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样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我们常年探讨的一个话题。

从家长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苦恼和迷茫,以及由于亲子关系差,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难题:

“孩子跟我们的交流很少,在家的时候基本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吃饭的时候才出来一会。”

“孩子今年上二年级了,平时让他做什么全当耳旁风,一点都不听我的话,气死了!”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道:“要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我们需要先赢得孩子的心。”

你愿意和谁谈心、接受谁的建议?通常是亲近的、信任的人。

我们与不同的人对话,产生的情绪也会不同。

比如同样一句开玩笑的话,从不熟的人口中说出来,可能会让你火冒三丈,但从亲密的朋友口中说出来,你只会觉得搞笑、欢乐。

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他和父母一直有良性的互动,尊敬、信任父母,那么父母说的话更加会让他信服,和父母对话时的情绪也更加平和愉快,而不是厌烦、愤怒。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减弱,教育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亲子关系大于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把亲子关系建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许多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家长主要都做对了这4件事:

PART.1

懂得克制

一位家长跟我分享了她和孩子之间的故事:

有段时间,上初三的儿子成天打游戏,也不写作业,她忍不住天天唠叨:

“该写作业了吧”

“天天玩手机,你真不急啊!”

然而这样的提醒并没有用,反而每次她越是说,孩子越是拖延,一脸不爽和不耐烦。

看情况没有好转,她干脆也不说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想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靠自觉。

没想到这样的“不作为”,孩子却发生了变化,从一点作业不做,慢慢开始按时上课、完成每天的作业,虽然还是会玩游戏,但比以前情况好太多。

她不再唠叨、强迫孩子学习,而是简单地表达关心,母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和谐。

后来有一次她和孩子聊天时,孩子坦言:

“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你越是让我做什么事,我反而不想做了,你一说,我就会觉得这件事变得像是为你做,于是非常不情愿、很抗拒。

其实妈妈,我都这么大了不是吗,我可以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你也应该给我充分的空间。”

她一下子明白了很多,自己认为是“为孩子好”的提醒、嘱咐,反而是一种干涉和控制,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需要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学会自我管理,发展内驱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以“爱”为名,行“包办、控制孩子”之实。

他们总说“为孩子好”,却没有想过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更多的只是满足自己内心的某些需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给孩子过度的照顾,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鞋带散了,赶紧给他系好;和同学发生矛盾了,跑学校找同学问情况;

按自己的喜好让孩子每天穿自己搭配的衣服,哪怕孩子不喜欢、哭闹;

孩子不喜欢钢琴,却强迫孩子上钢琴补习班,责怪孩子“不知好歹,我小时候想学还没这么好的条件”······

超出界限的干涉和控制越多,孩子就会越渴望挣脱束缚、争取个人自由空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父母的不满与反抗。

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不做孩子走向独立的阻碍。

克制那颗包办的心,永远不要在孩子请求帮助前干涉、插手,让孩子充分体验、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克制对孩子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喜好、个人想法,给他可以做选择、做决定的自由。

做一个有界限感的父母,孩子会和你亲近。

PART.2

学会信任

知乎上有人问: 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了?

最高赞的回答是:“失去信任”。

不信任孩子的父母,也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只会变得更加反叛,亲子关系变得冷漠、疏离。

就像一位同事曾经说:

“我家孩子每次在房间的时候,孩他妈总喜欢时不时送点水果、牛奶,我知道她是不相信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在写作业。

有一次我认真地跟她讨论过,以后不要这样了,我们应该信任孩子。后来孩子的表现也没有让我们失望。”

不管是何种关系,一旦彼此的信任开始动摇,就难以变得紧密和深厚。

因此,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是好的、诚实的、自觉的,慢慢的他就会真的变成父母所信任的那个样子。

少用怀疑、质问的语气去猜忌孩子。与其总是怀疑这怀疑那,不如坦诚地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促进亲子之间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ART.3

有效沟通

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第一反应不是朝孩子发脾气、斥责孩子,而是真诚、耐心地和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表示理解。

至于该教给孩子的道理,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反观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孩子对话,经常充满了情绪的宣泄、对孩子的压制、情感上的绑架。

比如朝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命令孩子,以及最常用的“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亲子关系中,比起道理、对错,情感上的接纳和理解更为重要。

要做到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放下指责、评判、说教,平等、真诚地和孩子对话。

不管发生什么,首先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解背后发生了什么,再做处理;

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表示接纳和理解,而不是站在大人的立场忽视和否定。

父母与孩子之间多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亲子关系得到良好发展。

PART.4

不把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

中国式亲子关系中,有一种现象:父母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放在孩子身上,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成就孩子。

然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出现问题。

父母操劳疲惫、过度焦虑、情绪不稳定、急功近利;孩子在高要求、高期待下,也充满压力和焦虑,内心备受痛苦和折磨。

在这种情绪和状态都不稳定的情况下,亲子关系的那根弦最容易绷断。

其实教育孩子,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牺牲父母成就孩子的过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自己足够接纳、满意的家长,能够更好地接纳孩子、看到孩子本身的样子,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会执着于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因此,家长把一部分精力和能量用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身上,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你积极向上、努力进步的样子,也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当做榜样,赢得孩子的尊重。

本文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本文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责任编辑|王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