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上海官宣取消土拍10%溢价率封顶和联动价机制,正式回归自由定价时代——

开发商只要足够有钱、对这块地足够有自信,就可以无限竞价,同时也没有卖价限制;

回归市场经济,让开发商自主定价、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才是对地块价值和企业经营能力的最大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从2017年中旬开始执行新房限价,再到2021年5月执行房地联动价,这些限价手段在遏制房价暴涨中的确发挥过积极作用——

火箭哥整理了上海2014年以来的每月新房价格数据,可以明显看出,2017年后的新房涨幅要少了很多;

但从2024年1月开始,房价的整体涨幅似乎又呈现出加速抬头的趋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同学可能没有意识到:

这次的政策看起来是在鼓励涨价,但取消联动价(即建议零售价)并不代表价格一定会涨,也可能往下跌。

热门地块本就靠抢,在放开地价限制后,溢价率必然会提升,最大受益者既不是开发商也不是购房者,而是ZF本身;

而在没人愿意拿地的郊区如临港、奉贤、金山等区域,新房跌价将成为事实,所有商品的价格最终都将由供需关系决定。

但是问题来了:

上海第3批土拍地块本身并不算完全优质,是否真的能突破原有的溢价率10%上限空间、提升销售价格?这点仍然存疑。

“联动价,是怎么来的?”

联动价这三个字,可以被通俗理解成是「建议零售价」——

在过去,新房定价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开发商可以自由定价决定项目卖多少钱。

在很多新一代购房者眼里,新房价格低于二手房的情况可能是正常的,但在过去却是完全相反:

隔壁二手5万,新房大概率就是6万甚至7万,这才是当时房地产的普遍情况。

联动价政策的出台,本身是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我们都知道,新房大多是通过土地拍卖形式出让给开发商;

而联动价的意义,就在于在拍地之初即对项目的销售均价进行了限制,提前宣判售价意味着定死了利润,能够打压恶意拍地囤地的行为。

联动价的相关内容最早出台于2010年的北京,是互联网上可追溯最早的联动价概念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放开联动价之后,目前,全国层面仅剩下北京仍保持着新房联动价机制;

用通俗的话说:

联动价机制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PS:火箭哥团队准备了一份超1万字的买房避坑宝典,帮助大家在买房过程中避雷,感兴趣的同学可找我免费领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