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样板戏”这个称呼,以前的大部分老人应该都听说过。上个世纪,在十年特殊时期,“样板戏”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历史考证,“样板戏”这个特定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赞扬《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样板戏”以及“革命样板戏”等称呼风靡全国,掀起了一阵学习“样板戏”的时代浪潮。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对“样板戏”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他也是因为创作“样板戏”而得到赏识,后来担任了文化部部长的职务。他的名字叫于会泳,那么,于会泳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过得怎么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会泳出生于1926年,山东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不过,于会泳从小就颇具音乐天赋,小时候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弹三弦。解放战争时期,于会泳凭借出色的才艺考入了胶东文工团,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值得一提的是,那段时期,于会泳一边在胶东文工团工作,一边收集胶东地区的民歌,并把民歌搜集整理成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于会泳不仅有天赋,也注重学习,因此进步很快,逐渐成为胶东文工团的骨干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于会泳就被送到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那段时期,于会泳得到专业音乐人士的指导,进步非常快,于会泳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并且逐渐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面我们说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于会泳就开始收集胶东当地的民歌,有一定的民族音乐基础,如今又得到专业音乐人士的指导,因此于会泳在民族音乐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且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系的副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会泳不仅具有出色的唱功,而且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从事音乐教学研究过程中,于会泳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比如《文汇报》曾发表了于会泳的《评郭建光的唱腔音乐设计》,正是这篇文章,使得于会泳引起了“四人帮”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四人帮”的帮助,再加上十年特殊时期,“样板戏”风靡全国,于会泳也参与创作了很多知名的“样板戏”,因此,他也开始了平步青云的为官历程。“九大”与“十大”时期,于会泳都当选为代表参加了会议,1973年,“十大”结束后,于会泳进入国务院文化小组工作,1975年,他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成为新中国的正部级干部。

其实,于会泳能从一名普通的音乐创作者晋升为正部级官员,离不开“四人帮”的帮助,也离不开“样板戏”。借助“样板戏”,于会泳与“四人帮”走到一起,不过,等待他的终将是法律的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于会泳被免职,并被隔离审查。于会泳被免职的原因就是前面我们说的执行了很多“四人帮”的政策,犯了错误。1977年8月31日,在被审查期间,于会泳选择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51岁。1983年,在于会泳自杀后六年,相关部门下达了文件,开除了于会泳的党籍,同时撤销了他的党内外一切职务。这位曾经凭借“样板戏”平步青云的人物,最终回归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