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的重视、对考生的祝福,如何以一个得体自然、恰如其分又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表达出来,值得认真思索

日前,网传高考结束时,湘潭县教育局局长亲自驾驶飞机在考点上空翱翔,祝贺考生一飞冲天。众多网友表示大受震撼,也有部分网友提出疑问:此次飞行的费用谁出?教育局长开飞机安全如何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该局长曾是服役于空军的飞行员。当天两架飞机飞了几个考点,预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青云直上。另外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局长和公司总经理是战友,这次飞行是友情赞助的,没有收费。教练机可以坐两个人,真正驾驶的其实是公司的专业飞行员。本次飞行一是祝福考生,二是宣传当地的飞行员特色教育。

照这样看,这次飞行与其说是一场“情不能自已”的庆祝,倒不如说是个有意识的营销。据报道,2017年湘潭县第一中学成功承办“海航班”,是全国14个(湖南唯一)承办“海航班”的学校之一,每年向全省范围招收海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学生50名。那么整个行为似乎也就能解释了——借着被关注的机会,大力宣传一下本地的教育特色。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行为和此前多地文旅局长出镜为家乡代言,倒也没什么太大不同。只不过此前由文旅局长出面,这次介绍特色教育则轮到了教育局长。而且这个宣传效果确实也很可观,消息迅速出圈,当地的“海航班”可能会被更多人熟知。

但这起事件引起的舆论围观,值得思考。人们对于公费支出可谓敏感,飞机一上天,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经费由谁出”。当然目前相关回应也算充分,这次飞行由企业友情赞助,并没有收费。但并非全无疑点,比如有网友追问,企业赞助难道是完全无偿、自愿的吗?这背后是否又涉及某种人情往来?

想要创新宣传方式,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经得起审视,确保活动的纯粹性。当地相关部门也不妨认真对待当前舆论场上的意见,对情况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围绕高考所进行的活动,声势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卷”,似乎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比如高考结束后有的地方搞起了“水门礼”迎接考生,网上就出现“夸张”“浪费水资源”的声音;前些年还有地方对优秀考生进行大张旗鼓地现金奖励甚至赠送房产,也遭致了一定舆论质疑;去年还有上市公司发喜报祝贺总经理之女高考取得好成绩,引发热议。

这些也都说明,人们庆祝高考、祝福高考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味追求高考的景观化、热搜化,恐怕会起到一些反效果。将高考的整体氛围营造得过于隆重、热烈甚至猎奇,在整体社会语境中会显得过于突兀,人们难免会有些不适感,细节处也免不了被细细打量。

因此,像“教育局长开飞机祝贺高考顺利”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也在意料之中。类似的争议是个启示,对高考的重视、对考生的祝福,如何以一个得体自然、恰如其分又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表达出来,值得认真思索。

这几天,有多地教育部门致信考生和家长,大致内容是,高考并非“一考定终身”,也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度,呼吁理性看待分数等。像这样的理性与冷静是必要的,让高考回归其本质的样貌,尊重人生的多元和社会的多样,或许也是人们在祝贺高考时应当传递的价,而非一味地渲染“热烈”“壮观”。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