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欣赏相关音乐)

问题:伍子胥与屈原,谁更值得纪念?

这是一个基于史实的复杂课题。在很多人眼里,屈原是一个愚忠的臣子。他的精神匍匐在地,宁愿沉江而不敢反抗君上。伍子胥不同,他有仇必报,敢爱敢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样的理解,可能还是过于刻板化了。

结合身世职业,屈原是楚国贵族,是王族祭司,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个体精神,只知道忠君。

屈原作为王族祭司,他的职业决定了他是楚王的精神导师,他是一个引路人。(刚刚看到杨鹏老师也这样说)。

结合时代背景,秦兵正在摧枯拉朽。楚国在可以目见地被灭亡。其实屈原不仅仅是爱国,更是对江南楚人命运的关怀。屈原心中真正关心的不是楚王怎么样,而是上忧天下,下忧生民。屈原代表的是一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神。

屈原唯一的痛点,在于他个人的悲剧性。他是一个祭司,是需要将自己献上祭坛的。这个可能要结合他的信仰与职业才能理解。他仿佛认为生不能救楚,只有身死才能为雄魄。故国沦陷,生民受苦,屈原的职业要求他将自己献上祭坛。屈原代表的是这样一种牺牲精神。他的最后的选择,带有宗教救赎意义。

伍子胥与屈原完全不同。他上不忧天下,下不忧生民。他只关心报家仇。上中下三段,伍子胥取了中间这一段,上不取社会和平,下不取个人安身立命,中取了“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其实是儒家价值观的另一种集中体现。为伍子胥背书的,的的确确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儒家价值观—“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血缘之爱,高于天地”。这显然是儒家下的蛋,别无多言。

当然不可否认,伍子胥在瓦解国家宏大述事上,有一种本能的力量。但理性分析(注意不是诗人思维),伍子胥代表的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价值观吗?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种上无社会,下无个人,的伍子胥价值观,真的能塑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吗?

两位历史人物的悲剧性结局,都体现了个体面对复杂政治局势时的无奈与悲催。朋友们,你认为屈原与伍子胥,谁更值得纪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今湖北省境内)。他出生于约公元前340年,逝世于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出身贵族,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负责起草诏令、应对宾客,参与国家外交和内政决策。他倡导“美政”,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革新政治,并力主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的扩张。
屈原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反而遭到奸臣的排挤和诽谤,最终被楚怀王疏远,两次被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诗篇,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个人遭遇的悲愤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破,屈原闻讯后,深感绝望,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自尽,以此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理想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伍子胥生平简介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约生于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年。他原是楚国人,出自楚国名门,其父伍奢因受谗言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亡至吴国,以图复仇。在吴国,伍子胥得到吴王阖闾的信任,成为吴国的重要谋臣,并推荐了著名军事家孙武给吴王,两人合力助吴国强盛并最终攻破楚国,实现了伍子胥复仇的心愿。

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贡献,还参与了吴国的内政改革,为吴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随着吴王阖闾去世,其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逐渐失去了君王的信任。伍子胥曾力劝夫差警惕越国,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认为伍子胥蓄意挑拨,于是赐剑令其自尽。伍子胥在临死前预言吴国将因放过越王勾践而灭亡,并请求死后将自己的眼睛挂在城门上,以便能看到吴国的覆灭。伍子胥死后不久,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验证了他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