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在执行院长、党委副书记简立国教授的指导下,在心内科主任张丽华统筹安排及麻醉科、导管室团队的全力配合下,心内科孙利强主任团队赵佳佳主治医师突破传统方式,成功应用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为一例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实施消融手术,这也是我国锦江电子PFA上市后全国首批房颤脉冲电场消融术。

PFA凭借其组织特异性与安全性优势,为房颤消融治疗带来了里程碑式变革,开启了房颤治疗的新时代。

01

病人情况

患者,男,71岁,发现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10余年,患者发病时心慌、大汗、血压降低,容易导致低血压休克。因其合并预激综合征,临床上可用药物甚少,大多需要心脏电复律才能控制病情。考虑到患者年龄大,传统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长、患者耐受性差等,团队决定实施脉冲电场(PFA)消融治疗房颤的手术方案。

02

手术情况

手术采用全麻的方式,首先利用心腔内超声精准实现房间隔穿刺术,后使用锦江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在三维指导下迅速完成建模、标测与肺静脉消融,之后又行预激综合征旁道消融,最后进行上腔静脉隔离,整个手术从建模到隔离成功仅20-30分钟,手术非常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脉冲电场在右上肺放电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脉冲电场在上腔静脉放电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脉冲电场消融靶点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术前左房电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术后左房电压图

张丽华主任指出,经历近30年的发展,我国房颤消融治疗领域终于迎来变革,以国产锦江脉冲系统为代表的PFA技术,正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巨大力量。PFA凭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优势,彻底改变了房颤消融治疗的格局,为我国房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未来在应用实践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医师的教学培训,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患者的科普宣教,双管齐下,提高我国的房颤治疗水平。

本例脉冲电场消融的成功应用,意味着脉冲消融技术在郑大二附院临床治疗中已可常规投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冰与火”消融VS脉冲电场消融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房颤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增长。然而,尽管患者群体庞大,但得到有效治疗的大约只有20多万,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阵发性房颤有时能自动恢复窦性心率,许多患者觉得“忍一下就过去了”,结果导致病情恶化。实际上,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早期消融治疗的治愈率达到80%-90%,可一旦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将增加治疗难度,降低治愈的成功率。

除了患者自身依从性较低的问题,房颤治疗还面临医师资源缺乏的困境。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射频和冷冻两种传统的消融模式,射频消融以热效应消融心肌细胞,冷冻消融以冷冻造成心肌细胞凋亡。二者都是采用热传导效应实现治疗,也被称为房颤消融领域的“冰与火之歌”。由于传统的消融技术学习曲线较长,理论及实际水平要求非常高,手术时长较长,一般2-5小时不等,因此,我国掌握传统消融技术的医师目前只有数百人,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经过多年实践,传统消融技术已遭遇发展瓶颈,治疗中存在一定弊端——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均可能损伤周围组织,存在并发症风险,也存在消融不足导致房颤复发的风险。传统消融技术使用的热能量源没有组织选择性,会波及到周围组织中,因此可能会导致食道损伤及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一旦发生会非常危险。

为应对消融治疗领域长期面临的挑战,PFA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融技术,PFA采用短时程、高电压的多个电脉冲释放消融能量,以不可逆电穿孔机制消融心脏组织。由于脉冲电场具有独特的非热性和组织选择性,这种新型能量只损伤心肌细胞,不损伤周围组织,避免了传统技术的附带损伤。因此,与传统消融技术相比,PFA安全性更高、发挥作用更快,为房颤消融治疗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