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晚,但好。
苹果的AI答卷
先说下结论。
苹果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硬件公司,其不是技术领先者,但永远是超级产品的推出者。成立之初从个人电脑起,之后的演变趋势是让硬件越来越个性化以及轻薄: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 到手表。
所以在这轮 AI 技术的变革下:分析苹果公司的基本框架要从「这是一家硬件公司」出发:即 AI 是对苹果业务的重要补充,而不是颠覆。
苹果的优势仍是以「产品体验」为核心,并非一味追求技术军备竞赛,这也是为什么苹果进入这轮AI周期稍显迟缓,且前不久毅然砍掉耗资巨大的电动车业务。
所有的初衷是围绕整合硬件和软件,找到最佳产品结合点。即在新技术浪潮下,推出更被大众接受的「超级产品」。
苹果在 6 月 10 日这场 WWDC 发布会再次证明这点:虽迟,但好。其强大的交互设计体验和牛逼的集成能力,暂时,无人能及。
「用户体验」就是苹果这家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不要小看「基因」,这也是扎克伯格不解为什么 Meta 做不成硬件。
苹果交出的这份 AI 答卷并没有启动任何新产品,如当下流行的生成式聊天机器人或 AI 浏览器,而是用一种累加在系统的方法,把 AI 技术拆解到日常功能,融入到自身生态,从手机、Ipad 到 Mac。
新的升级包括编写电子邮件、总结文本,在短信中生成图像。比如当你和同事讨论接下来的市场活动时,系统可以帮你生成一张活动模拟照片,再比如可以要求系统帮你整理照片:帮我整理下「小狗从 0 岁长到四岁的成长图集」;还有一系列高级写作工具,撰写邮件,修改文本等等。
即便有人吐槽苹果并没有打造超出现有大模型能力的产品,个别单项比如图片生成,苹果的功能不如市面上部分模型。但发布会足以体现苹果对 AI 的理解。
——新技术如何以最恰当的姿态融入产品,走向大众。
苹果将之命名为「 Apple Intelligence。」而不是 「Apple AI」也别有用意,「Intelligence」是智力、智慧,苹果的 AI 愿景构建在「人」,更个性化,人工智能只起辅助作用。
必须吐槽最近在看到很多国内手机厂商直接推出 AI+手机——这暴露出大部分硬件厂商对 AI 持有一种功利态度,讲概念,讲故事。如果按照这套逻辑,苹果早在 2011 年推出 Siri 时就可以打出「苹果 AI 手机」了。
10亿用户
苹果一向不是技术领先者,它没有发明过任何新品类,第一台电脑,第一台手机,第一个无线耳机,都不是出自苹果之手。
苹果是集成创新者,也是经济学家熊彼得对创新定义的最好阐释者。为发明找到和市场的结合。
简单说,创新就是做成产品的,将其广泛普及。
美国曾有过一个统计,技术专利并不是壁垒,技术专利的拥有者最终只能获得自己成就的 2% 价值收益, 98% 是被苹果这样的集成创新者拿走的。
历史也曾出现过很多例因过度沉迷技术导致被市场淘汰的案例。最著名的是上世纪 80 年代- 90 年代的日本电视业,因过分追求高清画质从而错失现代家庭对超薄体积的需求——即便电视画质早已超越人眼的识别范围。
截止到到现在,AI 技术仍处在尚未被大众充分感知的阶段。
在中国,了解 AI 并使用 AI 产品不会超过 1000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1% 。日活最高的 AI 产品是字节旗下的豆包,大概 500 万,百度的文心一言日活300万,位列第二;前一阵子在各渠道疯狂砸钱投放的 KIMI 大概有 200 万日活。以上数字未必准确,真实情况只会更低,很多都是换量得来。
Ai 亟需一个大众时刻,苹果责无旁贷。
苹果在中国的用户大约 2.5 亿,在全球大概有10亿。 昨天的发布会上,苹果自信地宣布其 AI 优势是——强大,直观,集成、个性化和隐私保护,且所有搭载系统内的功能都是免费的,这些成本是苹果可以承担得起的,也是大用户量带来的规模优势,免费也直接导致一些AI公司必须重新思考方向。
10亿万用户体量,3万亿美元公司市值,同时拥有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收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比苹果更能胜任AI技术的推广者,
苹果也需要AI技术进入下一个周期。
不言自明
苹果在发布会上花了谈了隐私保护,这也是这家公司最令人尊重的地方。
隐私保护重要吗?可以说不重要,因为它不构成消费动力。但隐私保护正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只有「不言自明」才能称之为信念,
换句话说,如果你必须和一个人卷入「科技到底是不是向善」的讨论,那趁早在开头就果断结束这场讨论
苹果显然对 接入「chatgpt」显然保持谨慎的审视。
它力图最大限度减少潜在的冒犯性内容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典陷阱,同时保护用户隐私。比如每次调取 chatgpt 时,苹果会询问用户:你是否愿意;且开发了一种方法确定是否需要将「查询」移交给云上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如果个人数据被发送到设备外,它可以确保个人数据的安全。
忽然想起百度的李厂长六年前在谈及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时说的一段话:
「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于这个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说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或者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样做的。」
又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DeepMind 当年寻找买家时,扎克伯格也参与报价。DeepMind 最终选择谷歌,创始团队声称,和扎克伯格聊不来。「我们和脸书痴迷增长的文化不符,以及扎克伯格不太认同我们对人工智能崛起后的伦理担忧。」
另外,扎克伯格还拒绝了团队的一项条款,即成立道德委员会监督技术,「如果我们为了钱,那我们可以赚更多钱。」创始团队一位叫莱格的成员说。
不知道是必然还是偶然:9 年前,扎克伯格收购 Oculus 后预测,头显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在折腾了好一阵 AR、VR这些概念,并将公司改名为 meta 后,Oculus 年出货量最高点才 2000 多万台,扎克伯格转型硬件的野心未能实现。
事实是,手机仍然是日常最完美设备,至少在这五年,它足够小,便于携带,但又足够大,一个屏幕既可以交互,足够的电池寿命度过一天。
从长远看,一定会有新的硬件淘汰智能手机,就像 iPhone 淘汰了整个消费电子产品类别一样,这也是苹果公司最担心的,全球所有的大公司国内的国外都在豪赌 AI 时代的下一个超级硬件,用钱砸,用时间换。
当下唯一有机会真正威胁到苹果的是谷歌,一个同样拥有安卓手机生态系统且很早布局 AI的公司。
应用与物理世界的接口总会有终端设备,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到消费、娱乐,就像个人电脑取代电视,智能手机又取代个人电脑,难怪马斯克说,这个时代要懂点物理。
如果终端无处不在,终端最终也一定会由 1 - 2 家寡头控制。现实如此,那宁愿选择那些看上去还有点普世信念的公司。
不过这道选择题并不是当下最急迫的,苹果的这场发布会后留给中国用户最大的猜想是:2025年预计上市的搭载新系统的苹果,到底会选择绑定哪家中国厂商呢?
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亦或是一个道德问题?
READMORE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