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桥先生每周一文温暖同行全文1232字,阅读约需4分钟

以下正文:

端午,自古至今,无疑也是一个团聚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端午羁旅思乡的诗句,并不多。

原因众所周知,端午,因为屈原沉江,由乡土情结升华到了爱国情怀。

端午诗词,更多的,是凭吊、怀古、纪念,以及对爱国精神的歌颂弘扬。

正所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端午思乡诗词,并不多。

但这不代表没有,更不意味着,名句的缺席。

窃以为,中唐诗人殷尧藩的《同州端午》,当排端午思乡诗榜首。

不信先读诗: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殷尧藩《同州端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应是公元850年,诗人刚满70岁,达到了唐代官员的退休之龄。

地点,是同州(今陕西渭南)。距诗人故乡浙江嘉兴,2000余里路,那时没有飞机高铁,堪称“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一年,距诗人34岁高中进士、离乡别井宦游一生,已逾35年了。

又逢端阳,已是诗人在异乡羁旅的第35个端阳呀。

当年“眉目如画”的进士帅哥,如今已垂垂老矣,“鹤发垂肩尺许长”,满头披肩白发,岁月不饶人。

但于故乡,他始终魂牵梦绕,思念如影随形。

不然,不可能记得那么真切那么清晰。

35个飘零无定的端阳,屈指数来,一个一个,历历在目。

岁月更迭,弹指35年过去,宦海浮沉,他再也没能回到过故乡。

思念,就像白发一样三千丈。

而现在,总算退休了,回乡在望,他自然于切切期盼中逢人便说。

这不,又是一年粽艾飘香,路上遇见了一个小孩,他都忍不住要聊上几句、一述衷肠。

“小孩童,我离开故乡已经有35年啦,比你的年纪,还要多好几倍呢!”

“老爷爷”,望着诗人的白发长须,听着自己尚无法清晰理解的超长时距,小孩童露出深深的惊讶,满是好奇问:

“那您的故乡在哪里呀?”

“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回家呀?”

“老爷爷是走丢了吗?”

童言无忌,却直抵内心。

一下子,勾起了诗人深深的乡愁,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如潮水般涌来,直堵胸口。

诗人,一时无言。

他肯定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以及那无数次温暖深梦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江南,是山水胜地,正如诗人的真情流露:“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却已阔别多年,他乡再好,终不似故乡美呀。

是该归去了。

出走一生,唯有故乡,才是我们生命和灵魂的归宿。

就像诗人自己后来写的另一首诗: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殷尧藩《端午日》

喧嚣与沉寂,圣贤与庸俗,功名与平淡,得意与失意,千年之后,能被人记住的又有几人,又有何区别?

时间长河,湮灭所有。

一切终将尘归尘、土归土。

就像106年前那位姓贺的诗人前辈。

他86岁才告老还乡,一样是孩童不解的稚问,一样的不知如何回答。

不同的是,我是人在他乡遇到,他是回到故乡遇到。

彼时诗人心中,肯定想到了那位贺前辈,以及他那首耳熟能详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山川岁月,人生易老。

唯有对故土的眷恋,或于浮萍飘零日,或于叶落归根时,都一样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全文完。图片源自互联网。

作者:景桥,工作之余写温暖人间,写家国天下。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之声转载。著有书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收录全网阅读量过亿、人民日报两次转载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原创核心内容又名《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阅读量10万+暖文20余篇,乡愁系列暖文55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