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前举行隆重的开院典礼,曾经的皇家禁地自此向公众敞开大门。您或许不知道,北京从一个封建都城向近代化城市的转身中,高大巍峨的城楼也曾改弦更张,一度成为北京人游览的场所。
最早被“相中”的是紫禁城内的午门、端门城楼。1918年,蔡元培草创、鲁迅选址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已经筹备了6年,因原馆址国子监“地处偏僻,屋舍狭隘”,筹备处迁入了故宫的午门、端门一带。午门城楼被辟为陈列室,端门城楼贮存重大文物,端门作为博物馆正门,两座门之间的区域则变为封闭院落。
时逢乱世,财政窘迫,鲁迅等人在午门又埋首苦干了8年。直到1926年10月10日,高据城楼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据说,区区1万元开馆经费,还是司徒雷登牵线,美国霍尔基金会赞助的。
博物馆初次开门迎客,开放了10个陈列室,展期仅有短暂的一个月,但总计接待观众达185714人次,日平均参观人数达6404人次,相当于每10个北京人,就有一个去观展。
与午门、端门相比,正阳门箭楼的重新利用就曲折多了。1928年,新上任的北平国货陈列馆馆长吴大业踌躇满志,计划把陈列馆从广安门内迁到正阳门箭楼。
提议一出,就有市民反对,“恐日久天长游人愈多”,“灰泥松动,难免不发生意外危险”。正阳门历来被看作“国门”,民国以后城防作用虽日渐减退,作为制高点的城楼上仍常年驻有守楼兵士。箭楼刚开始“搭架兴工”,公安、市政部门就火速“派员调查”。吴大业焦头烂额,一边给工务局解释,一边请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部长孔祥熙与北平市长何其巩沟通,这才侥幸过关。
箭楼施工历时2个月,为了增加室内光亮,将门楼北面的3樘实木大门,改成了双扇玻璃窗门,又在北墙上增加玻璃铁窗。这就是正阳门箭楼开北窗之始。
1928年11月,正阳门北平国货陈列馆首次对公众开放。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一层大厅还开设了电影院,时人称为“国货陈列馆电影院”或“前门箭楼电影院”。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箭楼两侧高悬“电影”二字,极为醒目。时人回忆:“1937年2月15日,前门箭楼电影院放映《塞北风光》和《百灵庙大战》,场场爆满……上述电影放映时,影片里的一个爱国口号、一个打鬼子的特写镜头,观众都认为是喊出了民族的呼声。”
1930年代从西南角向上仰拍的正阳门箭楼冬景。箭楼上“国货陈列馆”及“影”等字样清晰可见。
位于正阳门箭楼的北平国货陈列馆陈列室
这个电影院与设在钟楼的通俗教育馆电影院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说起来,钟鼓楼的开放比正阳门箭楼还早了几年。1924年,京兆尹薛笃弼为使民众不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耻,将鼓楼易名为“明耻楼”,展出大量照片和实物,一面被八国联军刺破的大鼓也在内。
1930年前后的钟楼上,可以看到“北平通俗电影”的字样,钟楼下的广场是民众商场。
薛笃弼曾是北平通俗教育会成员,他深感“京兆号称文化之城却文盲众多”,1925年亲自募捐、申请经费,最后以15000元大洋修葺钟鼓楼,大举兴办了“京兆通俗教育馆”。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民众教育馆。
据《京兆通俗教育馆纪实》记载,馆内“两壁满张通俗教育画、地图、节俭图、世界教育家像、各国名胜画片等百数十幅。”每周六晚上,或请馆员或邀名人前来讲演,讲演部座位可容600余人。此外,游艺部附设电影场,图书部分设普通阅览处、报志阅览处、妇女阅览处及儿童阅览处等。开馆后每到节假日,“座无虚席,百头攒动”。
京兆通俗教育馆后来更名为“北平市第一社会教育区民众教育馆”。
开放的城楼还是少数。世居北京、研究北京文化多年的赵振华老先生告诉记者,民国时期,大部分城楼都没有被重新利用,长期上锁。“小时候听老人说,‘燕子李三’等飞贼都住在城楼子上,既不花钱,又便于逃跑。”“燕子李三”的传说很多,不过,北平解放前夕曾在“国立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汪曾祺,在《午门忆旧》中有类似的说法:“据历史博物馆的老工友说,建馆后,曾经修缮过一次,从城楼的天花板上扫出了一些烧鸡骨头、荔枝壳和桂圆壳。他们说,这是‘飞贼’留下来的。北京的‘飞贼’做了案,就到五凤楼天花板上藏着,谁也找不着……”
城楼内部照片极少见,图为1930年代一名年轻人站在安定门城楼内的二层楼梯口。
安定门城楼二层,从东北向西南拍摄,可见楼梯口和西面的门扇。
民国时期大部分城楼长期空置,图为1930年代的安定门箭楼内部。
动荡时局下,城楼的开放注定是短暂的。九一八事变后,“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万余件珍品,与故宫国宝一起踏上了南迁之路;“提倡国货,讲求实业”的国货陈列馆,迁至北海先蚕坛,沦为供日本人参观游览的工艺品陈列商店;京兆通俗教育馆更名为“北平市第一社会教育区民众教育馆”,七七事变后被迫闭馆。
文 | 杨丽娟
图 | 颐和吴老等
编辑 | 杨丽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