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记。

2023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1.59万亿元。中国经济看地产,地产上游看建筑,建筑生产力看数字化,建筑数字化看广联达。

五月底结束的中国数字建筑大会2024,认真听了10个小时,这是一份走心的学习笔记。

01.

开场惊艳,重庆市原市长、研究员黄奇帆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是目前听到最系统、最深刻、最普世的解释。

几千年人类文明,每一代技术革命,都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新数字技术、新生物医疗、新高端制造,这五大板块。

颠覆性创新才能叫新质生产力,创新分五个层次:理论创新(如相对论)、技术创新(如5G)、工艺创新(如新能源的一体化压铸)、工具创新(如光刻机)、要素创新(如数据)。

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的进步都有意义,但这些不等同于新质生产力,不能把这个概念当做一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

02.

黄奇帆重点提到「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醍醐灌顶。

美国服务业占比GDP80%,中国是56%,这个数字逐年在缩小;但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52%,中国只有约28%,二者差距依然很大。

服务业有两类,一类是生活性服务业,比如衣食住行教卫文旅等,另一类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有十大细分子类:制造研发、物流配送、产业链金融、产业链准入、绿色低碳环保等服务、数字技术赋能、采购销售贸易等服务、品牌和专利服务、法律会计服务、质保三包系统升级服务等。

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土壤和环境,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全要素生产率就会越高,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约8000亿美元,出口3000多亿(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进口5000亿(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其实是逆差的。听到这里,突然理解服贸会等意义,顶层其实是通透的。

03.

对建筑产业数字化,朴素的宏观理解。

❶ 过去几十年,习惯了高速粗犷的增长,行业出现很多问题,消费侧寒冬,已经全面传导到上游,建筑行业总产值不会出现明显萎缩,但面临结构性变化;

❷ 共识的解题思路是,基于数字化的精细化管理,建造出更高质量的房子,并且自身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

❸ 当前,行业正处于马利克曲线关键决策期,左边是旧世界,右边是新世界,再沿用旧思维基本会被淘汰,新模式打造也有风险和代价,但企业不得不开启资源的转移,以及革命性的管理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对建筑产业数字化,朴素的微观理解。

广联达董事长、总裁袁正刚,提了三个真实且有刺痛感的问题。

❶ BIM的本质就是三维吗?一定要把我们认为在表达的都用三维模型建立出来吗?三维模型建完了就是BIM吗?应该不是;

❷ 智慧工地印象中就是上很多硬件,上闸机、上监控,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工地吗?硬件上了就是智慧吗?肯定也不是;

❸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很多在上云平台,在上数据中台,有大量的数据中台就是数字化吗?也不是。

05.

看透数字化的本质。

  • 数据不是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数据的质量;需要将人脑里的经验,成为数据系统的一部分;数据采集需要对抗人性,管理变革也要和技术融为一体;

  • 为什么会有孤岛,是因为连接不充分,数字化不是为了数字化本身,而是解决业务的问题,不能让BIM和人工智能割裂,也不能让BIM和AIoT割裂;

  • 算法是物理世界的抽象和规则化,我们每天的工作是什么?这些规律是什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当这些清楚之后我们把它换成算法,就能实现底层的打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化的本质就是:数据、连接、算法,这三个可以分别做,但三者交叉的部分才是数字化转型,没有连接的数据支撑不了业务迭代,没有数据的算法无法支撑企业做决策。

06.

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

建筑是一个高度专业、高度协同、高度独特、高度动态的行业,如何解决复杂问题,袁正刚推荐了一本书《取胜组织秘诀》,有一定启发意义。

归纳总结就是:慢化→简化→强化。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当快速奔跑的时候,没有精力做精细化管理,此刻慢下来其实不是坏事,更从容地找到问题,简化问题,构建层次结构,找到里面的关键点,再强化放大,最终解决问题。

高手总是有一种抽丝剥茧的从容。

07.

一个点线面体的落地路径。

正确的数字化转型,要长期主义逐步迭代,不要一上来就做想做个大而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所有问题。

先从「点」开始,产生大量真实准确有效的数据;再从「线」实现第一步连接,解决业务线的精细化管理;再到「面」,用算法帮助决策者更深入洞察问题,去辅助他们做决策;最终,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体」。

经过多年的摸索,建筑数字化在很多方面已经卓有成效。

-> 比如,在设计阶段,已经实现全专业协同设计和设计算量一体化。

一方面,实现基于国产平台的全专业正向设计建模和本土化出图,出图覆盖度达到80%以上,消除了各专业间错漏碰缺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设计项目的质量。

另外一方面,基于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设计BIM模型可无缝转换成算量模型,设计意图完整传递到下游造价业务,不仅避免造价师由于对设计意图理解不准确造成的造价误差,同时节省60%算量时间,快速且精准进行项目经济性控制,确保设计不超概 。

->比如,在施工阶段,主要围绕成本和进度在推进。

像数字工地,通过AI算法、IoT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从单点地磅验收到物资全过程的一体化应用; 现场通过手机、摄像头等数字化手段,完全可以达到规范用工的管理; 把历史安全隐患作为语料,输入到人工智能去,一个没有经验的安全总监,一个没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也可以做出一份有效的安全计划。

08.

打通数据孤岛至关重要。

很多年前,广联达就设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核心是希望数据通,业务通,化繁为简。2023年9月,广联达建筑业务平台(GBP) 正式对外发布,从设计到施工,从运维到交易,所有业务软件都沉淀在这个平台。

同时,这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行业内企业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打造自己的最佳实践,可以完全私有部署,不用担心任何安全问题,也支持第三方软件企业在上面开发应用。

09.

AI改造建筑业已成现实。

2015年,广联达开始了AI相关研究;2018年,做深度学习;2020年,成立数据智能部;2023年,成立行业AI部。

目前市场上通用的大模型,并没有行业语料/规则/应用,广联达在开源大模型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建筑垂类大模型AecGPT,覆盖建筑行业规划、设计、交易、成本、施工、运维及综合管理等7个领域20个细分专业知识领域,具有自动化、分析决策、辅助生成等专业能力,并将政策法规、行业规范、教材图书等数据,都喂进去了,具有320亿参数量、亿级Tokens行业知识增强。

除此之外,广联达还发布了行业AI平台。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AI大模型还是AI平台,广联达始终深度聚焦建筑行业,强调用AI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软件产品重构。

其中,AI智能设计的AI原生驱动设计平台Concetto,能够通过智能化的生成设计和数字化的决策支持,推动高效设计和创新、提升设计合理性和价值;AI算量能够将10亿体量项目算量从3个月缩减到2周内;AI斑马进度通过AI分析生成工作项,效率提升5倍,动态策划调优,效率提升10倍。AI物资管理赋能物资成本精细化管控。AI交易助力工程建设招投评全流程智能化。AI安全高效实现安全管理PDCA闭环。AI教育的典型产品——天天项上APP,是项目经理成长的伴侣。

曾经以为,AI改变建筑行业,还在想象当中,实际上很多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且这个变革加速度非常非常快。

10.

总结:

蓝迪智库赵白鸽主席的 总结凝练通透:

“四句话高度浓缩价值:一是建筑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二是以行业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大幅度提升产业效率;三是建筑业数字化平台发展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扩大;四是建筑业数字化应用的全球拓展将促进服务贸易提质增量。”

袁正刚则更加果敢坚定:

“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转型,而是思想转型、业务转型,发展转型;数字化虽然复杂,但是需要有人、有企业扎扎实实做;数字化转型,听着很大,实际上也可以很小,最好还是通过点线面体,一步步去做,果实将自然串联起来。

相信5年10年后的建筑行业,一定会很美好;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建筑数字化就一定能做好。”

♡ 「巨头财经」用心出品

AI篇

人物观察篇

公司观察篇

03

04

产业观察篇

城市观察篇

同步更新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丨 百家号 丨 雪球 丨 新浪微博

搜狐号丨企鹅号 丨 快传号丨 招财号 丨 财富号

格隆汇 丨 澎湃新闻丨 亿邦动力 丨 凤凰网

创业邦 丨 凯迪网 丨 网易号 丨36kr

老虎证券 丨 大风号丨 虎嗅 丨 钛媒体

「巨头财经」社群矩阵——目前已组建23个精准社群,汇聚9000+互联网行业创始人、投资人、从业者,全部100%实名制。请加巨头财经运营合伙人@自聪 微信,实名验证后一起进群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