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杨阳 来源 | 顶尖广告

听说过一手资料,二手平台,但你听说过二手饮料吗?

熟悉又陌生的词?

但它最近确实出现在海底捞“饮品门”事件中,引发海底捞二次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5月,陈先生带孩子在广州一家海底捞门店就餐时,喝了海底捞提供的金桔柠檬饮料,出现了离谱的一幕。

消费者反馈孩子称饮料有点苦,还在饮料杯底看到白色药丸。

饮料中的药丸经过检测后,发现含有乙酰氨基酚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界面新闻

相信大家对乙酰氨基酚不陌生,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具有解热镇痛效果。

这把不少人看傻眼,难道海底捞升级贴心服务,提前预防你感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案的解释版本是,服务员把其他顾客未喝完的饮料,误送到陈先生餐桌上,也就有了“二手饮品”的说法。

看到了这儿我也跟部分网友一样迷惑了,谁没事会把感冒药丢饮料里?

而且这些饮料压根也不花服务员自己的钱,服务员没必要冒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有开始细思极恐,毕竟总有消费者会带小孩去吃海底捞,要是饮料混进其他东西就不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的开始对海底捞信任崩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底捞到底冤不冤?

海底捞第一次回应媒体是这么说的:已依据制度流程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6月8日更是发博再次道歉,表示是因服务员未能按照规范流程操作所致,并且提到开启专项排查、流程复核和加强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海底捞官微

事情是这么个事情,对于海底捞的道歉,部分网友表示选择“原谅”、“接受道歉”海底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人无完人,品牌亦无完品牌。

就像一个人免不了犯错一样,一个品牌偶尔出点小毛病,再正常不过的事

正如华与华说过,品牌是来出事的。

出事的时候,你买单,接受惩罚,则品牌有效;出事的时候,你不买单,找媒体、公关删帖,要把它都压下去,则品牌失灵。

消费者最看中的是品牌解决问题的态度,出事买单、立正挨打认错就好。

正如海底捞这次及时道歉、整改、承担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大众的情绪,挽回舆论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海底捞“出事”又道歉过去了,但留下的问题还是值得探讨。

毕竟海底捞舆论危机涉及到“药”、“儿童”的敏感元素,关系到餐饮品牌如何保障儿童饮食安全和服务管理的问题。

且不说平常家长带娃去海底捞是常有之事,更何况这几年海底捞终究活成西贝的样子,开始试探做儿童人群的生意。

2013年海底捞门店开始提供单独的宝宝套餐和儿童蒸蛋;刚刚过去的六一,海底捞还与熊出IP联名,推出熊出没嗨嗨儿童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海底捞官微

事实证明海底捞的儿童营销策略是好使的,6月1日全国海底捞接待顾客超过220万人次,其中今年六一客流较去年暴涨增近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36氪

不得不说,儿童餐的流量终究是被海底捞蹭到。除了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网友顾虑的还是海底捞的管理。

毕竟今年3月海底捞开始开放加盟,网友担心类似事情变得普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的顾虑也能理解,过去30年海底捞坚持直营模式,好处不言而喻:门店服务体验一致。

海底捞多年前还辟谣过“加盟”传言,只为保证服务质量和品牌信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海底捞官微

海底捞官宣加盟后,《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对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进行采访,提到海底捞开放加盟,担心管理缺失,比如造成服务品质或者服务体验的打折,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等。

周兆呈就回应,海底捞是一家有着强服务体验、强企业价值观的企业。对加盟商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认同海底捞企业文化,价值观一致”,保证拦截海底捞的管理——顾客满意度。

对于海底捞而言,打脸是一回事,更重要开放加盟、“二手饮品”事件后,如何保持门店的统一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底捞“二手饮品门”暴露出的食品安全监督问题,除了是海底捞一方的疏忽,还是网友对海底捞太放心了。

这其实是关系到一个品牌成本论的问题,一个品牌发展成为品牌,社会对ta的监督成本是会降低。

正如此事一出,网友就感慨因为服务,对海底捞食品安全感到很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否认,海底捞的服务品牌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让消费者对服务的好感转移到食品安全的信任上,降低对海底捞食品安全监督。

而这种监督背后,离不开品牌服务滤镜支撑带来的信任。提到海底捞,我们想到“万物即可服务”的画面:

早些年海底捞推出唱生日歌、修美甲、带娃服务,我们不妨称之为1.0服务,这几年海底捞从1.0升级到2.0、N.0,比如:

开着大巴车带着大喇叭,到演唱会门口捞人;到夜市摆摊,做起深夜食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海底捞小红书

推出洗头服务,吹风机是戴森的,按摩椅是豪华舒服的,洗发水是自选的;上线科目三服务,让你一边吃火锅,还能一边点男模看免费舞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海底捞小红书

只有你想不到的服务,没有海底捞捞不到你心巴上的服务。

消费者理所当然认为,海底捞应该会将食品安全质量做在服务之前。

回到这次二手饮品上,如今部分网友破大防,也离不开消费者对于海底捞的服务滤镜太深了。

当品牌的服务或者产品,无法达到消费者的预期,品牌滤镜碎了,消费者自然会对品牌产生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务作为海底捞出道的核心卖点,就像是海底捞的一壁垒,看似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但也困住了自己。

这意味着海底捞需在正常消费服务,与“服务绑架”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

因为过度服务,海底捞试过被骂。

海底捞为未消费、错过班车的女大学生开放留宿服务,网友却因为海底捞经营范围、如何保障人身安全等吵翻了。

按理说海底捞同意提供住宿是情分,但海底捞却背上了过度服务的罪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梨视频

因为减少服务,海底捞也被骂了。

当海底捞不想纵容消费者,尝试自毁服务人设时,同样招来了争议。

海底捞取消免费清汤锅底、取消牛肉粒,拒绝给棉花娃娃过生日后,引发部分网友的不满。

再看最近海底捞开始限制大人免费拿玩具,规定以后只能14岁以下小朋友可以免费拿,网友同样破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东方财经

不可否认,为门店引流的免费东西,让海底捞占到一定的口碑红利。可一旦品牌改为收费后,消费者对比有落差,自然觉得很败好感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每次去吃海底捞消费,想必是认可和希望体验海底捞服务带来的情绪价值。

但海底捞终究是开店做生意赚钱的,推出增值服务和促销互动是纯纯搞气氛。

这样的服务不是顾客无理要求想要满足的理由,打着白嫖的名号去薅羊的现象多了,海底捞逐渐转嫁成本、偷偷取消部分福利也是必然的结果。

无论如何,服务就像是海底捞的黑、红兼具的流量密码,当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时,海底捞坐着赚了热度,这一波品牌也不亏。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话题 ,尽在【顶尖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