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了我们屈原,但教育只允许争论粽子的甜咸,屈原复活也得接着“长太息以掩涕兮”。

高考实际上是在降温的,但给高考祛魅还有点早。

近两年有几件事在此消彼长:出生率、高考人数、毕业生人数,就业情况;因为最后一波婴儿潮之后,就好比一个浪头,只要等这一浪过去,后面就没有这么大的一波了,人们会看到这拨人为分界点,在这最后一波之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甚至就业市场都将不再拥挤。

最后这波“人口红利冲击”大约横跨十年,从目前大学在读到小学没毕业这波,或前或后;2035到2040之间,时代大潮的拥挤仿佛一片车流,中间最堵的那段散了之后,后面也许就好了。人口首次负增长是2022,那之后人口出生开始低于一千万,那是浪潮的尾巴骨。

2035年同样是我国养老红利的转折点,按照社科院测算,2035年社保基金盈余将耗尽(考虑当前收支情况),要么多交、要么晚退休、要么少发。多交又分为交的人多(基数大)、交的钱多(比例高),负担无非是企业+个人承担,但大家记得,任何福利成本都可以视作消费,或者收入,但问题就来了——近似于消费和收入的东西,分化很严重。

有人买1万的手机,有人买1千的,这还要具体情况具体研究,但是领退休金有人领1万,有人领1-2千,我想说这就有点不利了,强制兜底的、依赖统筹、现收现付的保障体系,退休待遇跨度不宜过大,这个可以通过真正福利比较好的国家来看,最高养老金和最低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

挤过独木桥,抵达彼岸都是黄金,目前看是刻舟求剑了,但是对教育红利的错觉,仍然会形成一定的踩踏效应。比如毕业的已经痛心领悟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但是高考的还在玩命卷,就好比高速上的连环车祸,前面已经发现路塌了,刹车,后面的还在油门踩进油箱里,并且嘟囔着“前面的大聪明为什么突然减速啊”。

前人栽树,后人不一定乘凉;但前人开躺,后人多少可以获得点空间的。

如果有一天,他们开始肯保护劳动者权益,把人当人,并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前辈不婚不育不卷的累加效果,让做出妥协的代价变得可以接受,就如同当今的日本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来接着说高考,大到全社会,小到一个家庭,过分重视高考,一切为高考让路,考生从考场出来恨不得面对的是凯旋的仪式感, 这并不是好事,尤其是当前经济、社会状况下,考试红利已经几乎没了。这时候仍然给予高考过度的光环,等于继续给学生们强调——这条路有效,激励他们继续奋不顾身的卷,却不告诉他们概率。

以前教育考试也是为了服务于筛选宏大视角所需的人才,以及教育产业化,但是毕竟以前教育和考试的确有红利,说白了对普通人来说利大于弊。现在再这么卷,而且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要思考处境、只需要思考宏大筛选需要的技术、分析就行,这样的教育就没考虑今后学生们该如何生存,不好意思,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只不过他们在那之前没机会思考这些事情。

各位随意看看这两年,及接下来的教育、考试导向,重视的内容无非两方面:一、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知识,极度违背教育规律,更大的压强向下传递;二、筛选需要的人,但是停下来想想究竟是谁需要的?是个人自己的多元化需求么,还是都去亦步亦趋的冲击所谓新质生产力?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没毛病,但是,教育是什么?为了单一目标一将功成万骨枯么?

什么是受教育的权利?人们首先应该有得选,自己的人生更想学什么,学不学的好是自己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劝父母们一句:帮助孩子想开点,否则若干年后,孩子会像现在的青年人抱怨当初父母乱替他们填报志愿一样,抱怨你们逼着他们徒劳的卷。

你们大家看看如今的高考数学、高中数学的内容导向就知道了,弯道超车没错,所有学生都得按照会飙车来考试我觉得不合理。另一方面,独立思考、逻辑、政治、法律的教育在各个年龄段都普遍缺失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光盯着星舰、chatgpt、芯片了牛了,但这些的诞生更主要是因为那种土壤。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整天如此轮回,突破个毛线。我们不能梦回唐朝,唐朝再好也是封建社会,士族门阀……

历史给了我们屈原,但教育只允许争论粽子的甜咸,屈原复活也得接着“长太息以掩涕兮”。

社会上青年人,在被筛过之后,拼命的考试卷了若干年之后,仍然在挣扎,甚至无法独立。

而学校里的学生仍然被既定的、服务于宏大筛选目的的教育体系摁着脑袋接着卷,对未来的一切茫然无知,直至大部分成为筛选的代价和分母,才明白自己经历了什么。

这样的教育已是大恶。

转发给更多父母和学生们吧。

财经、地产分析课程学习、知识分享、内部直播圈、专业垂直领域咨询,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盐会员群,解锁更多知识点和好朋友。

联络v:salt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