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向动画电影的粉丝向内容:制作方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双刃剑

除了划分受众阶层外,粉丝向动画电影中的粉丝向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影门槛,忽视了普通观众的观影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般情况下,粉丝向内容是被用来满足粉丝需求、刺激粉丝消费和引发粉丝积极宣传电影的有效手段。

但考虑到即使在同一粉丝群体中,粉丝对于电影的诉求也各不相同,所以为了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制作方通常会优先考虑满足在粉丝群体内部拥有一定话语权和生产力、对原著IP忠诚度较高的“粉头”的需求,再通过“粉头”的宣传推广来得到其他粉丝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譬如《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的制作方为了尽可能地将粉丝群体转换为电影观众,不单单将故事背景设置在“荣耀”联盟成立初期,以“首次‘荣耀’职业联赛”“嘉世首冠”等噱头来吸引粉丝眼球,还特意将电影的主角之一设置为在粉丝群体中拥有极高人气的“苏沐秋”,并邀请了对原著内容十分了解,并为之创作了多篇同人小说的“粉头”李又聪(笔名:彩铅秀秀)来担任主要编剧。

这种投其所好的粉丝向内容自然得到了粉丝的期待与支持,在电影上映时间都还未确定时,粉丝团体“0529叶修生贺组”就已经开始积极寻找包场影院并自发制作了电影应援礼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映首日,《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的票房就已经超过3000万,跻身日票房榜前五,上座率也达到了15%。

然而,从8496.9万的电影总票房和豆瓣电影5.6的评分上来看,《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显然并没有处理好制作方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到制作方为了满足粉丝需求而制作的粉丝向内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写作剧本时,同人写手出身的编剧李又聪依然使用的是“二度创作”的同人写作方式。

在整部电影中,既没有交代清楚“荣耀”这款游戏具体的游戏技能和游戏角色,也没有对整个嘉世战队的战队成员和职业构成加以解释,反而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苏沐秋与叶修之间的情谊、叶修在最后一刻力挽狂澜取得胜利等投其所好的粉丝向内容。

可这样的粉丝向内容就像是冰激凌一样,在吃完原著这道大餐之后,小吃可怡情,但如果直接将其作为主食,就难免会伤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是,编剧李又聪本人的粉丝属性使其在塑造主人公“叶修”时不自觉地将自我想象与自我解读投射在了其中,创作出了一个过于主观,甚至与原著相悖的“叶修”形象。

但动画制作方的官方赋权却又使《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中的“叶修”拥有了一般同人创作所没有的权威性,成了原著IP的官方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从“0529叶修生贺组”和网络上大部分原著粉丝的发言来看,他们并不赞同这种将同人和官方混淆不清的做法,也不认可动画电影中的“叶修”:2019年8月19日,《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正式上映两天后,曾经多次将“0529叶修生日快乐”刷上新浪微博热门微话题,坚持每年为叶修生日应援,并自发为电影组织了包场活动的粉丝组织“0529叶修生贺组”在其新浪微博上发表了《这一次,没有下一次》的长微博,道出了对该动画电影的失望,并宣称“在这一次对官方的包容之后,也终于没有下一次”“不再参与全职高手官方任何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于《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罗小黑战记》并没有特意迎合粉丝的喜好,而是将制作重心放在了攻克剧集动画电影化的难题上,最优先“着手改进和优化剧集的原有设计,在大银幕上把简单凝练的人物表现好”。

从8.2的豆瓣评分上来看,《罗小黑战记》制作团队的努力还是得到了一定认可。

但从影片内容上来看,《罗小黑战记》和《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殊途同归,没有跳出粉丝向的窠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较为慢热的叙事节奏和吐槽卖萌的二次元风格都并不符合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使得人物塑造标签化严重。

不仅如此,电影版《罗小黑战记》还省略了一些关键性剧情,对世界观的交代也不够全面。

罗小黑的“嘿咻”究竟是什么?无限为什么会在抓到罗小黑后嘀咕“抓错人了”?罗小黑为什么能拥有双灵质空间?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电影中给出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电影的篇幅和制作经费等方面的原因,《罗小黑战记》的制作团队可能也想以此来形成电影与剧集动画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了让看了电影的普通观众更清楚影片内容而去观看剧集动画,但却弄巧成拙,导致普通观众的观影感受大打折扣。

粉丝向动画电影的“出圈”难题:能否实现次元破壁

由于《罗小黑战记》的档期正好排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所以在电影未上映之前,也有部分影评人认为前者将会延续后者的热度,成为下一部“国漫之光”。

在上映后,《罗小黑战记》所取得的票房却远不及《哪吒之魔童降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诸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现象级动画电影都成功打破了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的壁垒,在整个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反响。

而《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与《罗小黑战记》等动画电影却只在固定的粉丝群体或二次元圈中传播,只能被称为“粉丝向动画电影”。

对于粉丝向动画电影来说,想要解决“出圈”难题和扩大受众群体,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次元破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上文中提到过的观影门槛的设置和粉丝向内容的表现等问题之外,粉丝向动画电影没能像现象级动画电影那样突破次元壁的原因还有以下三点:其一,较之粉丝向动画电影,现象级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

无论是桀骜不驯、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哪吒,还是为救江流儿而突破封印的大圣,哪怕是被批判为“精致利己主义”的少女椿,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粉丝向动画电影在塑造人物时却只是浮于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作中语言犀利的叶修在电影中只会一味说教,天真无邪的罗小黑和冷幽默的无限虽能令人会心一笑,但仍然缺乏亮点,难以引起观众共鸣。

其二,较之主要运用2D技术的粉丝向动画电影,多采用3D技术制作的现象级动画电影更符合大众的观影习惯。

拓普电影智库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中国的457亿电影总票房中,3D电影就带来了超过294亿的票房,占比高达6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骨朵传媒发布的《2017年国漫网络剧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中也显示,与2017年相比,2018年的3D动画总共增长了62.36亿的播放量,而2018年的2D动画比起2017年只增长了22.08亿的播放量。

有动画从业者也表示,在3D技术成熟、已成大势的当下,2D动画所需要的角色心理描述、面部表情的夸张在大银幕上已经很难被观众完全接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在《罗小黑战记》上映后,更是被部分观众认为是满满的日漫风格,辨识程度远远不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两部3D动画电影。

其三,较之粉丝向动画电影,现象级动画电影往往拥有更加深远的情怀。

这种情怀不单单来自作品本身,还与导演自身的抱负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耗费八年来打磨的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用了十二年来实现梦想的《大鱼海棠》的导演梁旋与张春,弃医从文、走上动画制作道路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

虽然有卖弄情怀之嫌,但他们曲折的人生经历与动画电影中角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确实引发了多方的关注,增加了电影的话题度。

与之相比之下,粉丝向动画电影虽也有“自来水”粉丝自发宣传,但终究也只是在二次元圈子中传播,没有突破次元之间的壁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上映第19天时,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成了继《战狼2》和《流浪地球》后第三部中国电影市场上观影人次破亿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在彰显国产动画实力的同时,也让动画从业者看到了动画电影“出圈”后广阔的市场空间。

“出圈”应当成为之后动画电影努力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粉丝向动画电影还是非粉丝向动画电影,都应当潜心创作,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方式,而不被特定的观影群体所束缚,如此方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支持,早日解决“出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