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下半年,华北组成了三个兵团,只要需要,是可以打一些大仗。”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聂荣臻已经八十多岁了,在杨成武将军出版的的《战华北》的回忆录的序文里,看到“华北”二字,已至耄耋之年的聂荣臻情不自禁想起自己十数年如一日,苦心孤诣缔造出的40万华北大军。

自1937年开辟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来,十余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军政一肩挑,为创建这支华北部队,聂荣臻付出了多少艰辛磨难,只有他自己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十余载浴血奋战,等到1949年1月15日,中央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分别改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曾经巅峰时期拥有四十万兵力的华北部队,却并没有被改编第五野战军,主力部队被统一编为18、19、20兵团18、19兵团,后来还被归入第一野战军建制,让聂荣臻心有遗憾,以至于在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

为何聂荣臻手下的数十万大军,不能被改编为第五野战军?有一种说法是聂荣臻对华北部队没有直接指挥权,更有人分析认为,华北部队之所以后来打不了大仗,全因为大同集宁会战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发生于1946年7月间的大同集宁会战吧。

会战失败

1946年7月至9月间,在山西省大同绥远省集宁地区,聂荣臻和贺龙指挥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对国军傅作义部实施攻城打援作战。

这一历时近两个月的会战,最后以我军失败,国军胜利结束,傅作义更是在这一会战中出尽了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面对显赫战功,傅作义却将这一会战的大胜利,归因为国军的侥幸。傅作义认为,在会战中,第101师参加战斗之后,我军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12日晚上,全力攻打101师,傅作义认为这是我军此次会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方在分析这次会战失败的原因时,有一种看法认为是聂荣臻、贺龙指挥失当,才导致我军不但没有取得原定目标,还直接造成边区中心张家口失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二纵司令员郭天民就认为,此次张家口失守,是因为部队复员整编过头,作战指挥的方略也有问题。面对指责与批评,聂荣臻选择大度宽容以待,他沉默冷静,不回避,也不分辩,不过,那段时间,聂荣臻心事重重。据聂荣臻女儿聂力回忆,回到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一度情绪低落。

在向毛主席汇报这次会战失败时,聂荣臻痛心疾首地表示:“我对不起党,对不起全军将士啊!”

面对聂荣臻的自责与内疚,毛主席情真意切地安慰,胜败乃兵家常事,你要知耻后勇,一雪前耻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谁能想到,后来,随着傅作义的投降,聂荣臻连一雪前耻的机会也等不到了。

失败之因

1946年初,为展现促进国共和谈,组建联合政府的诚意,国共两党开始军调。所谓的军调,也就是整军、裁员。为何最后整军裁员的任务会落到华北部队的头上呢?因为华北部队直属中央指挥,保卫中央安全,毛主席又一贯反对头重脚轻,不愿保持数量过多的保卫部队,于是,在毛主席的要求下,当时聂荣臻麾下11.6万的野战军兵力,一下子被裁了一半,只剩下了5万多人。

与此同时,那一边的蒋介石,却以剿匪为名,继续扩军备战,以至于当时的一家报纸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质问道:“所有人都在期盼着国共两党可以继承先总理孙中山的遗愿,组建联合政府。但现在共产党已经裁军,国民党为何还没有动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蒋介石不管外界如何议论质问,继续我行我素扩军备战,调兵遣将包围共产党的根据地。

1946年6月,当国共第二次内战拉开帷幕的时候,华北部队与傅作义军团的一场大战已经箭在弦上。可是,此时华北部队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对抗易守难攻的大同、集宁等地的国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忆起大同集宁战役,张宗逊上将后来曾明确指出,我军之所以啃不下国军的集宁三个师,与其说是指挥失误,倒不如说是裁了三分之一的兵力,直接伤了华北的元气,让主力部队对此次战役没有信心,其后,敌人的外援力量又来了,两面受敌,要想取得胜利,更是难上加难了。

提及作战指挥问题,因为华北部队一直以来都是直接受军委指挥,这一次的大同集宁战役,同样是由毛主席起草文件直接部署的。战斗中,贺龙的晋绥军和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协同作战。不过,因为是军委直接部署,聂荣臻和贺龙谁都不便于直接指挥对方的军队,最后只得成立了一个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共同组成的大同前线指挥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明面上看有了一个前线指挥部,但实际上指挥部里的两个指挥官,在进攻大同时,却并没有统一行动,而是各打各的,令出多门,要想获胜,自然就难了。原先聂荣臻雄心勃勃,志在席卷南下,拿下山西的宏大战略目标自然更不可能实现了。

兵力元气大伤,会战时又没有统一的指挥命令,这对于任何一场大型战役的影响都是致命的,因此,把大同集宁会战的失败,都算到聂荣臻一个人的头上,明显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功勋卓著

提及聂荣臻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赫赫战功,大家有目共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27年12月,聂荣臻指挥领导的漳州战役,就曾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称其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较强的战略把控能力。1934年,红军长征时期,聂荣臻率部先后突破国军第一、二道防线,抢占九峰山,旋又突破第三道防线,有力保障了中央纵队左翼的安全。

1937年,聂荣臻参与指挥的平型关战役,共歼灭日军坂垣师团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11月,聂荣臻奉命在五台山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其后,成功开辟晋察冀根据地,毛主席高度赞誉道:“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和四大野战军的身份定位不同,聂荣臻麾下的华北部队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保卫中央安全、牵制敌军力量、协助其他野战军打好各类战役。

这样的定位,让从来就没有获得过华北野战军番号的华北部队,在1946年下半年,被整军裁员,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1948年下半年,随着华北地区的逐步平定,华北部队保卫中央、配合其他野战军作战的定位和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此时,华北部队自是不可能被改编为第五野战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从聂荣臻的角度出发,一手参与缔造,鼎盛时期兵力多达四十万的华北部队,后来因为精减,解散大半,元气大伤,在聂荣臻的心里,是有些难过遗憾的。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华北部队作为首都的卫戍部队,再次肩负起保卫中央的重要职责。

在开国大典的阅兵中,担任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全程紧紧跟随在毛主席的身边,全力保护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和毛主席的人身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有人以玩笑的口吻问聂荣臻道:“其他四个野战军全都改编了,就你的华北没改编,你心里没有怨气吗?”

聂荣臻回答道:“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怎么能纠结这么一点小事呢?”

聂荣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眼里和心里,只有国家和人民,只有大局与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主抓军队的编制、准备和文化学习,对于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朝鲜战争爆发后,聂荣臻负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等一系列工作,有时忙碌到一连几天都得不到休息的地步。

1952年秋日的一天,聂荣臻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办公室。其后,仍带病坚持工作,直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时间研制出原子弹,作为组织领导原子弹研制的负责人,在后来面对苏联专家撤走的艰难情况下,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研制必须继续做下去。

四年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聂荣臻的高瞻远瞩以及数年如一日做出的大量基础工作密不可分。

把后半生都献给新中国科技国防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和他前半生一手创建华北部队一样功勋卓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在数十年的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每一支参战部队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与作用,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华北部队更是如此。

以某一场战役成与败,来主观臆测战役领导人的功与过,明显是不全面不恰当甚至是不准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荣臻为晋察冀地区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不是一场大同集宁会战就能够掩盖的,他对于新中国科技国防事业的重要贡献,更被国人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聂荣臻回忆录》

《战华北》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聂荣臻元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