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武丛谈 | 沐蕊谈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讲武丛谈 | 沐蕊谈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使命

人物:沐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南昆明人。

1983年6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3年起在云南省博物馆工作。

先后主持完成省内外各类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近7000件、国家级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虫害防治5项、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文物局科研及保护修复及调查项目和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示范推广项目各4项并通过验收。

与云南各文博单位相关人员合作维护保养库房文物和展厅文物22万余件,以及藏品保护环境提升维护、珍贵金属文物数字化非接触无损复制、馆藏壁画前期检测研究等项目的实施和验收。

发表论文、编写工作报告及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近百篇,长期支持省内多家文博单位文物技术保护工作,参与发明专利和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编制各1项。

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文化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亚文化遗产学会纸质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部专家库专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云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云南省档案学会聘请专家、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外聘教师。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文保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地勘察云南陆军讲武堂建筑白蚁损坏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游客步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或许从未想到,这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曾遭受过蚁患威胁。

2001年,管理人员发现,讲武堂北楼连续两个月有白蚁飞出。到2002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当时,昆明市区尚无白蚁危害建筑的记载,为慎重起见,沐蕊多次来到讲武堂,反复观察并采集害虫标本。

最终确定,白蚁正在危害讲武堂北楼。通过种属鉴定和资料查阅,沐蕊发现,危害讲武堂北楼的是拟尖唇散白蚁,属土木两栖白蚁,防治难度较大。

由于讲武堂的白蚁防治属于特殊工程,要求依照“对建筑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施药,致使给药方式受到限制。沐蕊总结木结构古建筑虫害防治工程经验,对讲武堂北楼所有露明木构件施药,所有土坯、土墙均按蚁害距离区域远近进行灭治和预防处理。对新更换木构件,一律药液浸泡后再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便于检验施药效果,除与木样作对比外,沐蕊还在药液中加入少量色料,以便抽查药液渗入深度。她认为,为杀灭土壤中可能隐藏的白蚁,让土壤地基形成阻隔白蚁的化学屏障,应在讲武堂北楼内外墙脚地基钻孔施药,柱脚地基对位打孔加强填药。对露明木柱加强施药,以穿刺注药的方式处理。加强对柱脚段和主要承力梁架高浓度药物浆膏包敷,对梁架上的露明柱缝及榫卯加强喷淋灌注,同时疏通北楼排水沟。上述措施,对防治白蚁发挥了良好作用。迄今,尚未发现白蚁再度侵袭讲武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木雕贴金帝释部众窗棂

通 高233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南省博物馆三楼展厅内,两件精美的明代贴金“帝释部众”香木窗花木雕在灯光下流光溢彩。这两件千年木雕数十年前在丽江出土,由明代丽江土知府木嵚献给木氏宗祠。每一件木雕长223厘米、宽121.5厘米,分别以精湛的高浮雕及透空雕手法刻画出30个佛教人物,这些人物最高的75厘米、最矮的不足10厘米,充分反映出14世纪中叶南诏木雕及佛教的兴盛,被视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若不靠18公斤馒头,这60个佛教人物还处在漫漶、污损和霉湿中。”沐蕊说,“帝释部众”香木窗花木雕出土时,因曾遭烟熏火燎,上面雕刻的60个佛教人物早已“灰头土脸”。该文物被收入云南省博物馆后,一直没能“容光焕发”。2006年,为筹办“南诏与大理——佛光普照的国度”大型展览,沐蕊和同事们从仓库里找出了两件木雕。如何让它们“变身”?为尽可能恢复原貌又不伤及文物,沐蕊考虑过很多技术手段,如高端清洁剂、离子树脂等,但成本过高,可操作性不强。无奈之下,沐蕊尝试了曾在1990年使用过的“馒头清理术”。

据沐蕊介绍,“馒头清理术”的原理很简单:揭掉面皮的馒头还蕴含水分,可将木质文物表面的尘垢擦去,而不对文物造成任何损害。但清理木质文物时,必须使用不充分发酵的死面馒头。1990年,沐蕊曾用馒头清理过大理州博物馆的四大金刚和文殊普贤雕像,效果奇佳。这一次,她使用的18公斤馒头果然不负众望发挥奇效,“帝释部众”香木窗花木雕上的灰尘和烟垢逐渐褪去,栩栩如生的“帝释部众”显露真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雕贴金韦陀造像

(修复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复后的明代木雕贴金韦陀造像

“无论是做修复还是保护,文物医生都是一份意义非凡的工作,我们的工作虽然做在当下,但触摸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让文物价值熠熠生辉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图校对:李安妮

内容审核:杨丹尧

编辑制作:云南拓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视频制作:云南十九铜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