整治的同时,落实长效管理,要求做到水面无漂浮物,并清除河道障碍物。

2.白玉长堤

绍兴的传统石砌河墈为何有别于现代建设的一些混凝土河墈?主要原因:一是生态性强。本地天然石材,以传统工艺凿成的各种块条石,再因地制宜,干砌成岸,与河岸自然结成一体,显示了一种和谐之美。石与石之间的缝隙,在水底是鱼、虾、蛤、蚌进出滋生之所,在河岸是芳草野藤生长攀延之地。二是亲水性。绍兴的石砌河岸与水面保持着宜人的距离,一般距水面不超过1米,且岸路相连,桥景相配。“山阴道上行,如在镜在游”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的感受。三是造型优美。长堤宛若水中游龙伸向天际,微风吹皱水面,更增添一种动感。

3.绿色长廊

“杜曲桑麻犹郁郁,桃源鸡犬亦欣欣。”“青围旧墅千峰立,绿引官河一脉分。”这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鲁墟》诗中对绍兴东浦段运河的描述。狭长的古运河东西向贯穿绍兴平原全境,运河及南岸有水路、塘路、104国道、杭甬铁路,四路并存,独具特色,可谓活态的交通博物馆。于此进行绿化种植,既是景观的要求,又有具备冲击力的渲染效果。碧水长河有白玉长堤、绿色长廊相配,将相得益彰。为建设好绿色长廊,工程规划沿河绿带宽度多在30米以上,部分地段到60米。

(二)对运河及周边文化遗存的保护

1.保护历史遗存

古运河本身就是一条文物之河,其首要价值是至今仍基本保持着老河道,如果改变走向,或河道堵塞,就不称其为古运河。因此保护河道的原状,恢复水面是首要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整治前的山阴古水道段河道和绍兴迎恩门河段状况

运河沿岸的诸多石塘路、桥、亭、寺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是古越人民历史活动的“活化石”,是文献之外能传达历史时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是古运河不可分离和不可替代的实体性组成部分。在整治中必须克服困难,十分注重对这些古迹的保护,进行恢复完善,体现文物古迹的真实价值。

2.收集古建材料

嘉庆《山阴县志·古迹》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即一楹一石,亦必爱惜而表章之,岂徒矜佚闻供吟玩哉!”数十年来,一些沿运河周边的历史文物、传统建筑都不同程度遭到损坏和废弃,诸多石材构件或已散落在村边田野,古运河整治办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抢救性收集。“运河园”整治中在民间收集老石板3万余平方米,老条石3万余米,老桥近百座,老牌坊、老石亭、老台门、古斗门、古水闸、古石狮、古祠堂、古石碑等不计其数,使这些带有历史符号和作为艺术珍稀资源的古构件既得到保护,又整合成新的历史文化内容得到妥善的展陈,客观上也增强了人们对古建石材的保护意识。“运河园”中现陈列有王城寺遗存中的一对宋代石狮,是在原寺废后已深埋河边地底多年,由当地老农根据口口相传指点工作人员,发动当地村民挖掘才得到。之后,如柯桥区和杭州市滨江区、萧山区等地运河或园林景观建设,多采用老石材展陈的办法,此亦为有限稀缺资源的充分保护和利用。

3.选种古树名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名木。无论是谢灵运、元稹、白居易、陆游、王十朋、王阳明、李慈铭,还是鲁迅、蔡元培的笔下,都有绍兴传统树种的生动描述,传统树木使古运河沿岸独具无限风光,为历代名士所讴歌。为此运河园的绿化布置,以选种传统乌桕、苦楝、桂、柳、桃、松、竹、梅、紫藤等。恢复古树名木,方显古运河的传统风采。

(三)集聚优势、凝聚团队菁华

1.国家级专家把握关键

我国历史地理、水利、文物、文史的老前辈陈桥驿、周魁一、唐寰澄、罗哲文、潘家铮等专家学者为运河园建设进行了文化、学术把关。如陈桥驿先生对家乡这条古老运河自始至终充满热情和关注,给予精心指导:一是明确运河的定位;二是提出整体保护整治的思路;三是要求以做学问的思路搞好运河文化布展;四是全过程直接指导参与。

周魁一先生对绍兴的运河整治十分重视和关心,如为“运河园”主牌坊题联:“来风来云来际来会稽禹功,之南之北之东之西兴货殖。”这是对浙东古运河地位和功能的高度概述和评价。

2.本地专家是主力军

绍兴市水环境整治中的文化布展,市政协、绍兴文理学院、市文物局、市交通局的文史专家一直是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参与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积累,有着坚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在绍兴水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和地位是外地专家很难替代的。只有靠这些专家的共同努力,当地的文化资源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深入、真实的挖掘和展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水文化团队部分成员左起邹志方、钱茂竹、陈惟于、邱志荣、徐智麟、罗关洲、魏义君

3.民间能工巧匠是实施者

以本地为主的一批民间能工巧匠在运河园建设中,传承民间工艺,制作精美作品,为丰富地域文化增光添彩,同时也使民间技术得到发展和传承。

四、绍兴运河园建设取得成就

绍兴运河园最集中的建设成就主要展现在六个景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东运河绍兴运河园图

(一)“运河纪事”——记载历史文化

“运河纪事”牌坊,北面聚集了几位当代水利、历史地理、水利史学科带头人对古运河的评述和考证的碑刻。如潘家铮先生的赋颂、陈桥驿先生的《运河纪事·序》、姚汉源先生的《宋代浙东运河示意图》、周魁一先生的长联等,突出了浙东古运河的历史地位。

运河纪事碑,《运河治水图》,展示了古运河治理的主要事件;《运河典故图》,记载了古运河沿岸脍炙人口的著名历史故事;《运河诗赋图》,记述了诗词艺术在古运河上的创作内容;《名人游踪图》,反映了古运河的重要地位和名人胜迹;《运河酒乡图》,描绘了运河沿途阮社、柯桥、东浦等乡镇曾经的酒文化风景画图;《治水名言》,教谕后人认识治水的重要意义和如何治水。

贺循塑像,像顶高程9.75米(黄海),气势雄伟,目光炯炯,衣着简朴,耸立在“庆池”石船基座之上,显示了这位治水功臣和“当世儒宗”的气质风范。

(二)“沿河风情”——集聚水乡风物

“沿河风情”是运河沿岸风俗民情的精华。其中古牌坊与古亭石雕生动,书法精湛,展示了越地风俗。老台门分三进,其中主台门上横额有明代绍兴三江闸的缔造者汤绍恩手书的“南渡世家”大字,残留墙上的古“同气”刻石是民族历史之长、运河之远的写照。“古越照壁”有“双龙戏珠”巨大古石基座,上书源自越王勾践宝剑上的鸟篆文“越”字,古朴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字照壁

“古祠堂”有祠堂碑、义田碑、进士旗杆石、祠联。“贺知章醉酒”酒文化展台,以贺知章曾家住运河沿岸的酒乡为主线,和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诗句为题材,将酒乡、名人、水乡有机生动地展示出来。“法云寺陆太傅丹井遗存”展示的是千年运河沿岸古寺,陆游的世祖陆轸所创炼丹古井、石狮子等原物。“玉山斗门遗存”系“汉唐越中水利遗迹,亦为越人治水之千古物证”,是绍兴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大型水工建筑物遗存。运河沿岸古“闲亭”亭亭玉立,楹联引人注目,诚如柯灵先生所言:

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驿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绍兴运河园玉山斗门遗柱原物

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三)古桥遗存——展示桥乡精品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主编唐寰澄教授为“古桥遗存”题字:

古越多名桥,然时代进步,不变有碍于与时俱进者,今迁而存之,既保护文物,又类聚群分,以清脉络。子孙永宝,岂不快哉!

一是将已被拆迁整桥移建,有十余座,又配置古朴、生动的桥亭,更添艺术氛围。二是组合新桥,亦有十余座,与登龙桥组合而成的纤道桥长108米。三是部件展示,如乌龙桥、凤林桥等,是展示古桥代表性石质构件和研究古石桥技术的实物场景。

(四)“浪桨风帆”——再现千艘万舻

此景点主要展示的是古代绍兴水运繁盛的景象。

风帆组船,显示的是古代绍兴运河上千帆竞发的场景,主船有山阴、会稽、越州三艘。蓬莱水驿,为绍兴城西古代最大的水驿,系重建。长风亭,含长风破浪、扬帆千里之意,由主亭两座和长廊组成,全长46米,亭廊相连,形似楼船。“水天一色”阁,双层,高15.8米,宽12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艺术家运河园蓬莱水域创作

(五)“唐诗始路”——笑看挥手千里

唐代有众多著名诗人慕浙东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和风光奇丽而来游越,入越后起始段即浙东运河,并留下千古名篇。

“挥手石”,刻李白乘舟于浙东运河上所写“挥手杭越间”诗句。旁边又有巨石刻李白游越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该诗被誉为浙东唐诗山水诗中的神品。“浙东古运河”刻石,以五块巨石,刻“浙东古运河”五个大字,与李白诗相照应,更显其古老的文化品位。

(六)“缘木古渡”——难忘前师之鉴

此景点根据《越中杂识·大树庵》记载而建:

宋南渡时,金人追高宗急,至此无以济。岸有松杨两株,忽自拔其根俯于水,两木相向如覆舟状,帝缘木而渡,及岸,顾其木,仍昂首自植。

反映了历史上绍兴人民忠君报国、祈求国泰民安的思想。

2006年底,“运河园”工程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精湛的园林艺术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为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2007年又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美国客人腾祖龙等在运河园参观继志亭前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4月20日日本大禹研究学者参观运河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艺术家参观运河园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五、绍兴运河园文化的持续力

(一)水文化和园林建设的时代典范

2004年11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年会、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绍兴市召开,其间代表们参观了古运河工程,周魁一会长现场感言:

绍兴新一代的水利工作者能认真汲取前辈留下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在水环境整治中,能一脉相承地按照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规划,充分展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做到文化和整治的有机融合,认真做好诸多功能结合的文章,值得借鉴和肯定,绍兴这种既兴利于社会,也把文化带给大家的水环境整治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不愧是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

2010年4月25日,陈桥驿先生对“运河园”予以高度评价并寄予期望:

绍兴运河园,是我国建成的包括运河在内的各种水利工程中最宏伟真实的工程。实在是国际水利(运河)园林中的一绝。所以我希望这座园林,能逾格保护。并且再研究和充实。这是我们的国宝,有厚望焉。

(二)形成浙东运河的历史定位

浙东运河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在学术研究和运河园建设实践中确立的。

1.中国先秦时期的人工运河

《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说明这条古运河在先秦时期已经建成,既是越国的基础设施,也是最大的公益工程,而且通过钱塘江沟通吴越两地,通过沿海连通海外。

2.中国大运河的南端河段

自秦始皇巡越开始,这条运河就一直是中国大运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吴郡图经续记》记载“隋大业六年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郡八百余里,面阔十余丈,拟通龙舟巡会稽”,说明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南到会稽;至宋代浙东运河成为国家运河最重要的一段;清代在国家运河地图中标记绍兴为大运河南端。

3.水工技术独特杰出

东汉鉴湖建成,承续了山阴故水道堤坝而航道更显优越。鉴湖还有了监控水位、服务航运的则水碑。

唐代开运道塘,西兴运河开始有了石塘路。宋代浙东运河水利、航运地位更加突出。所谓的“三江重复,百怪垂涎,七堰相望,万牛回首”。明代著名的滨海三江闸建成后,与萧绍海塘联为整体,成为萧绍平原水网的控制枢纽,既能挡潮、蓄淡、排涝,同时又保障了萧绍运河稳定的水位、水量,改善了航运条件,对之后浙东运河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航运兴盛,便有所谓“有风则帆,无风则繂,或击或剌,不间昼夜”(明王穉登《客越志》(隆庆版)卷上页十二。民国版“繂”作“纤”,“剌”作“刺”。)的描述。

4.振兴经济的黄金水道

在越国“生聚教训”时期,山阴故水道富兴经济,基础保障作用显著。晋代贺循开凿运河,首先是为溉田,之后航运功能随之扩大。到南宋,浙东运河的作用地位不断提升,运河周边的城镇经济较发达。

5.涵养文化的重要源流

古运河是古越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之源。越国古都、山水风光、名人文化著称于世。唐代诗人元稹描写“会稽天下本无俦”;毛泽东主席称:“鉴湖越台名士乡”。

6.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河段

越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是以山阴故水道为主要航线。从越国的固陵、句章开始形成的对外港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繁华,绍兴丰盛物产与宁波良港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出口。

7.中国保存最好的运河之一

浙东运河约200km的主航道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发挥水利、航运、文化、生态、经济等重要作用。

(三)十分有利浙东运河申遗成功

原大运河申遗主要定格在京杭运河。2008年6月及之后,全国政协大运河考察组领导、专家先后几次到运河园视察指导,并给予好评,时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卞晋平在《浙东运河·序》中写道:

2008年6月,我陪同陈奎元副主席率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到大运河浙江段进行跟踪调研,首次来到绍兴。在绍兴,听取了市政府及水利部门对浙东运河保护情况的介绍,并实地考察了浙东运河的现状。当大家看到,浙东运河水网密布,航运畅通,古老质朴、悠长的纤道蜿蜒在水中,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古石桥如诗如画,特别它还是隋唐运河、京杭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一致认为浙东运河会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增光添彩,建议国家文物局将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行列。

2012年4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再次来到绍兴进行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深入调研。浙东运河经过按照世界遗产标准进行保护和整治后,水质明显提高,环境更加优美,烟柳成行,江花怒放,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使人置身于“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应接不暇”的境地,我们对大运河申遗成功更加充满了信心。

20世纪末以来(绍兴)就以环城河、古运河保护整治闻名全国。这已不只是停留在参与运河申遗的层面,更上升到对水环境、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自觉保护意识之上。这里的运河水域整治工程,做到了与文化、景观的很好传承与融合,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动静聚散与丰富多彩,建成了一批可以传世的精品工程,富有地方特色,受到了社会的交口赞誉。

浙东运河能最后列入大运河申遗范围,“运河园”的保护和建设示范作用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全国政协文史委主任陈福今关于绍兴运河保护工作致邱志荣的信

(四)浙东运河文化园的主体部分

随着国家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运河园”也备受关注。

2019年,国家有关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运河园视察,在给予好评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有关保护、提升建议。绍兴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全面调研基础上,认真贯彻“不搞大开发,实施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规划在水陆交通区域位置优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已有的“运河园”露天博物馆,整合资源,结合文创与旅游,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

六、绍兴运河园建设的启示

(一)治水理念的转变

1.治水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和延伸

从大禹疏导治水以来的四千多年的治水实践中,河道工程依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堤、坝、闸、海塘等系列工程,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提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必然对区域内的河道治理赋予创新的历史使命,提出更高的治理要求。这些使命和要求,体现在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和交通等水利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整治、区块纽带、生态景观和文化传承等城市水利的新内容,从而诞生了融合城乡、纵贯历史、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治水格局,并付之实践。在这些新格局中,防洪、灌溉是基本要求,生态环境是基础,文化是水之灵魂。三者各具功能,互为依存,相映成辉,浑然一体,组合成历史的必然。

2.传承文化是重塑历史名河之灵魂

就绍兴而言,禹疏导治水的求实精神,勾践疏凿极具战略意义的山阴故水道的远谋精神,马臻修鉴湖遭诬陷致死的献身精神奠定了绍兴胆剑精神的基础。浙东运河文化至少还包括:水利文化——治水的理念、业绩、精神、技术、著作等。遗存文化——沿河富有地域特色的堰、堤、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古纤道等;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泾口大桥等;石,越味浓郁的路、亭、碑、牌坊、雕刻等石构件;酒,沿运河三足鼎立的柯桥、阮社、东浦黄酒基地等。名人文化——名人思想精神、诗赋、典故、游踪故迹等。舟驿文化——绍兴以水运作为主要交通要道,运河沿岸建立了诸多的驿、亭、渡,由此产生了富有特色的绍兴舟驿文化。运河文化融铸成浙东古运河不朽的灵魄,也建立了绍兴文化的基石。

3.更新理念是历史治理名河之关键

什么样的治水理念决定什么样的治水模式。如果我们仅以农田水利的理念来治理浙东古运河,当然可以达到符合标准的水利、航运、绿化的要求,但是按这个模式治理,不能再现一条文化辉煌千年的历史名河。因此,在坚持农田水利的基础上必须融入文化水利理念,使文化从工程点缀提升到工程内涵的高度。

(二)运河遗产保护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绍兴城乡进入了一个快速改造和建设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建设和保护之间关系确实存在着不协调的矛盾。面对着运河沿线大量被拆除遗弃,未能得到有效及时保护的建筑构件,运河园建设者们敏锐地意识到肩上的历史责任和文化遗存的巨大价值,于是创新了文化遗存保护的思路:一是原生态,主动把古运河沿岸的古石材、古桥、古亭、古闸等收集起来,按传统工艺,或移建,或保存,或组合成原生态的河墈、塘路、纤道、避塘,再现历史;二是传承文脉,把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浓缩提炼,以传统艺术手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园景表现出来,形成古朴大气的风格;三是树立精品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无我有,精雕细刻,精心打造传世之作。

(三)文化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我们不能离开古越历史来谈今天,否则便苍白无力,变得没有个性和特点。今日是明日之历史,预示着明日之前景。要让我们的后人能看到和继承过去的历史,也可以记述我们今日之历史,同样创造他们新的历史。如果我们在古运河的整治中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了水利和生态的结合,碧水长流,做到了水利和文化的结合,文满两岸,做到了对水文化、水文物、水资源、水环境的高质量保护,我们就做到了对历史和未来负责,造就了历史、现实、未来的继承与和谐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鲍氏家族在绍兴运河园鲍氏牌坊下举行纪念活动合照

运河园的建设者们经历了20余年艰难的探索。运河园工程部分基本在一两年的时间完成,而文化布置经久未息,不断完善。至于学习、研究、提升,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水是永恒的事业,其中,领导的指示关怀,学术前辈的指引教导,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是不竭的智慧和无尽的动力。浙东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实践证明,绍兴运河园建设尊重历史,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开展文化保护,以工程为形,以文化为魂,顺应时势,守正创新,久久为功,走的是一条成功之路,至今其效益还在发生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还在持续扩大。

一条古老的运河,记载着越国的历史,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明。河道状况好坏,水之清浊,文之荣枯,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与人才养育的一面镜子。这就是我们保护运河文化,整治河道水环境的意义和责任所在。

运河不息向东流,古今写入胸怀间。如何自觉、自信、自强,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任重道远,时不我待。我们将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本文图照由作者提供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审核:壹之

总期:7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