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可以说“端午快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周颖

写这篇文章之前,观潮君做了一个小测试,问几个朋友:“端午节的祝福语是什么?”

答案都一致:端午安康!

观潮君又问“说‘端午快乐’可不可以”,都说不可以,因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这一历史事件。

甚至有人认为,说“端午快乐”是没有文化。

看来,不可以说“端午快乐”,成为了很多人的思维定势。

事实真是如此吗?

以“端午节始于纪念屈原投江”为由,主张“端午安康”说,其实有违民俗史事实。专家早已得出结论,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就有端午节存在。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曾向新华社介绍,传统的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长江中游以龙为图腾的越民族。

后来南北各地又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对端午起源作了不同的诠释,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有别名近30个,如端阳节、浴兰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别名多,意味着端午习俗起源的多样和庞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图源:新华社)

贵州大学民俗专家张闻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端午的由来和阴阳五行说有极大关系,并非只是为了祭祀屈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也认为,直到魏晋,端午节才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

后来历代官方崇尚五月初五纪念屈原,于是,屈原就成了端午节的“代言人”。

关于“端午安康”论,万建中教授说,端午节仍保持着辟邪的主题。农历五月正值春夏之交,也是流行病暴发的时候,俗称“毒五月”,人们通过喝雄黄酒、挂艾草、烧菖蒲等措施来预防,说“端午安康”有一些道理,但也不要只拘泥于这一方面。

因此,“端午安康”说,不必成为人人需要恪守的“标准答案”。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历史上从来没有端午只能说“端午安康”的说法。

经历千年时光的洗礼,端午节在天地之间和人心深处早已建立起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指向的是节日的团圆、除病的仪式、游玩的季节。

如果端午节有颜色,那么,它应该是五彩的,而“快乐”才是端午节的底色

人们在端午期间激荡快意,享受人间至乐,理所应当,完全不必拘束,更不应受到批评或谴责。

应该看到,正是“端午快乐”所代表的乐观主义、健康心态得以传承,延续至今,端午节才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当下,端午节作为国家假日已经制度化。这种制度安排的本意,就是让人们更舒心、更欢快地过节。端午三天假期,与爱同行,与民众朴素的情感同振,与美好的传说同频,展现出超越历史视野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特质。

以划龙舟为例,在端午节,有中国人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赛。“全民赛龙舟”让端午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中国狂欢节”。今年端午恰逢高考结束,“中国狂欢节”更添一份青春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8日,2024株洲·渌口龙舟邀请赛在株洲市渌口区朱亭镇开赛。(图源:株洲市摄影家协会)

试问,端午节哪里不快乐、哪里不尽欢?端午节就应该是我们的“狂欢节”。

谁要说端午节就应该是阴郁的、沉闷的,那一定是最不该有的误读。

假如不对错误的说法加以纠正,或许要不了多久,端午节的原色就会被抹上疑云。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抱着错误的文化信息走向未来,是不公平的。

贬“端午快乐”扬“端午安康”,也折射出当下一些“新禁忌”。虽然它们生发自民间,但也应警惕有意无意的以讹传讹、以偏概全和颠倒是非。

一些民间“禁忌”仍在大肆传播。最明显的例子是,对坐飞机的乘客,千万不可以说“一路顺风”。

“科普中国”专门做过解释,起飞和降落确实逆风更好,但空中巡航,顺风更好。因此在设计飞机航线时,为省时省油,会考虑能借顺风的时候优先借顺风。

此类“新禁忌”,不过是伪科学、伪命题而已。如果你信了它、从了它,那就亏大了——小则不敢“快乐”,大则“不知魏晋”。

因此,端午节请大大方方跟亲朋好友互道一声:端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