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与“幻”之间的关系犹如“虚”与“实”的关系,两者相互交融。其主要特征是科学既基于事实,又不存在于现实,是以科学幻想为主题,但又以动画创造性的奇幻思想表现出来。科幻动画具有立足现实、超越现实的奇幻表征。

因此,在进行比较国外优秀科幻动画电影作品时,更加注重导演在创作科幻动画电影时的创作理念以及想象空间“现身式”的创作主体,即画面艺术效果的表达、人物个性化的输出、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及题材内容的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世纪的到来,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幻动画电影作品种类更加丰富,因此,引起中国动画电影界的许多创作者的注意,许多中外合拍、积极借鉴国外技术的作品相继出现,如《魔比斯环》、《未来机器成》等。将中国科幻动画作品与美国进行适当的对比,能够从中寻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总结对未来科幻类动画电影创作的启示。

2006年上映的《魔比斯环》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整个影片都是采用CG技术制作完成的国产科幻动画电影,此后迎来了中国的3D动画时代。不仅为国产三维动画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也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具有里程碑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2008年,一部由皮克斯工作室出品的科幻爱情动画作品《机器人总动员》上映。

这部影片在国际国内斩获各类大奖,通过动画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一种社会反思,同时也是被大众公认最有意义的一部社会批评电影。

在爱与希望的话题中,皮克斯成功的塑造了这部科幻爱情动画电影里的角色性格,并在虚幻的舞台中完美演绎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这说明科幻范畴也包括“将幻想的内容用写实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来”的呈现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魔比斯环》与《机器人总动员》这两部“现象级”的科幻动画影片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出我国科幻动画电影具有很多不足之处。

《魔比斯环》用三维制作技术开启了中国的3D动画时代,虽在国内科幻电影史上有一定影响意义,但相较于《机器人总动员》科幻动画作品来说仍存在故事情节老套、人物性格扁平单一、角色造型缺少新意等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魔比斯环》讲述了14岁的男主角寻找父亲的故事。这部影片虽采用的是科幻题材阐述的是一个冒险、惊悚的故事,但故事情节单调,没有历史和现实背景的具体描述,各个故事点的逻辑节奏不清晰、不连贯,导致故事和科幻元素分离。

因此,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在《机器人总动员》中制作团队将科幻元素的优势融入到3D动画影片中,并将科幻世界的空间氛围营造做到了极致。

《机器人总动员》的故事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未来世界,讲述的是2805年后,环境急剧恶化,人类被迫离开地球,地球上只剩处理垃圾的机器人瓦力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影片中太空场景等高科技、智能化的画面设计,包括威胁到人类的世界观都是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对未来世界的幻想。《机器人总动员》这部爱情与科幻结合的影片,是基于现实问题表达科学精神内核的影片,无论是在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还是特效都远胜于《魔比斯环》。

运动的图像是动画的本质,角色塑造是动画的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能够深深触动他们灵魂的往往是人物角色的塑造。赵鹏宇在文章中提到,角色脸谱化,是艺术创作者在刻画人物角色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性的表现,而动画角色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者发挥奇思妙想创造出的生命结晶。

《魔比斯环》中一家三口的人物设计缺乏本土文化内涵,父母的角色造型让成人看起来觉得幼稚,男孩杰克让儿童无法感同身受,觉得成熟并不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生活在拉菲卡星球的外星人体块巨大笨拙,造型单一,模型没有材质,只是简单的一张颜色贴图,像橡胶状的模型看上去不仅制作粗糙,并拥有统一的表情管理。

机器人形象的上身是子弹头的形状,由一只机械手臂和探照杆连接,底座则是靠转椅的滚轮移动,虽然敲键盘的姿势看起来呆笨,但无疑是影片中精细度尚可的角色。

在《机器人总动员》中的主角瓦力是科技时代前期的产物——男性机器人。在角色设计上,主要是通过各种形状的钢铁组装而成,大多都是直线线条的,行走则利用自行车链条原理,设计者还加入较多细小的细节,比如瓦力的眼睛被刮的大风蒙上了一层灰,随后眼眶出现一把小雨刷,来回摆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女主角伊娃是科技时代后期由弧线型的新科技材料构成,功能强大的新型智能机器人。

皮克斯动画将一个反传统的故事内核又融入到传统中,进行革新,创造了一个故事性、思想性、美学性各方面俱佳的电影新高度。影片通过科学幻想,虚构一个发生在未来的虚拟世界,想象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导致地球无法生活,移居太空船的悲观景象,也大胆的打破“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传统认知。

影片中在高科技影响下的人类已经肥胖得生活不能自理,同时,反射出的问题是过度使用高科技会遭到高科技的反噬,也是隐喻对现实社会过度智能化的一种反思。而片中作为主角的机器人向观众展示了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类型均来自美国当下主流科幻类型的动画作品,稀释科幻题材中的“硬”,增强科幻题材中的“软”,传递着本土的科学精神内核,属于传统类型的美国商业电影。

与之比较,在“中国动画学派”时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随之大量涌入的国外动画电影作品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动画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大部分动画电影在“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而“别人的话”是影响中国动画电影展现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本土文化的重要因素。《魔比斯环》以全国300万的票房惨淡收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后的重要原因是这部动画影片在内容上形式单一,情节完全嫁接了西方魔幻风格。一张外国人面孔的人物角色设计,表情呆滞、情感苍白、表演动作不连贯,在表达内涵上是美国惯用的主题,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世界观。

在影片中完全没有中国独有的特色和文化烙印,更没有中国内核的思想精神,就像一个内涵空白的人身上穿了“国际化”的外衣。

中国斥巨资的影片《魔比斯环》属于“百分之百主办权”的原创三维动画,全盘西化模式,把科学幻想当成是炫技,直接影响影片缺少情感交流,导致观众心里的那份美好没有得到充分表达,与心里预期产生了强烈落差,在影片中也没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精神,这也是票房跌落谷底的另一大原因。对国人而言,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魔比斯环》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际化的动画市场中,中国科幻动画电影在国际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成为了国人难以启齿的伤痛。国产科幻动画电影急需要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及本土的普世价值观,寻求民族化创作之路。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95”后是占比最多的,而“90”和“00”数据显示较为接近,很明显这部分是动画消费的主要群体,为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几年产生的多部被称为“奇迹”的国产动画作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影片,为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之比较下,中国的科幻动画电影的受众定位就比较两极化,在审美风格上是清一色的定位偏向低幼群体的动画,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赛尔号大电影》系列以及刚上映的《熊出没·狂野大陆》等动画作品,在青少年消费群体看来以上科幻动画影片的故事内容及画面表达都显得幼稚,无法与之产生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为数不多的几部成人化的科幻续集网络动画作品在各网络平台播放,在视觉艺术上给青年消费群体带来了另外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但内容里的暴力血腥超出了青年群体的合理接触范围。我国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与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注重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进行研究和探讨,而我国的文化更注重对可感知世界背后所存在的原因进行思考,追求“形而上学”的抽象。

正因为如此,科幻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缓慢,导致国内关注科幻的观众群体并不普遍,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群体。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在动画行业遥遥领先的强国,对于受众定位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传播者,好莱坞电影不仅在中国动画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在全球获得了高口碑和高票房,简称“双高”。

当国内仍把动画当成教育儿童和青少年的工具时,美国和日本早就开始实行各个类型动画电影全年龄化政策。比如皮克斯的科幻动画《机器人总动员》、《超能陆战队》等,以及日本的科幻动画《攻壳机战队2:无罪》、《蒸汽男孩》等受众群体都是全年龄段的,真正意义上的“合家欢”式动画电影。科幻类型动画本应是传递科学精神,弘扬科学观的最好题材,但在我国的科幻动画影片只定位在儿童阶段。